編者按:
北溪管道被炸和“死神”無人機墜海事件,再次將世人的關注聚焦到了充滿“戰爭迷霧”海戰場。接下來,我們將為讀者朋友陸續提供無人水面艦艇、水下潛航器、深海機器人和水下預置武器系統等海戰場新質作戰力量的科普介紹。
(資料圖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孫子兵法·軍形篇》中的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水下預置武器系統的基本特征和運用原理。
藏身于深海之下的靜默殺手
深海預置武器系統又稱水下預置武器系統,運用現代深海科技和無人、智能化技術,通過自動化的深海駐留釋放平臺,將無人潛航器、無人機、導彈、魚雷等武器裝備系統整合或重新設計的一體化水下作戰系統,于和平時期、戰前或戰中預先布設于關鍵海峽、咽喉要道、海上要點要域的海底,平時長期隱蔽潛伏待機,戰時通過遠程遙控激活或關鍵攻擊目標信息觸發啟動的方式,執行情報偵察、海底突擊、航路封鎖、要域封控等作戰任務。這種武器系統一旦被布設在數百米甚至上千米深的海底,借助透光性和電磁信號傳導性極差的海水水體、以及復雜的海底地形的掩護,將如泥牛入海一般令對手無法找尋。與此同時,它將如屏息凝氣一動不動在暗夜中蹲守的神龜忍者,一旦敵艦船等目標出現或接到突擊指令,就會破水而出,一擊致敵于死地。
圖為:水底預置武器作戰示意圖(來源:百度網絡圖庫)
起源于納粹導彈的海上運用
深海預置武器的理念源自二戰時V-2火箭彈(最早的地對地彈道導彈)的海上運用設想。當時,納粹德國大量的“黑科技”用于戰爭,其中,V-2給歐洲,特別是對英國造成了極大破壞。但是,這款當時來說“絕對的高科技武器”射程只有240-370千米,為了能攻擊到美國,納粹德國曾設計將V-2放到特制的浮筒中,用艦船運到大西洋中發射,以攻擊紐約等美國大城市。囿于當時的技術和戰爭后期資源匱乏,納粹德國這一計劃尚未付諸實施就戰敗投降了。
圖為:納粹德國的V-2導彈(圖片來源:百度網絡圖庫)
傳統海上交戰規劃的顛覆者
美俄等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秘密進行了大量論證試驗,各自研發出威力強大的、高度智能化的深海(水下)預置武器系統。
“賽艇”海底預置系統成為俄海上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
為彌補海基戰略核打擊能力的不足,俄重啟了海底彈道導彈的研發,2013年6月在白海進行了水下固定彈道導彈的發射試驗,2017年底,“賽艇”導彈系統列入俄羅斯武裝部隊武器庫。該系統由“賽艇”導彈、水下發射平臺和布設運輸三個子系統組成。其中,布設運輸子系統由專門改裝的“薩羅夫”號潛艇擔任,具備布設“賽艇”導彈所需的艇體結構、長續航能力和隱身性能;水底發射平臺安裝有導彈發射架,其上有發射筒,運用特殊材料和工藝使其為集儲藏/運輸/發射功能于一體的海底容器(可以保護導彈免受海底過大的壓力和免遭海水腐蝕,同時能保證其與指揮所通信和信息暢通)。
系統部署時,由“薩羅夫”號潛艇秘密運送至預定陣位水下布放。當系統接收到發射指令后,發射平臺從水平狀態轉為垂直狀態,并根據水深浮起到指定發射深度,彈道導彈從發射筒中彈射出去,行至一定安全距離后浮出水面,導彈發動機點火,飛向目標。
圖為:俄“賽艇”預置武器示意圖(圖片來源:百度網絡圖庫)
“海德拉”“有效沉浮載荷”系統助美保持深遠海戰場優勢。
2013年,美國分別啟動這兩個項目的研發,認為這是將改變海戰場交戰規劃的重大項目,顛覆了人們頭腦中海戰必須依靠艦船、潛艇和戰機來搏殺的傳統。
“海德拉”無人淺海預置武器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不同作背景,快速組裝為情報監視偵察型、火力打擊型、水下/空中無人載具母船型及特種部隊裝備支援型等不同功能的作戰系統。可通過艦船、潛艇或飛機預先布放于運輸航線、海峽要道等海上要域,在水深300m的海區可連續潛伏數月,通過遠程遙控激活啟動,被動接收指揮、控制和情報等信息,執行偵察、打擊、航路封鎖等作戰任務。
圖為:美“海德拉”預置武器示意圖(圖片來源:百度網絡圖庫)
“有效沉浮載荷”深海預置武器系統,由內置水下/空中載荷、耐壓上浮密封艙和遠程激活鏈路等3個關鍵子系統組成,是一種可在深度大于6km的海底遂行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潛伏的作戰平臺。膠囊狀密封艙可裝備不同作戰功能的無人武器裝備。系統通過飛機、艦艇、潛艇或商船(民船)等平臺部署到預定海域,在接收防區外激活信號后,觸發釋放機構。膠囊載荷系統與固定系統解鎖,自動從海底迅速上浮至水面,后頂部的發射艙打開,釋放無人機等殺傷性武器對敵實施攻擊,或釋放偵察、通信等裝備執行其他作戰任務。
圖為:美“有效沉浮載荷”預置武器系統示意圖(圖片來源:百度網絡圖庫)
圖為:美“有效沉浮載荷”預置武器成功發射示意圖(美斯帕頓公司圖片)
科普團隊簡介:597.9高地科創團隊,是一個致力于現代戰爭研究、作戰理論創新、軍事科學普及和提供專業軍事理論咨詢的年輕科技創新團隊。團隊由數名軍事學博士組成,有豐富的部隊、院校、科研機構任職經歷,有豐碩的學術科研成果,具備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團隊的根本宗旨是“傳播科技知識、弘揚戰斗精神、助力強國強軍”。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作者:**梁春暉(聯合作戰理論學者)
策劃:金赫
**科學審核:**張煥明(陸航軍事專家)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標簽:
上一篇:溫州二高學生走進溫州大學智能制造科普教育基地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兒童劇《土狗老黑闖禍了》月底首演北京日報訊(記者高倩)5月8日,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兒童藝
2023-05-10 11:38
原標題:劇本娛樂行業里的年輕人:在創作和表達中實現夢想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2018年春天,唯雙偶然接觸
2023-05-10 11:46
原標題: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將在福建博物院舉行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楊湛菲、
2023-05-10 09:32
原標題:江蘇揚州:“非遺+旅游”激發新活力5月6日,國家級非遺項目江都金銀細工制作工藝師在江蘇省揚州市
2023-05-10 09:35
原標題:“座右銘”一詞怎么來的?和最初的“不倒翁”有關文 雨林霖東漢釉陶不倒翁清“賽璐珞”不倒翁故宮
2023-05-10 09:56
原標題:中央美術學院舉辦2023屆研究生畢業作品展5月9日,觀眾在展覽現場觀賞雕塑作品。2023中央美術學院研
2023-05-10 09:33
原標題:科幻兒童劇《天宮少年》將于六一前夕首演北京青年報記者郭佳由中國科學技術館指導,北京青年報社、
2023-05-10 09:55
原標題:“影視+文旅”雙向奔赴需政府行業攜手鄒祥亮目前,在茂名取景拍攝的35集電視劇《譙國夫人》在CCTV8
2023-05-10 05:36
原標題:在國博,與藝術大師“面對面”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拉斐爾、提香、魯本斯、倫勃朗、安格爾、莫
2023-05-09 17:51
原標題:城市開發為考古遺產“讓路”(主題)——蘇州元和塘古窯遺址保護工作紀實(副題)光明日報記者蘇雁
2023-05-09 16:37
原標題:中英藝術家攜手打造,海派芭蕾演繹《歌劇魅影》(主題)首部以芭蕾語匯演繹這一文學經典的全時長舞
2023-05-09 16:50
原標題:三個喜劇人攢了一臺素描喜劇(引題)你猜《差一點好笑》到底差了哪一點?(主題)文 羊城晚報記者
2023-05-09 16:39
原標題:探訪大津巴布韋遺址這是5月5日在津巴布韋馬斯溫戈拍攝的大津巴布韋遺址。位于津巴布韋中部馬斯溫戈
2023-05-09 11:46
原標題:打卡古都西安的文化地標——鼓樓西安鼓樓(4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
2023-05-09 11:35
原標題:熱點追蹤津事津韻津梗津情(引題)匯成有溫度的津味兒話劇(主題)“美食是一種刻在心靈深處的記憶
2023-05-09 11:44
原標題:探訪喀麥隆巴圖方酋邦博物館這是4月13日在喀麥隆西部大區拍攝的巴圖方酋邦的入口(無人機照片)。
2023-05-09 11:34
原標題:名著改編要尊重原著精神胡祥不久前,改編自路遙經典文學作品《人生》的電視劇《人生之路》在央視熱
2023-05-09 11:36
原標題:60歲作家仍有青春氣韻,回歸古典致敬《水滸傳》(引題)《隱武者》創造全新概念“武小說”(主題)
2023-05-09 10:55
原標題:題:鄧臺村憶鄧麗君:已去經年仿佛從未走遠中新社邯鄲5月8日電?作者陳林諶詩雨“藍藍的天空,陣陣
2023-05-09 10:44
原標題:河北邢臺發現明代正德年間石碑距今500多年歷史新華社石家莊5月8日電(記者劉桃熊)記者從河北省邢
2023-05-09 09:53
原標題: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拉開帷幕5月8日起,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以現場演出的形式在廣州、香
2023-05-09 09:52
原標題:一部“馬五”與兩位大女主李夢陸小鹿在剛剛過去的上一個頒獎季,有兩部女性題材的電影備受矚目,分
2023-05-09 09:32
原標題:河北邢臺發現一明代正德年間石碑刻有完整“宗支圖”中新社石家莊5月8日電據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文保
2023-05-09 09:46
原標題:楊凡:“大師”未滿專情始終曾念群第十三屆北京電影節“經典修復”單元迎來了四部4K修復經典華語片
2023-05-09 09:39
原標題:郎朗《哥德堡變奏曲》響徹古城陜西日報記者柏樺“太棒了,能現場看到郎朗演奏《哥德堡變奏曲》好激
2023-05-08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