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看點:沉淀三十年后重讀當年沒演好的《海鷗》

時間:2023-04-07 11:37:23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濮存昕執導人藝今年第二部新排話劇 身份轉變只為尋找經典密碼(引題)?

沉淀三十年后重讀當年沒演好的《海鷗》(主題)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資料圖片)

北京人藝將以突破歷年來新劇目數量的劇目安排,開啟劇目創作的大年,4月6日,今年第二部新排作品——契訶夫名作《海鷗》,以相當成熟的樣貌開放排練,導演濮存昕攜李越、李小萌、周佳鈺、孫翌琳、曾泳醍、李勁峰、王雷、李珀、張曄子等青年演員及主創亮相。

該劇將于5月1日登陸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

時隔三十余年濮存昕從主演到導演

排練場的一隅,一個小型室內樂團以既低調又參與表演的方式出現在劇中。戲中戲時,他們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劇情推進中,他們又成為烘托和推手。排練場的另一端同樣有一架鋼琴,由于劇中飾演母親的兩位女演員均會彈奏,于是,觀眾可以看到她們彈唱著老情歌,陶醉在自己藝術中那極具風情的畫面。音樂的鋪陳也讓這出戲仿佛拉開大幕就自帶俄羅斯古典氣質。雖然劇中角色年齡跨度不小,但劇組卻是一水兒的年輕演員,便裝時頗為養顏,他們也將用青春去碰撞契訶夫筆下的浪漫與憂傷。用經典滋養演員一直是北京人藝的傳統,此次青年演員李越和李小萌分別飾演特里波列夫(科斯佳)以及妮娜。

《海鷗》是契訶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部創作于十九世紀末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1991年,時任莫斯科藝術劇院總導演的葉甫列莫夫應邀在北京人藝執導該劇,濮存昕出演男主角特里波列夫。時隔三十余年,再次“觸碰”這部作品,濮存昕的身份從主演變成導演。

執導的三部作品自己當年都沒演好

這是濮存昕執導的第三部作品,他毫不掩飾《哈姆雷特》《雷雨》以及《海鷗》這三部作品都是自己當年沒有演好的。“那時候還年輕,稀里糊涂就演下來了,現在再看1991年的演出視頻,會覺得自己怎么那樣。今天算是一次重讀,要去尋找當年契訶夫寫這個戲的密碼。在表層情節之下,去探究人物在想什么?為什么叫《海鷗》?象征意義在哪兒?首先要把故事讀懂,以前真的不懂。原本想做一個劇本朗讀,我在家把《海鷗》重新找出來,泛黃的紙一頁一頁翻了,突然間我感覺自己發現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線索關系。后來雖然劇本朗讀沒做成,但弄著弄著好像已經有畫面和舞臺的樣子了,于是時隔一年多,我們開始把它當作劇目來完成。”

從當初不到40歲到如今已經70歲,30年后重讀劇中各式各樣的這十個人物,濮存昕按照自己的生活經歷去讀去揣摩。“經典需要解密,需要找到當年作者創作的密碼。為了讓戲在10:15前結束,我們對文本要做刪減,節奏還要快,流暢和沉靜要做清晰的梳理。《海鷗》一定是有象征意義的,必須有神秘的感覺,就如同我們現在的海報,我也說不清為什么要用這個圖案,就是感覺神秘簡潔。”

在舞臺上讓古典和現代產生交匯

“每一個生命可能都有缺陷,但一定要尊重他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以及表現出來的愿望,哪怕是錯的,也要尊重。”濮存昕說,這是解讀劇本的前提。排練過程中,濮存昕看了俄羅斯版的同名電影,目瞪口呆的同時,表示這個版本一定不是他們那種樣式。“他們的呈現有太多的憤怒,我沒有這種憤怒的氣質,我們還是古典主義的,因此我們的舞臺上會用列維坦的畫做裝飾。”

除了在文學上保留契訶夫的語言魅力,同時又更加符合中文的聽覺習慣,讓觀眾感受到思維和語言上的雙重親近。舞臺樣式選用精煉、簡潔的風格,讓古典和現代產生交匯。“契訶夫式的思考將一直貫穿始終。契訶夫的詩意與哲思也始終在叩擊人的心靈。”

統籌/滿羿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