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焦點快報!兩會聲音丨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打通文藝院團與藝術院校間的人才培養機制

時間:2023-03-03 07:34: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

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打通文藝院團與藝術院校間的人才培養機制

中新網北京3月2日電 (記者 應妮)近年來,國家京劇院在人才培養上不斷發力。2022年8月,劇院將三團改組更名為“青年團”,以全面優化青年演員實踐機制,在重點劇目、重大項目中展現新力量;2022年年底,劇院時隔61年再度舉辦大規模拜師儀式,旨在通過以師帶徒、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打磨提升青年演員的專業技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眼中,人才是第一資源,而戲曲藝術的人才培養更是迫在眉睫。“我最著急的就是缺領軍人物,國家京劇院還沒有產生像于魁智這樣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

事實上,人才短缺對京劇的藝術創作生產造成了極大影響。他在今年的提案中,主要列舉了四方面:

一是演員隊伍領軍人才接續不力。“以國家京劇院為例,370多個創作人員,其中204個是35歲以下的”,他指出,雖然年輕化特征突出,但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藝術家逐年退休,青年一代領軍人才還未形成較大影響力。

二是行當和流派人才配備不全。各戲曲院團行當和流派人員配備不齊,尤其因為傷病概率較高,普遍急缺武戲演員。

三是青年人才儲備不足。院校培養與院團實踐有一定差距,“好苗子”難得一見,畢業生入職后素質不夠全面、舞臺經驗缺乏,院團還需3到5年時間進行再培養。

四是急缺戲曲容妝、道具、舞美等特有專業人才,院校此類專業設置不齊整,院團此前多依托內部自主培養,系統性、專業性皆不足。

王勇指出,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培養單位和用人單位之間缺乏溝通協調機制,藝術院校畢業生入職院團后,存在專業不對口、所學與所演銜接不暢等問題。一方面院團急缺急需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畢業生無法滿足院團用人需求。

因此他建議文藝院團與藝術院校之間開展“小荷”人才培養計劃。即,由院團委派藝術成就卓越、舞臺經驗豐富、技藝水平高超的藝術家,以經典劇目教學為核心,讓具有成才潛力的在校生“一帶一”或“一帶二”直接跟隨名家學藝。入職劇院后,再根據畢業生的自身條件,繼續安排劇院藝術家進行“一對一”培養,推動青年人才的持續成長。王勇將這種方式定位為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

其次,推動院團與院校資源共享,構建教師和藝術家“雙向準入”機制,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實現良性循環互動——院團為學生創業和就業提供平臺和環境,院校為演職員的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提供支持。

再次,吸納在校生進入院團的劇目創作組、制作組、演出組;院團與院校聯合推出經典劇目青春版、校園版等,通過形式多樣的合作方式為在校生提供實操演練的機會,推動雙方在藝術創作、理論研究、產業合作等方面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

王勇希望力爭通過“小荷”計劃,打通教學、練功、創作、排練、演出的全流程,實現“從教學到實踐”“從單向培養到聯合培養”的目標,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師徒間的口傳心授傳承藝術精粹,在一招一式中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為青年學子搭建成長“快車道”,以此來破解人才難題。

標簽: 國家京劇院 藝術院校 經典劇目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