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全球新要聞】江蘇:非遺為旅游增添了地域文化底色

時間:2023-05-15 16:41:57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

江蘇:非遺為旅游增添了地域文化底色

中國文化報記者 張 婧


(資料圖片)

近年來,江蘇創新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突破時空限制,把形式多樣的非遺展示展演植入景區旅游全要素,讓游客全程感受、共享非遺活態魅力。

經過兩年試點,目前,江蘇省已認定省級示范項目20家,打造了“古典園林空間的跨媒體非遺展示”項目蘇州拙政園、引入園林版昆曲《浮生六記》的蘇州滄浪亭景區等,這些景區已成為許多游客專程前往的打卡地。

“我們堅持從江蘇實際出發,以非遺促進景區品質提升、以旅游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加強頂層設計、實踐路徑的探索研究,推動非遺和景區真融合、深融合。”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說。

為給“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提供優質平臺,江蘇省創設了非遺創意基地、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打造了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非遺旅游融合載體。目前,全省已認定省級非遺創意基地13家、非遺旅游體驗基地10家,這些基地成為人們走近非遺、體驗非遺、品味非遺的重要場所和旅游目的地。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江蘇省級非遺創意基地共為景區設計非遺文創產品2500余件,實現營業收入8120余萬元,培訓非遺創意人才超1400人次。在2022年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中,打造了“炫非遺”數字體驗場景,展示了非遺之家元宇宙體驗、數字非遺混合現實體驗、運河非遺數字長廊等,用數字化、潮流化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在南京,熙南里“傳承有道樂享非遺”展演活動有聲有色;在揚州,非遺元素已有機融入瘦西湖沉浸式夜游項目;在鎮江,非遺項目已將西津渡1800米的游覽線路完整串聯;在蘇州,景區線上線下同步共享的“非一般的甄選鋪”琳瑯滿目……在江蘇的景區,越來越多的人與非遺“不期而遇”,成為“水韻江蘇”的一道獨特風景。

作為“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省級示范項目,拙政園通過非遺公益體驗,將昆曲、古琴、蘇繡、緙絲、蘇式糕點等一系列隨物賦形的非遺帶入古典園林,重點打造《拙政問雅》夜游體驗,讓蘇式雅趣在光影交錯中帶給游客無限想象。蘇州市拙政園管理處(蘇州市園林博物館)主任、館長薛志堅認為:“活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非遺不僅為景區增添了文化魅力,也讓非遺項目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使參觀者在旅游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參與到非遺傳承和文化傳播之中。非遺與旅游的雙向賦能,使非遺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古老技藝,拙政園在打造‘園林+’過程中對非遺文化的深度利用,為園林事業發展拓展了更廣闊的供給空間和增量空間。”

2018年,蘇州市姑蘇區政府與蘇州市園林局共同策劃了昆曲浸入式園林版《浮生六記》戲劇,將滄浪亭與昆曲完美融合,將演員的表演滲透到演出場景之中,游客沉浸其中,可以一邊聆聽昆曲的唯美曲調,一邊領略園林的詩意之美。

“這種實景浸入式體驗和在劇場里靜坐觀看演出完全不同,使觀眾的代入感、參與感倍增。”蘇州市滄浪亭管理處副主任紀亦平表示。

江蘇省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堅持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載體傳播文化,推動非遺有機融入旅游產品和線路,創造性推出“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理念與一系列優質活動,實現了非遺與旅游融合互促、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不僅讓非遺走進了現代生活,得到了有效傳播,而且讓旅游增添了地域文化底色。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