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環球快消息!在廣東陽春,這些植物新種的發現具有什么意義?

時間:2022-07-12 05:47:09    來源:科普中國網    

當分類學家發現并命名某一未被命名的生物物種時,就將它叫作新種。那怎樣才能知道這個物種沒有命名呢?

這就先需要確定它是屬于哪個科哪個屬的物種,然后查閱文獻和標本,確認我們發現的物種跟這個屬已經發表的所有物種在形態上都不相同,才可以確定為新種。


【資料圖】

新種要得到學術界的承認,還需要經過形態描述,指定模式標本并正式發表,并且還得符合國際通行的命名法規。所以要發表新種,首先你得了解與這個新種相關的分類群。其次,你還得找對地方,也就是有可能發現新種的地方。

有這樣一個城市,叫廣東陽春,這個城市對植物新品種的發現至關重要。廣東陽春,是著名的模式標本產地。據統計,以陽春的模式標本命名的植物名稱多達60個,名字中帶有“陽春”的植物也多達15個。

1938年,陳秀英發表了由中國人研究命名的第一個陽春植物新種——孿葉羊蹄甲(陳又生 攝)

在陽春,科學家發現了啥?

從種類上看,陽春的植物模式標本參與了約60個植物學名的命名,其中僅山茶科(廣義,包括五列木科)就有10個學名是根據陽春的植物描述的,苦苣苔科有5個植物學名是根據陽春的植物命名描述的,冬青科有4個學名是根據陽春的植物命名描述的,其中3個學名由廈門大學的曾滄江(1928~1982)命名。

杜鵑葉山茶(又名杜鵑紅山茶),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是山茶屬花期最長的種類,是極為寶貴的茶花育種種資資源,現已廣為種植用于園藝觀賞,該種就是華南植物園的衛兆芬(1934~)于1986年根據陽春的標本命名的。

杜鵑葉山茶 (陳又生 攝)

杜鵑葉山茶的發現地(陳又生 攝)

虎顏花是在陽春發現命名的珍稀植物,僅分布于陽春和信宜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由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陳介(1928~2011)根據陽春的標本命名。

虎顏花(陳又生 攝)

豬血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是陽春特有的極小種群植物, 由中山大學的山茶科專家張宏達教授(1914~2016)根據陽春的模式標本命名。

豬血木(陳又生 攝)

陽春耳草是陽春的特有植物,是耳草屬最具觀賞價值的種類之一,由華南植物研究所(園)的茜草科專家高蘊璋(1917~2005)等人命名的。

陽春耳草 (徐曄春 攝)

小城市陽春,為何頻頻成為新種模式標本產地?

陽春作為新種頻出的模式標本產地,在中國植物學界可謂備受矚目。那么,什么是模式標本產地呢?原來,當我們要確定及發表某一群生物的學名時,需要指出此學名的特征與作為分類群概念的模式標本,這些用于命名的模式標本采集地點,就稱為模式產地。

中國著名的模式標本產地有福建武夷山、四川寶興等,因我國植物分類學起步較晚,早期這兩個地方主要是外國人在此考察采集,因此這些物種大部分是外國人命名的,模式標本大部分保存在西方國家,這可給后來研究植物分類學的中國學者帶來了不少麻煩,早期的中國學者要研究這些中國植物,還得跑到國外去看模式標本。

由此,以華南植物園創始人陳煥鏞(1890~1971)院士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家,立下了“中國要有自己的植物研究隊伍,中國人要自己研究中國植物”的宏愿。

而廣東陽春,正是這么一個見證中國植物分類學家們實現夢想的地方。當時的廣東陽春,外國人幾乎沒有涉足,主要由中國人在此考察采集,大部分學名也由中國學者命名的,因此模式標本大部分保存于國內的標本館,其中絕大部分就保存于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標本館。

從自然條件來看,陽春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境內有河尾山、云霧山脈、天露山等山脈,最高峰鵝凰嶂海拔1337米,主要地貌包括山地和丘陵。陽春地處熱帶北緣向南亞熱帶過渡地帶,年均氣溫高達22.1攝氏度,降雨期長,降雨量大,年均降雨量約3429毫米,是廣東的降雨中心。

物種豐富、生境優美的陽春鵝凰嶂自然保護區 (陳又生 攝)

一些熱帶性質較強的植物如見血封喉、豬籠草、倒吊筆、多香木、牛筋藤等的分布北界即在陽春。陽春最有名的植物當為“陽春砂仁”,植物學名為砂仁,通常稱為“春砂仁”,是中國四大南藥之一。由于陽春是砂仁的地道產地,故有“陽春砂仁”之稱。

砂仁,又名“陽春砂仁”(陳又生 攝)

2003年,據華南植物園的王發國(1978~)等科研人員的初步統計,陽春鵝凰嶂自然保護區有維管植物超過1580種。但是陽春的植物本底調查依舊尚不全面,由于地形復雜以及熱帶植物開花時間極為分散,另外很多區域沒有被考察涉及,陽春的植物新種和新分布記錄依舊在不斷發現之中。

陽春,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發展的縮影

廣東陽春,見證了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發展歷史。我國的近代植物分類學開始于上世紀10-20年代。

北京大學的鐘觀光先生(1868~1940)是我國最早開展植物科學考察采集的學者之一,他最早于1918年11月涉足陽春的植物考察,采集了少量標本,但這些標本沒有涉及學名發表,目前保存于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標本館和北京大學標本館。

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前身)的黃志是第一位在陽春開展大規模植物考察的采集家。1933年至1957年,黃志在陽春采集了大量標本,這些標本目前主要保存于華南植物園標本館,包括20個學名的模式標本。

其中一份棕櫚科植物標本被送給德國植物學家Burret鑒定,1937年Burret據此發表了短軸省藤。1935年黃志在陽春采集的一份豆科植物標本,1938年由陳秀英發表作為孿葉羊蹄甲的模式標本。

黃志在陽春采集的模式標本還包括虎顏花、陽春冬青、陽春鼠刺、扁果潤楠等著名植物。為了紀念黃志的貢獻,以他名字命名的植物學名包括:天峨槭(Acer wangchii)、信宜潤楠(Machilus wangchiana)及 長葉烏口樹(Tarenna wangii)等。

陽春鼠刺 (陳又生 攝)

由于很早就開始在陽春大規模植物采集,華南植物園也由此成為最早開展陽春植物研究及發表最多陽春植物新種的科研機構,其中參與發表及命名的陽春植物新種多達21種。

1953年,華南植物園的陳煥鏞命名了扁果潤楠,1952年何椿年(1906~1968)參與發表了擬小花木五加,1959年侯寬昭(1908~1959)和高蘊璋發表了短穗天料木。1982年譚沛祥(1919~1991)命名了蠟黃杜鵑,1983年羅獻瑞(1927~2000)命名了石生螺序草,2013年邱華興(1929~)發表了陽春山龍眼等。

扁果潤楠 (陳又生 攝)

陽春度量草(陳國棣 攝)

陽春山龍眼 (陳又生 攝)

中山大學的張宏達教授是命名陽春植物最多的學者,他依據陽春的模式標本發表或合作發表了9個植物學名。張宏達教授根據林萬濤的標本命名了圓籽荷,單種屬植物,也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長梗楊桐。

圓籽荷(陳又生 攝)

長梗楊桐(陳又生 攝)

華南農業大學的李秉滔(1936~)發表了隱脈葉下珠,徐祥浩(1920~2017)命名了脹管玉葉金花 。

1998年,福建師范學院的林來官教授(1925~2014)依據華南植物研究所(園)著名采集家梁向日(1907~1986)在1957年采集的模式標本,命名了陽春紅淡比。

發現植物新種,或許你就是下一個

由于陽春的植物本底調查尚不全面,近年不斷有植物新種或新記錄被發現,如廣東常山是2018年才發表的新種,盾葉蒲兒根和斜檐關木通均是2019年才發表的新種,厚瓣鷹爪花是2021年發表的,均為陽春特有的狹域分布物種。據說還有兩個來自陽春的新種正在投稿之中,目前尚未正式發表。

新時期的新種的模式標本通常是新近發現和采集的,往往采集人直接參與了物種命名,如華南植物園的葉華谷(1956~)參與采集和命名了陽春的8個植物名稱,其中有兩個種是與邢福武(1956~)合作發表的,王瑞江(1968~)在2016年參與采集和命名了陽春螺序草,鄭永利(1976~)和鄧云飛(1970~)合作發表了陽春報春苣苔。

華南農業大學的曾思金(1989~)2016年參與采集和命名了莊氏異藥花,黃戈晗(1992~)與郝剛(1966~)在2018年參與采集和命名了廣東常山。華南植物園的周欣欣(1980~)在2019年參與采集和命名了斜檐關木通。

莊氏異藥花(徐曄春 攝)

中山大學的廖文波等在2018年命名了鵝凰嶂秋海棠,劉瑩(1982~)在2019年參與采集和命名了菊科植物盾葉蒲兒根,合作者有華南植物園菊科專家楊親二(1964~)。

盾葉蒲兒根 (陳又生、徐曄春 攝)

最近的新種是番荔枝科的厚瓣鷹爪花,由仲愷農業學院的薛彬娥(1986~)等人在2021年依據周欣欣于2019年采集的模式標本發表命名。

陽春有相當多的石灰巖地區,近些年發表的新種,如斜檐關木通、陽春螺序草、陽春度量草、鵝凰嶂秋海棠、廣東秋海棠、厚瓣鷹爪花,以及幾個苦苣苔科植物都是在陽春的石灰巖地區發現的。

其中,心柱報春苣苔由植物愛好者王炳謀(1984~)在野外發現并采集了標本,然后與廣西植物研究所的苦苣苔科專家溫放(1976~)在2016年合作命名發表。所以,如果你也是植物發燒友,也是有可能參與發表新種。

因為熱愛,所以選擇堅守與傳承

從中國的第一代采植物采集家(鐘觀光),到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的第二代采集家(黃志、梁向日),到21世紀初期的系統性調查采集(葉華谷等),再到現在主要由植物學家開展專科的分散式采集(如曾思金、劉瑩、溫放等),廣東陽春植物新種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離不開一個多世紀以來幾代采集家和植物分類學家的堅守與傳承。這些學者主要來自嶺南地區,其中多數來自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陽春的植物研究歷史,見證了嶺南地區植物分類學的發展,也見證了華南植物園的發展。植物分類學的研究,正是由不同時期的分類學家薪火相傳,才取得如今植物分類學研究百花齊放的盛況,也實現一個多世紀前“中國人自己研究植物學,自己命名植物”的夢想。

(注:文中拉丁文名應為斜體)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陳又生(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標簽: 模式標本 華南植物園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