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全球即時看!2023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文化遺產保護分論壇在深圳舉行

時間:2023-06-09 14:42:02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2023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文化遺產保護分論壇在深圳舉行


(資料圖片)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友婷

6月8日,2023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文化遺產保護分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論壇圍繞文化遺產保護主題,共分為四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議題是“從新時代考古成果看早期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

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作了題為《新時代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的形成》的主題演講。長江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先生;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席教授唐際根先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先生等嘉賓就相關內容進行深入交流。

“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行五個突出特性。” 王巍認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核心問題包括中華文明是何時形成的?是否具有五千年歷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為何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文明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王巍在考古領域深耕多年,成就斐然,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專家咨詢組長。在他看來,要做到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研究。其中,多層次,即既要研究社會最頂層,也要研究中層,尤其是基層之間相互聯動,全方位就是不僅研究一個區域,把遺址放到更大的區域去研究,把中華文明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研究。

韓建業介紹了其發掘過的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的南佐遺址。“遺址規模很大,至少有600多萬平方米。核心區外圍有多處居住區,每處有數萬平方米。”他表示,南佐是距今500年左右黃土高原地區一處大型高等級都邑性聚落遺址,遺址規模大、宮城布局嚴整,宮城擇中而居;器物等級高、制作水平高;貿易交流甚廣。“該遺址的發現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發現,為中華文明形成和早期發展研究提供了關鍵材料,能證明黃土高原地區已經進入早期國家文明社會階段。”

“宮城及其城門,以及1號宮殿基址的發現,10多年我們就干這兩件事。” 高江濤介紹,他們對1號殿做了復原,目前陶寺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之中,整個規劃都在按部就班地做,包括遺址博物館的建設也大概會在國慶前后開館。

孫周勇介紹了陜西石峁的發現。他指出,經過多年研究,確認石峁遺址是4300年到3800年前后,活躍在北方地區一支特別重要的社會集團,也是一個非常強勢的社會集團。“在石峁集團衰落之后,來自另外一群人短期的占據,從此深埋地下,直到被我們發現。石峁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城址,改變了我們已有的認識。”

“8000年起步,6000年加速,5000年文明,4000年跨步,中華文明殷墟時期是什么樣子呢?”唐際根介紹了殷墟的發展,指出殷墟是中華文明發展和繁榮的鞏固階段,并用最簡單的概念概括,即商朝都邑、甲骨文故鄉、世界文化遺產地。

“通過考古發現,我們把殷墟地圖重新勾畫了一下,發現鑄銅、制陶連成一片,這是管理上的進步。殷墟代表的商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吳城文化都有密切聯系。中國文明的起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殷墟的發現是我們研究過去的起點,我認為它改變了我們歷史撰寫的方式。”唐際根如是說。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