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舞劇《詠春》:平凡人是聚向英雄的那道光

時間:2023-04-17 10:39:11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全國巡演獲訂單近百場 上海站首演賣出全部加座(引題)?


(相關資料圖)

舞劇《詠春》:平凡人是聚向英雄的那道光(主題)

文匯報記者 宣晶

4月15日,原創舞劇《詠春》亮相上海保利大劇院,再現“無師無對手,鏡與樁中求”的武術魅力。舞劇以同名電影拍攝為發端展開雙線敘事:“戲外”劇組在片場的緊張拍攝與“戲內”葉問赴香港打拼的艱辛經歷并行展現、無縫切換。舞武融合的創新表達、濃郁唯美的嶺南風情、富有創意的舞臺空間,讓現場近1400位觀眾大呼過癮。據悉,《詠春》上海站首演賣出了全部加座,連今晚的臨時加場都已售罄。

“在你的心目中,英雄是什么模樣?”舞劇《詠春》總導演韓真、周莉亞透露,舞劇創作正是從這一句看似簡單的叩問開始,塑造以廣東武學宗師為代表的“中國英雄”形象,傳揚以“扶弱小以武輔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在《詠春》中,我們更希望通過兩個時代的對話,講述平凡人的英雄夢,展現中國人朝著理想‘追光’的信念。”

以舞釋武,一招一式凝聚著中國人的精氣神

一束光穿透時空界限,將年邁的“追光者”帶回當年拍攝電影《詠春》的情境。錯落的樓景裝置在舞臺上緩移慢轉,化為一處擁擠逼仄的舊式街區,身穿黑色長衫的異鄉人穿行在忙碌的房客之間。劇中,葉問的故事始終牽動著觀眾的情緒:初到香港,他一手抱著“詠春堂”牌匾,一手提著空空的米袋,臉上寫滿彷徨無措;面對挑戰,他背負雙手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為詠春打開一扇門;尾聲,他親手摘下匾額,打破門戶之見,將畢生武學毫無保留地傳揚四海。

詠春拳源于南派武術,以“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構成極具特色的拳法套路,葉問是詠春傳承的重要人物之一。《詠春》全劇高潮舞段是葉問與四大派掌門“對陣”的場面,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先后登場,葉問則以詠春拳一一破之。舞者們時而在太師椅上踢出掃堂腿,時而手持長棍縱橫開闔,時而在街巷中閃轉騰挪,動作既有武術的速度力量,也有舞蹈的飄逸灑脫,再加上音樂烘托和光影變幻,讓人目不暇接、心潮澎湃。13分鐘的“打通關”片段曾登上嗶哩嗶哩(B站)跨年晚會,累計播放量超過265萬。

從《風中少林》《舞經》到《醒獅》《舞術》,藝術家們對舞武融合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步。而《詠春》的創作難點恰在于怎么融合拳法路數與舞蹈身韻,帶給觀眾一種新鮮的視覺體驗。“編創舞蹈時,我們選擇了更直接也更困難的路,著重以雙人對戰的形式呈現武術的打擊感。”韓真說,“這就好比是非常特殊的雙人舞,每一個把位都要精心設計,才能順暢貫穿下去。演員們必須通過嚴格的身體規訓,重新學習氣息、發力,既體現出武術的剛猛和迅捷,又要控制動作的力度與距離,避免受傷。”事實上,兩個多小時的舞劇時長還要求演員合理分配氣力,抓緊候場的每一秒鐘積蓄力量,才能在舞臺上打出中國功夫獨特的“爽感”。

“葉問是我的童年偶像,沒想到演他會這么難。”劇中葉問扮演者、深圳歌劇舞劇院首席舞者常宏基坦言,自己沒有詠春基礎,“光學拳就花了一年多時間,最難時每天練習6個多小時。”正式開排后,《詠春》劇組封閉式排練整整4個月,合成23天。面對體力與心力的雙重考驗,常宏基反復提到了“精氣神”。通過長久嚴苛的訓練,武學理念逐漸浸沒了身體。 ▼下轉第五版(上接第一版)他開始了解那個時代的錯綜復雜,揣摩當時葉問的心理活動,進而將源于內心深處的力量注入一拳一腳中、呈現在一招一式里。“只要心中有了‘葉師父’,處處都是‘底牌’。”

重構舞臺,跨越時空奔赴心中的“武林”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數人成為英雄,大多數人成為了照亮英雄的那道光。當無數個微弱的光點亮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光是由無數個平凡人塑造的。”舞劇《詠春》場刊中這樣寫道。

創作《詠春》之前,韓真、周莉亞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許多人對于武術的印象來源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特別是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因此,她們在《詠春》的劇本中采用了“戲中戲”的方式——觀眾直觀看到的是劇組拍攝電影《詠春》的片場場景,而電影鏡頭則指向葉問奔赴香港的那個年代。

在劇中,深圳歌劇舞劇院首席舞者張婭姝分飾電影導演和八卦掌掌門兩個角色。她認為,電影片場這條故事線突破常規,將英雄形象拉回到普通人的身上。“英雄雖然站在光里,但他仍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而電影劇組中人也懷抱夢想奔赴山海,尋求內心的一束光。”基于這樣的藝術構想,“葉師父”“燈光師”“女導演”等主要角色越發飽滿,而“豬肉榮”等配角的形象也更加鮮活。

“雙線敘事”不僅拓展了舞劇“眾生相”的邊界,還讓觀眾能以“上帝視角”窺見創作者內心的圖景。“《詠春》講的是武術精神,但更多展現的是平凡人。在這部劇中,兩個時代的人相向而行,彼此呼應共振,最終交匯舞臺,融于一體。他們因‘英雄’聚攏,由‘追光者’展開,最終落在‘理想’。”周莉亞說,“這不只是指《詠春》劇中的‘電影工作者’,還包括所有藝術創作者、幕后工作者。雖然時空變遷,但追尋夢想、追尋光的精神依然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

在舞臺上同時呈現兩個時空,是一個開創性的表達。兩條線時而分開,時而閉合,所有服化、場景、燈光都隨之分裂與聚合,共同構成《詠春》復雜的敘事模態。“從創作理念上講,這是我們對重構舞臺空間的又一次探索。”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韓真、周莉亞采用重疊、倒敘、快進的手法,打破固有常規的時間線;在《只此青綠》里,她們通過數個同心圓的層層推進,在呈現“展卷”過程中實現穿越古今。“《詠春》‘戲中戲’的交錯切換,比《永不消逝的電波》和《只此青綠》更困難。但是,創作者的本能就是突破自我,所以我們做了大膽的嘗試。”

記者獲悉,《詠春》此輪全國巡演獲訂單近百場,今年3月劇組從深圳啟航,走過長沙、東莞、珠海、北京等地,主創團隊在每一站都對作品進行微調修改。創作者不斷否定自己、推翻自己,傾盡全力去追求更強、更快、更好,本身就暗合中國功夫的精神內核。4月15日下午3點,記者看到距離《詠春》上海站首演不到5個小時,劇組仍在精益求精調整打磨。坐在導演控制臺旁,韓真聚精會神地不放過每個細節,悉心指導演員如何抓住稍縱即逝的舞臺感覺:“要想著跟自己打,因為對手就在你的前方。”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