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余年整理研究,內容完整公布出版——(引題)
北大秦簡展示一幅秦代社會鮮活圖景(主題)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資料圖】
秦代作為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王朝,歷史地位非常重要,但由于存在時間短暫、曾推行焚書政策等,留下可供研究的文獻資料極為有限。
2010年初,一批從海外回歸的秦簡牘,經由香港馮燊均國學基金會捐贈入藏北京大學。這是繼睡虎地秦簡、岳麓書院藏秦簡之后又一重大典籍類秦簡牘發現,包含眾多失傳兩千年之久的典籍,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為研究秦代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數據。
歷經十多年的整理修復,日前,這批北京大學藏秦簡牘正式公布出版,以供學界研究利用。這是繼《甲骨文摹本大系》出版后,“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又一大型的集體項目成果,也是列入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重點出版項目“出土文獻類”研究成果中首先完成的項目。
5月27日,《北京大學藏秦簡牘》新書發布暨學術座談會在上海世紀出版園舉行。這批珍貴簡牘文獻的出版,將有力推進各領域研究,為人們提供關于秦代社會更加全面、生動的圖景。
大量內容首次發現
“北大秦簡牘內容豐富,不僅有多種以往出土秦簡牘中未見過的體裁與內容,而且即使是過去見過的體裁,仍然給予我們許多新的啟示,大大豐富了從以往的秦簡牘中獲得的對秦代社會、政治、經濟與秦人思想觀念乃至文學作品的認識,有著非常獨特的學術價值。”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古文字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首席專家朱鳳瀚這樣描述。對于十多年前這批秦簡牘入藏北大的過程,朱鳳瀚歷歷在目。
北京大學獲贈的這批簡牘,大約抄寫于秦統一前后,并于入藏時保存著成卷的簡冊狀態,共有10卷竹簡(另有幾十枚散落的簡牘),具體包括竹簡762枚(其中約300枚為雙面書寫)、木簡21枚、木牘6枚、竹牘4枚、木觚1枚以及骰子1枚、算籌61根與竹笥殘片若干。這批簡牘形制豐富且保存良好,多數有明顯的契口和編繩殘留,字跡清晰,多數為隸書,很小的一部分近于篆書。其竹簡長度不一,有23、27、36厘米等。經過整理研究發現,其中包含有26種不同類型的文獻,涉及古代政治、地理、社會經濟、數學、歷法、醫學、文學、民間信仰等諸多領域,豐富性和多樣性實屬罕見。
北大秦簡中沒有發現成篇的“六藝”“諸子”等經典文獻,符合秦代社會文化的普遍狀況,但其內容與以往發現的秦簡牘相比更為豐富多樣,而且具有鮮明的特色。《公子從軍》《教女》《制衣》《禹九策》《酒令》等大量內容均為首次發現,意義重大;數術類文獻、數學類文獻、《從政之經》等,則可補充深化對同類題材出土文獻的認識。此外,為研究古代簡牘書冊制度、書法史和漢字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素材。
專家認為,北大秦簡牘的抄寫年代大約在戰國末至秦始皇時期,總體早于以往出土秦簡牘同類文獻,可以反映戰國末年至秦代前期的文化形態,體現出秦統一前后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
艱巨的整理研究工作
朱鳳瀚介紹,簡牘入藏后,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立即組織人員對簡牘進行整理。“簡牘入藏時是裝在一個竹笥中,大多數簡還保存著成卷狀態。于是,整理組決定采用‘室內發掘’的方法,仿照田野考古發掘程序,依照簡牘堆積的層次進行編號提取,為簡的分卷、確定各卷內簡的次序,提供了很關鍵的依據。”
主持這項室內發掘工作的,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胡東波教授,該項目開創了簡牘整理修復的實驗室考古發掘工作模式。此次推出的《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全五冊)》的第五冊,收錄了北大秦簡牘的室內清理發掘報告,詳述其對竹簡的室內發掘和保護,在方法、技術、理念方面的有益探索。
借鑒考古地層學的理論與方法,發掘組確立了以“層”為單位的并列編連關系、進行編號提取的清理方式,厘清簡牘的疊壓、交錯關系,為后續簡牘綴合編連提供了堅實基礎。發掘組又采用碳14測年、材質鑒定、顯微觀察等科技檢測手段,確定簡牘的出土環境信息。通過顯微觀察,在簡牘殘存的編繩中,發現了人體寄生蟲卵,可知這批秦簡牘出自墓葬。這批簡牘字體基本為秦隸,少部分文字近于篆書。竹簡中有兩組表格形式的日歷,分別屬于秦始皇三十一年與三十三年,初步判斷北大秦簡牘抄寫年代。竹簡中的《從政之經》講為官之術,《道里書》的地域范圍以南郡為中心,由此推測簡牘主人身份可能為秦南郡地方官吏。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呂健告訴記者,簡牘文獻整理的環節多、難度大,首先需要文字辨認,然后進行簡序編連,恢復文本的本來面貌,而且其文本的內容往往駁雜,需要多個學科的知識。“幸運的是,有一支非常強大的整理團隊。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集合多方力量展開跨學科合作,潛心十余年,為學界打造出材料嚴謹、邏輯清晰、表述簡潔的出土文獻整理范本,為簡牘整理研究工作開創了新的范例。”
記者了解到,本次簡牘整理,由北京大學的朱鳳瀚、李零、胡東波、韓巍、陳侃理、田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劉麗、楊博,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鄒大海、高峰等學者組成課題組,集合了歷史、考古、中文、數學等多學科、跨單位的研究力量。其中,《算書甲種》除《魯久次問數于陳起》外的注釋和題解工作,就是由鄒大海、高峰兩位數學史學者在韓巍教授的編連釋文基礎上完成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方面則由具有豐富簡牘圖書出版經驗的編輯毛承慈擔任責任編輯。作者方和出版方隨時互動、反復推敲,最終完成了《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全五冊)》的整理出版工作。
具有新的學術意義
專家介紹,比照以往出土秦簡牘中的同類文獻,北大秦簡牘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歷史地理、社會經濟、醫藥與算術等方面都具有新的學術意義。
《北京大學藏秦簡牘》第一冊收錄文獻屬思想與文學類,有《從政之經》《教女》等8種,展現了秦代吏治、倫理教育以及社會文化生活的多個方面。其中,北大秦簡《從政之經》內容與體例頗近于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是此類出土文獻中抄寫年代最早的一篇,反映了秦代禁止私學之前吏治教育的面貌。《教女》《公子從軍》《隱書》《酒令》屬于首次發現,突破了以往出土秦簡牘以法律文書等實用書籍為主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教女》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論述女德的文章。《公子從軍》《酒令》《泰原有死者》則充滿生活氣息,描繪了當時情感關系、娛樂生活、復活故事的生動畫面,改變了人們對秦帝國的單調印象。《秦始皇三十一年質日》篇末記錄了一年各月日夜長短比例,具有重要的天文學意義。
《北京大學藏秦簡牘》第二冊所收錄8種文獻屬于數術類與數學類,提供了秦代日常祭祀與經濟活動的豐富信息。《祠祝之道》中的祠[~符號~]簡,是首次在秦簡中發現與水路出行有關的祭祀操作。《祠祝之道》以竹簡為主體,與書寫篇題的竹牘合編;《雜祝方》簡背畫有交叉墨線,這兩個特殊形制在秦簡牘中屬首次發現。《成田》與《田書》涉及田畝與田租計算方法,詳細記載了秦代“稅田”與“取程”的方式,為研究戰國晚期至秦代田畝、賦稅制度提供了新資料。《傭作文書》是記錄工作與收入的記賬文書,在秦簡牘中罕見,是了解當時勞動與谷物價格的實物資料,也有助于認識這批竹簡原主人的身份。
《北京大學藏秦簡牘》第三冊收錄竹簡卷四的圖版,包含竹簡300多枚。第四冊收錄竹簡卷四的釋文與注釋。專家介紹,總體來看,以往出土秦簡牘以法律文書和《日書》《算書》等實用工具書籍為主,北大秦簡牘則有以往未見到過的文學作品和大量反映社會生活、民間信仰的記錄。其中《公子從軍》《泰原有死者》《隱書》《酒令》這四篇文學佚書,為研究散文、詩賦等多種文學形式提供了研究資料。竹簡卷四《制衣》系首次發現的上古服飾文獻資料,是秦代工藝書的珍貴樣本。這些文獻提供了關于秦代社會生活、倫理關系、工藝水平的豐富資料。
值得關注的是,這批秦簡牘的書寫年代集中在秦統一前后,恰好處在中國文字發展的轉折期,有許多前所未見的新字形,對了解隸書字體的形成與演變很有意義。這批簡牘中還出現了前所未見的簡冊形式:竹簡卷四包含300多枚簡,其中絕大多數竹簡正、背兩面均書寫文字,抄有十篇內容迥異的文獻,各篇書體不同;竹簡卷六《祠祝之道》則與一枚長度、寬度都迥異的竹牘合編。這兩種現象在戰國秦漢出土簡冊中十分罕見,豐富了人們對古人知識體系和知識記錄、傳播方式的認識。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十余年整理研究,內容完整公布出版——(引題)北大秦簡展示一幅秦代社會鮮活圖景(主題)光明日報
2023-05-30 09:47
“非遺煥彩新時代”原標題:映秀茶香飄萬里“五一”假期,位于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非遺文化創意園的茶祥子映
2023-05-30 09:42
原標題:通訊:在內蒙古探訪“無字天書”陰山巖畫中新網巴彥淖爾5月29日電?中新網記者李愛平過去兩天間,
2023-05-30 09:32
原標題:演唱會門票秒罄“黃牛黨”撈錢術升級(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非公開銷售的渠道票是黃牛票的
2023-05-30 09:49
原標題:第七屆圖像小說節長春站開幕中新社長春5月29日電(記者郭佳)第七屆圖像小說節長春站暨第六屆“24
2023-05-30 08:54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原標題:河南蘭考發展民族樂器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引題)悠遠琴音富民潤心(主題)人
2023-05-30 08:40
原標題: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入圍名單揭曉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黃岸)昨日,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
2023-05-30 08:47
原標題:雙面“繡”姑蘇(主題)人文經濟視野下的蘇州觀察(副題)從蘇州古城最高點北寺塔環視,河街相鄰、
2023-05-30 08:49
原標題:科幻作家劉慈欣:中國科幻影視未來前景光明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記者陳杭)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29
2023-05-30 08:42
新華全媒+原標題:2023中國科幻大會用40場活動打造“科幻盛宴”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記者陽娜、溫競華)作
2023-05-30 07:46
原標題:逾300名專家學者匯聚澳門探討中國語言學人民日報海外版澳門5月29日電(記者富子梅)為期3天的國際
2023-05-30 07:47
原標題:大型中文說唱音樂劇《愚公移山》在京首演5月27日,大型說唱音樂劇《愚公移山》在位于北京的中央歌
2023-05-30 05:40
原標題:“哆啦A夢”陪觀眾過“六一”北京晚報訊(記者袁云兒)6月1日,至今仍風靡全球的“藍胖子”又要在
2023-05-30 05:40
原標題:“非遺技藝人人可學”(主題)——記通遼市奈曼旗白音杭蓋炭烤牛肉干制作技藝非遺工坊(副題)董亮
2023-05-29 16:41
原標題:作家陳丹燕首次執導作品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新民晚報訊(記者孫佳音)“SIFF狂想曲”是上海國際電影
2023-05-29 15:54
原標題:影片《生命的感嘆號》在津路演天津日報訊(記者張鋼)昨日,生命關懷與安寧療護題材電影《生命的感
2023-05-29 15:47
原標題:讓它們在博物館安家我就放心了(主題)——訪捐贈3000多臺收音機的“張無線電”(副題)5月27日,
2023-05-29 15:51
原標題:以“看見”為主題十余場當代藝術展與系列藝術活動輪番上演(引題)仲夏藝術季開啟大飽眼福之旅(主
2023-05-29 15:43
原標題:《熟年》開篇節奏拖沓影響主題深入北京晚報記者邱偉都市家庭劇《熟年》正在央視一套播出,劇集圍繞
2023-05-29 15:55
原標題:湖北嘉魚:擦亮“文化名片”,推動非遺傳承一片湖光山色,幽徑之間綠樹點翠;一派車水馬龍,談笑聲
2023-05-29 14:52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歌劇節閉幕(引題)天音《同心結》獲優秀劇目獎(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在剛剛閉幕
2023-05-29 14:33
原標題:石峁遺址:打造新時代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標桿中國文化報駐陜西記者秦毅佇立在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
2023-05-29 14:45
原標題:閆妮“出走”、范偉“破案”……(引題)老年題材影視劇迎來小高潮(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近期
2023-05-29 14:52
原標題:農夫時隔13年再開大型演唱會兌現廣州“三年之約”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日前,由樂騰演藝主辦的農夫“
2023-05-29 14:34
原標題:出名還是要趁早◎趙柒斤史上最早爆紅的神童項橐,7歲那年便以“三難孔子”紅遍大江南北。《三字經
2023-05-29 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