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焦點日報:星系模式排列有什么規律,分形的,還是隨機變化的?

時間:2022-11-06 15:38:59    來源:科普中國網    

星系之變,變在何處,排列是否有規律?

宇宙有固定的模式嗎?


(資料圖片)

天文學家對于一個古老的問題有了答案

“宇宙網”中的星系團

(圖源:K. Dolag, Universit?ts-Sternwarte München,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ünchen, Germany)

幾十年來,宇宙學家一直好奇,宇宙大尺度結構是否是分形的——也就是說,是否大小如何他都看起來是相同的。在對大量有關星系做出研究調查后,科學家們最終得出結論:并非如此,但有些是這樣。

在20世紀初期,自從埃德溫·哈勃發現M31的距離遠遠超過了銀河的大小之后,宇航員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宇宙是浩瀚無際的。除此之外,他們也發現我們可以看到星星點點,忽近又忽遠。于是一個問題油然而生:這些星系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嗎?還是完全隨機的呢?

起初,它看似是隨機排布的。天文學家看到巨大的星系團,每個星系團包含了幾千個星系。同樣也有很多小星系,自己獨立存在于其中。總而言之,這些觀測結果使它看起來好像沒有所謂的排列模式。

天文學家也同意這點。他們很久前提出了做宇宙學原理,是指宇宙大多是時是同質(大概指一個地方至另一個地方)同性(大概指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相同)的。且有大量的星系和星系群均符合這一原理。

但到了19世紀70年代末,有關星系的研究開始變得復雜專業起來,科學家開始揭示星系排列模式的起源。除了星系群之外,星系本身是如同絲線般細長的形狀。這之間除了有廣闊的壁壘,還有廣闊且浩瀚的無垠宇宙。天文學家將之稱為宇宙網。這種模式有悖于宇宙學原理,因為這片大區域看起來不像宇宙中其他大區域一樣。

宇宙中的宇宙

分形學之父、數學家本華·曼德博(Benoit Mandelbrot)提出了一個假設。他認為人們很難給分形一個定義,但這又是個顯而易見的事情,直覺告訴我們:無論我們怎樣探其究竟,這些都是一直重復的。數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在研究自相似模式,曼德博并沒有提出分形的定義,但他卻創造了“分形”這個詞,也推動了現代分形的研究。

分形可以說無處不在。例如:將雪花上的一點無限放大,你就會從微觀角度看到一個雪花。如果你將一顆樹枝無限放大,就會從微觀角度看到樹枝。如果再將海岸線放大,那么就會看到微型海岸線。分形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分形的數學使得我們可以理解宇宙中各種各樣的自相似結構。

既然如此,那么曼德博猜想,也許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分形,也許我們看到的星系排列模式是分形的初始形態。又或許只要經過我們不懈的調查和探索,就會發現嵌套結構——宇宙網中存在著宇宙網,他們充斥這整個宇宙。

均質化和巴氏殺菌

隨著天文學家對宇宙網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逐漸了解宇宙大爆炸,并對宇宙中大尺度流型為什么存在做出解釋。這些理論證實了宇宙的均質性,且相較于天文學家先前的研究來說,此次的研究更加全面。

對于分型宇宙的最終考驗要等到本世紀,屆時斯隆數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等類似真正大規模的調查就已經可以繪制出數百萬個星系的位置,并可以畫出宇宙網的大致形狀,這是以前的技術做不到的。

分形宇宙如果是真實存在的,那么我們所看到的宇宙應該是存在于另一個更龐大的宇宙之中的。如果不存在,那么將來某個時候,宇宙網就不應該稱為宇宙網,而是一個隨機排布的且與其他不同。

宇宙不是分形的,但宇宙網其中一部分仍然是分形的,這是個有趣的現象。例如,一種稱為“暈圈”的暗物質團塊,其中包含著子暈和子亞暈,它們承載著星系及其星系團,形成嵌套結構和子結構。

反之,我們的宇宙并非是完全空洞的,這其中存在著一些微弱的矮星系,而這幾個星系排列在微弱的宇宙網中。計算機模擬時,該結構的子空隙中存在著其獨特的宇宙網。

BY:Paul Sutter

FY:小發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后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標簽: 天文學家 宇宙學原理 嵌套結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