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智惠農民】“海”的歸處是草原:海歸90后的綠色農業夢

時間:2023-05-11 10:42:23    來源:科普中國網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科普中國智惠農民》本期邀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牧緣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法人、華中農業大學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學員敖木希勒,請他講述自己從海外學成歸來后,回到家鄉草原投身養殖業的故事。

講述人:敖木希勒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牧緣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法人 華中農業大學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學員


(相關資料圖)

“希勒哥,我要跟你干!”自從我返鄉創業的事跡被報道后,越來越多年輕人找到我,希望和我一起在家鄉的大草原上干出一番事業。

敖木希勒參加西烏珠穆沁旗政協會議

**少養精養,**還草原一抹綠色

我出生于內蒙古大草原,2016年,我和妻子一起去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留學。看到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支持農牧業發展的政策,我和妻子決定抓住機遇回家發展。

春天的草場一根草都沒有,全是馬糞,一眼望去黑乎乎的。這是草場前幾年的真實寫照,由于畜多草少,草場面臨嚴重的退化問題。2018年,我接管了家中2460畝草場、100多匹馬和1000多只羊。看著幾乎不長草的草場,我很是憂愁。我開始思考,如何在保證穩定收入的同時修復草場,還草原一抹綠色?

要解決這個問題,傳統做法是拉長畜牧舍飼時間,或者喂養精飼料來代替放牧,但這樣可能會增加養殖成本、影響收入。我決定調整牲畜種群結構,給草場生態“減負”。

從2019年開始,我把喂養的羊和馬陸續換成50頭西門塔爾牛和100只羊。由于牲畜數量減少,對青草的需求降低,草場得到了極大恢復和改善。在收入方面,由于新喂養的品種牛利潤更高,加之人工飼養成本降低,我們于2021年開始實現盈利。

敖木希勒在喂牛

數字賦能,讓養牛更科學

剛開始養牛時,由于冬天非常冷,舍飼基礎設施簡陋,母牛受凍后掉膘特別厲害。我們每天在舍飼里喂食、看病、助產等,忙得腳不沾地。即使這樣盡心照料,還是有一些牛死去。

這種情況讓我意識到,必須要改變傳統畜牧養殖方式。我借鑒歐洲標準化、機械化養殖模式,在草場和舍飼安裝監控設備,用手機隨時觀察草場和牛群動向。這樣一來,我就能第一時間觀察到母牛的夜間生產,大大降低了犢牛死亡率。

此外,我還更新了草庫、暖棚、鏟車、電動撒料車等硬件設備,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投喂草料。

除了為每頭肉牛打上耳標,更好地照料處于不同生長周期的牛,我還給每頭牛做了電子系譜,將父母血統、生長情況、疾病、出肉率等關鍵數據記錄在數據庫中,避免近親繁殖的同時實現數字化管理,在售賣種牛時,也方便顧客挑選更合適的牛。

敖木希勒向牧民們展示數字化牧場

授人以漁,帶領大家“犇”向富裕

由于我家喂養的牛每頭平均收益比傳統品種高出7000~10000元,越來越多牧民前來購買我家犢牛配種。這也讓我意識到,應該在更新優秀種源上下功夫,帶動周邊牧民們提高養殖效益。

2019年冬天,我去吉林自學肉牛冷配技術,用高品質種牛的凍精為母牛進行人工授精,不僅可以實現繁育良種,還可以精準預測母牛生產時間,提高犢牛存活率。

我成立了西烏珠穆沁旗牧緣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吸引10戶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加入,走集中規模化養殖道路。

作為當地的示范合作社,我們于2022年開辦了肉牛人工授精培訓班,手把手傳授肉牛冷配技術。截至目前,已經有近100名學員掌握了這項新技術,新繁育的牛相比以前平均每頭收入提高3000~5000元。有的學員不僅給自家牛進行人工授精,還能服務附近牧民,開拓了新的增收渠道。

敖木希勒在華中農業大學參加頭雁項目學習

講述人:敖木希勒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牧緣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法人 華中農業大學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學員一個人可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我希望未來能影響更多年輕人,攜手在現代畜牧業發展道路上不斷前行。

策劃組:宋雅娟 謝蕓 武玥彤

通訊員:施丹 林秋曉 王景偉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