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細節決定成敗 環球熱消息

時間:2023-04-10 10:36:33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細節決定成敗

東漢人陳蕃為我們所熟知,源自他的一句名言。范曄的《后漢書》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對此都有記載,大意說,陳蕃十五歲時,曾在家里空閑的一重院落里讀書。有一天,父親的好朋友、同郡人薛勤來串門,順便看一下陳蕃讀書的情況,結果一走進他居住的庭院,發現雜草遍地,荒蕪不堪,書房內也是塵土滿屋,凌亂不堪,薛勤忍不住批評他說:“有客人來,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打掃房間來迎接呢?”陳蕃毫不羞愧,說出了一句名垂千古的至理名言:“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覺得這個孩子志向高遠,因而“甚奇之”。

后世對于陳蕃的這句話頗多質疑,于是有人加以演繹說,薛勤反問陳蕃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似乎更合乎人們的邏輯,一個人連身邊的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可能去做掃除天下的大事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事實上,后邊這句話出自清代文學家劉蓉的故事。劉蓉少年時在家中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里讀書,每當遇到疑難問題需要思考時,他便在屋中踱來踱去。屋里地面上有一個坑,劉蓉每次經過時都會被絆一下,但他也沒想著將其墊平。一天,劉蓉的父親發現了這個問題,笑著對他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還能治理國家嗎?這句話后來便演變成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不過,歷史的發展證明,后世的質疑并非沒有道理。

《世說新語》記載:“陳仲舉(陳蕃,字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意思是說陳蕃后來當了官,一直以澄清天下為理想。不得不說,陳蕃從小樹立掃除天下之志,與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東漢末期,外戚、宦官把持朝政,官場昏暗不堪,民不聊生,心憂天下的士人階層為之痛心不已。而陳蕃后來當了大官,掌握了重權,本可以實現鏟除宦官勢力、清明朝政的理想,可最終卻因為不善于把握細節而功敗垂成,令人十分惋惜。

永康元年(167),漢桓帝去世,竇太后執掌朝政。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任命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相當于執掌宰相的大權。當初,桓帝想立寵愛的田貴人為皇后,遭到了陳蕃的堅決反對,他認為田氏出身卑微,而竇氏是良家大族,更能擔負起母儀天下的責任。桓帝迫于壓力,只得立竇氏為皇后,所以竇太后執掌朝政后,心懷感恩之心,立即重用陳蕃。

陳蕃手執重權,鏟除為害朝政的宦官集團有了重要保證。更為有利的條件是,竇太后的哥哥大將軍竇武同懷此心,陳蕃與竇武二人一拍即合,共同謀劃起來。

這本是一件十分機密的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陳蕃卻突然公開上疏竇太后,指名道姓地痛陳宦官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颯等人與趙嬈夫人等宮中女官一起擾亂天下,認為如果現在不馬上處決他們,一定會發生變亂,危害國家。他甚至要求竇太后“把臣的奏章給您左右的人看,并讓天下那些壞家伙知道我痛恨他們”。

原本是一件秘密的事情,現在變成了公開宣戰,朝中大臣無不感到震驚,而那些盤根錯節、權勢熏天的宦官更是感覺到了凜凜寒意,起了戒備之心。更為不巧的是,大將軍竇武將一份消滅宦官勢力的計劃書遺忘在了他的辦公場所,宦官們在偵知此事后連夜串通消息開會商討,最后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們先劫持了年僅14歲的漢靈帝,搶奪印、璽、符、節,宦官王甫召集虎賁、羽林、劍卓戈士等千余人,假傳竇太后的詔令說竇武謀反,逮捕相關大臣。消息傳來,已經七十多歲的陳蕃憤而率領屬官和學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沖進承明門,振臂高喊:“大將軍忠誠衛國,宦官造反叛亂!”最終力竭被害。

作家蔡東藩回顧這段歷史痛心疾首,他說,陳蕃執掌朝政,竇武手握兵權,兩個人協謀誅奸,本來易如反掌,“肅清宮禁,原反手事耳”,前提卻是“必不動聲色,密為掩捕,使婦寺無從預備,一舉盡收”,然后“奏白太后,聲罪加誅,吾料太后亦不能不從”。可笑的是,陳蕃行事不謹,在明知竇太后對這些人非常信任的情況下,還向太后絮聒,催促她除掉奸人,使得“群兇側目,禍不旋踵”,本應該“誅惡之宜速,處事之宜慎”,居然還請太后將他的話宣示左右,“何其寡謀乃爾”!事發之后,“徒率官屬諸生,持刃入承明門,豈寥寥八十余人,遂足誅鋤閹黨乎?誅閹不足,送死有余,何其愚也”!

在蔡東藩看來,本來誅殺太監這類的細活兒,“但付一獄吏足矣”,但是夙懷大志的陳蕃卻昏招迭出,手握一把王炸好牌,最終卻打得稀爛。可見,一個人空有掃除天下的志向,卻未能培養從一屋掃起的習慣,慮事不細,行事不周,終致一敗。

老子說過:“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細節決定成敗,陳蕃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啊。(清風慕竹)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