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索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江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引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古窯添薪 文旅“上新”(文化市場新觀察)(主題)
人民日報記者 朱 磊
核心閱讀
走進江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便步入了陶瓷的世界:觀賞光澤溫潤的精美瓷器,聆聽悠揚動人的瓷笛瓷磬,購買可愛別致的文創瓷產品……千年瓷都景德鎮,正通過保護修復古窯、活化利用冶陶技藝等方式,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走深走實。
上午9點,江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的室外停車場,已經停滿了各地牌照的車。5歲的肖子元跟著外公外婆,從南京出發,一路游覽,最后一站到了這里。他的外公外婆希望以千年古鎮的悠悠瓷韻,為旅行畫一個完美的句號。
走進景區,春風和煦、垂柳輕搖。隨著一曲歡快悠揚的《我在古窯遇見你》響起,肖子元一路小跑,沖進古窯民俗博覽區。
圖為工作人員進行挑坯、挑柴展示。人民日報記者 朱磊攝
古窯復建,展示2000多年冶陶史
由出土瓷片鑲嵌而成的水道,流水潺潺;路燈、標牌,都由陶瓷所制;牌匾、對聯均由陶瓷燒制……
1980年,景德鎮市委決定規劃修整出83公頃空地,集中成片地保護一批陶瓷歷史文化遺產,建設古窯民俗博覽區的前身——陶瓷歷史博物館。從2009年開始,古窯民俗博覽區陸續將景德鎮內各處古窯搬遷復建。2013年4月,古窯民俗博覽區被批準為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00多年景德鎮冶陶史,正被復刻在這片土地上。
“瓷器之成,窯火是賴”,走進博覽區,便會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步入歷代瓷窯展示區,立刻會被眼前這座恢弘大氣的窯口所吸引。這便是博覽區的鎮館之寶——鎮窯。這座成型于清代的鎮窯,是當時景德鎮制瓷業的代表性窯爐,是全世界遺存的唯一一座傳統大型蛋形柴窯。這座現存最古老、容量最大、燒造品種最多的柴燒瓷窯也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圍繞著鎮窯,11座古窯錯落有致。“古代窯口多以形命名,形象生動。”景德鎮古窯民俗旅游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洪玲介紹,形如獅口大張的為獅子窯,依山形而建、如蛟龍下山的是宋代龍窯。
《景德鎮陶歌》是清代陶瓷典籍,以七言絕句和組詩的形式,表現了景德鎮陶瓷發展史上的諸多內容,古窯民俗博覽區組織專家學者對《景德鎮陶歌》60首詩文進行研究,從中選取12首進行譜曲。2020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期間,《景德鎮陶歌》系列陶瓷箭筒在景區落成。
“每一次保護修復,都為2000多年冶陶史能夠活起來,夯實了根基。”景德鎮古窯文化研究院院長周榮林介紹。
窯火重燃,以使用性保護傳承技藝
伴隨著一聲“開窯”,古窯民俗博覽區舉行開窯活動,各地游客現場見證了開窯時刻。
打開窯門,工匠將匣缽搬出,一件件散發著光澤的精美瓷器,引發游客的一陣贊嘆。主持開窯儀式的周榮林說:“因為堅持,所以收獲。”
1995年,鎮窯因出現裂縫停產,逐漸破敗,支撐窯體的梁柱搖搖欲墜,內部也出現窯磚脫落。
“保護老柴窯,僅靠磚頭補、泥巴糊是不夠的,還要用窯火養著。”為了征詢更多專家的意見,古窯民俗博覽區專門開了研討會,在復燒鎮窯的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使用性保護,是活化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有了專家意見的支撐,2009年,經過60多名制瓷老藝人半年時間的準備,鎮窯在當年10月份首次成功復燒。
鎮窯復燒成功后,古窯民俗博覽區內的一系列古窯先后復燒:2010年,明代葫蘆窯復燒成功;2011年,元代饅頭窯復燒成功;2012年,宋代龍窯復燒成功;2016年,清代獅子窯復燒成功……
活化,不僅僅體現在了老窯口的復燒上,更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上。
手工作坊內,一名身著青花對褂的老師傅不時用一根木棍轉動身下轉盤,取一只高腳碗坯,倒置在盤托上,單手拿刀輕刮,泥屑翻飛,幾秒鐘一個高腳碗底便被削得光滑平整。
旁邊,另一名師傅拿過削底的碗,一只手用沾釉鞭勾住,一只手撐住碗口,沉在一缸釉水里,釉水將過未過碗口時,輕輕一轉,拿出來一看,碗身上釉均勻,碗內滴水未沾,圍觀游客一陣驚嘆。
“我從13歲開始學藝,一練就是40年。”施釉師傅名叫葉冬喜,是景德鎮市級非遺傳承人。行走于古窯民俗博覽區,從挑柴到碎石,從描畫到燒窯,100多名師傅,用雙手與汗水,展示著制瓷的精巧與不易。
肖子元拉著外公外婆的手,走進古窯故事文創體驗館,在手工臺前,學著剛才老師傅的樣子,有板有眼地做起陶瓷小碗。
如今,“研學+旅游”正在古窯民俗博覽區興起。“探尋千年陶瓷文化 ?傳播弘揚工匠精神”活動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港澳青少年內地游學推薦產品”名單,古窯民俗博覽區也被命名為江西省首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周榮林認為,只有把窯爐、文物、技藝保護好,創新陶瓷文化產品才有更好的基礎。
業態多元,以文塑旅探新路
一首《瀏陽河》,歡快悠揚;一曲《卡門》,婉轉動人……古窯民俗博覽區瓷音水榭里,臺上10余名身著元青花樣式旗袍的少女,正在用手中的各種瓷樂器,為大家演奏中外名曲。
耳畔瓷笛悠揚高亢,瓷磬清脆動人,再配上瓷管鐘、瓷甌等樂器,時如高山流水,時如竹露清響,完美詮釋了景德鎮陶瓷“聲如磬”的特點。
一件小小的瓷碗,簡單勾勒出蘭花從含苞到怒放的過程,碗底寫上一個心字,此為蘭心蕙質;舊時常見的飯盒提籃,被設計成精美的陶瓷收納籃……迎面走來的上海游客馬先生,提著一件陶瓷禮盒,感嘆道:“真是不虛此行。”
如今,古窯復燒產品、非遺手工藝人創作以及其他優秀的文創產品,成為文創集群。在此基礎上,2021年5月,古窯民俗旅游有限公司又打造了陶瓷文化商業旅游綜合體“古窯印象”。
周榮林介紹,在兩萬平方米的綜合體里,“昌南瓷宴”、禪茶和瓷文化咖啡等餐飲休閑服務應有盡有,最出彩的就是陶瓷文創展廳,柴燒瓷器、老茶花瓷碗、昌南品牌陶瓷等精品生活用瓷和創意文創作品琳瑯滿目,珍寶館內展出宋元明清歷代官窯仿古瓷,讓人流連。
隨著旅游業復蘇,古窯民俗博覽區迎來游客量井噴,2023年春節期間,游客達到14.9383萬人次,收入289.371萬元。與2019年同期比分別增長53%、55%。今年1至3月份,游客量累計已達30萬人次。
漫步在景區內,白墻黛瓦下、湖畔小路旁,新枝萌發,春意融融。
標簽:
上一篇:當前看點!“內蒙古印象”攝影展舉辦
下一篇:【聚看點】李白故里文化旅游節舉辦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李白故里文化旅游節舉辦人民日報綿陽4月2日電(記者王明峰)近日,2023年綿陽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暨李白故里文化旅游節在四川省綿陽
2023-04-03 10:40
原標題:探索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江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引題)古窯添薪文旅“上新”(文化市場新觀察)(主題)人民日報記者朱磊核
2023-04-03 10:53
原標題:“內蒙古印象”攝影展舉辦人民日報北京4月2日電(記者張棖)1日,“內蒙古印象”攝影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本次攝影展由中國美術館、內
2023-04-03 10:36
原標題:加演《紅旗頌》感動觀眾,公開排練回饋學子,對北京藝術中心充滿期待(引題)“鐵人”捷杰耶夫馬不停蹄北京行(主題)北京日報記者高
2023-04-03 09:37
原標題:中芭上演浪漫主義芭蕾巔峰之作最輕盈的“吉賽爾”在中國北京日報記者李洋鮮少有一部西方芭蕾舞劇,能充分彰顯中國演員的優勢與特殊風
2023-04-03 09:53
原標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引題)讓文物“動”起來、“變”起來、“活”起來(主題)中國文化報記者劉源隆進入數字信息時代,文博資源與數字
2023-04-03 09:44
原標題:湯家班來京奏響地道江南絲竹北京日報訊(記者高倩)在國人關于“江南”的文化想象里,絲竹管弦是不可或缺的音樂底色。4月1日,上海湯
2023-04-03 09:53
原標題:第八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開幕中國文化報訊(記者劉淼)3月30日,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2023-04-03 09:44
原標題:邵陽花鼓戲《豆腐西施》首次晉京演出帶來火辣辣湘味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應妮)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邵
2023-04-03 08:39
原標題:奏響春天的旋律3月31日,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演員在演奏。3月31日,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室內樂系列——“春天的旋律”管樂、弦樂
2023-04-03 08:55
原標題:東西問·人物|《鈴芽之旅》導演新海誠:觸不可及的天空與預判中的改變中新社北京4月1日電?中新社記者高凱兒時的新海誠生活在日本鄉
2023-04-03 08:40
原標題:首屆新疆文化藝術節開幕將陸續上演22個精品舞臺劇目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2日電(茍繼鵬)4月1日晚,首屆新疆文化藝術節開幕。開幕式演出劇
2023-04-03 08:47
原標題:兩晉到宋元明的歷史長卷——探秘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3月30日拍攝的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挖掘現場(無人機照片)。近日,2022年度
2023-04-03 08:51
原標題:一幅技術變革的千年全景圖郭曄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有關人類技術史領域的讀物,也早已不鮮見了。譬如,大
2023-04-01 11:54
原標題:話劇《幕下的人》致敬鄉村放映員新華日報訊(記者陳潔)3月30日晚,由南京呼吸劇社創演的話劇《幕下的人》在南京藝術學院黑匣子劇場上
2023-04-01 11:48
原標題:解開一千八百年前鑄鐵成鋼之謎(考古進行時)莫林恒官田遺址的發掘,不僅解決了漢晉時期武陵山區鐵工業技術、作坊布局、產品類型等具
2023-04-01 09:38
原標題:《龍馬精神》首映禮成龍回憶武師生涯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3月31日,由楊子編劇、執導的電影《龍馬精神》在北京舉辦全球首映禮。《龍馬精
2023-04-01 09:38
原標題:短視頻里的“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網聚世界中國風情】近日,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美麗
2023-04-01 09:53
原標題:我國漆藝傳承興盛的秘訣(匠心獨運)余聞榮漆樹是植物,其樹液,就是我們傳統上所說的漆,或曰生漆,經加工提煉,即為熟漆,又稱“大
2023-04-01 09:54
原標題:黃土氣息撲面而來史詩風格蕩氣回腸(引題)?陜西人藝版《白鹿原》原汁原味(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姚文生)根據著名作家
2023-04-01 09:55
原標題:西藏版《特殊作業》:一部“綻放”在雪域高原的兒童劇記者:劉文博、黃耀漫一段歡快活潑的歌舞拉開了西藏版兒童劇《特殊作業》的帷幕
2023-04-01 08:51
原標題:熱搜第一!引眾怒,網紅道歉澎湃特約評論員任然3月30日, 為什么癌癥一發現就是晚期 突然沖上微博熱搜第一,引發眾多網友討論。但真相
2023-04-01 08:39
原標題:《文心雕龍》何以成經典文學作品作者吳中勝從《文心雕龍》的歷代研究來看,人們通常是把它視為文章學理論著作,而不是視其為文章作品
2023-04-01 08:48
原標題:《忠犬八公》昨上映馮小剛演得沒壓力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電影《忠犬八公》于3月31日上映,這是馮小剛繼《老炮》之后再次出演男主角
2023-04-01 08:49
原標題:張國榮離世二十年,為何還有那么多人懷念他?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上官云)“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路里風霜,風霜撲面干。”這是《
2023-04-01 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