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靜觀海】
原標題:“大城市”漫想
歐陽
據最新的研究報告數據,2021年北京中心城區的平均通勤時耗是51分鐘,平均通勤距離為13.3公里。
由此,我滋生了一些“大城市”的漫想:如果城市小一點,人口少一點,會更舒坦一些嗎?坦率而言,我心中一直就有個疑惑:讓城市長成龐大“巨人”有必要嗎?
《丁香 》 艾薩克·列維坦 [俄] 瑪咖 供圖
先簡略羅列一下大都會的好,也即是其優勢。從個體和家庭來判斷,通常是教育、醫療,或者還有文化等方面的坐標。還有年輕人熱愛的城市活力,以及就業機會也是無須質疑的。而在宏觀層面,發達的生產力,和效率優勢下的國民生產總值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抽象一點說,應該還有前衛(先進)觀念導引下的開拓創新精神,諸如此類。
可是,巨型都市也有明顯的重負。像人口眾多導致區域巨大帶來的時間成本,人們不得不在上下班的路上耗費寶貴的時間,高昂的房價,以及由之延申出來的昂貴服務等,不僅是人工成本的增加,而且幾乎是各項生活、生產要素的高平臺價格……管理、治理成本自然也不可能例外。
可是,如若進行理性梳理,這些與“大城市”關聯的很多優勢實際上未必為真。以醫療條件來說,百萬人口,甚至是幾十萬人口的城市擁有優秀的“三甲”醫院也許并不是難事。同樣,人們予以同樣關注的中小學,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條件,對中小城市來說,也是可以不落人后的,當下現實中就有很多實例,比如一些著名的縣級中學。
換一個角度看,城市“小一些”,我以為更優。不僅是自然環境上的宜居,像舒適的距離,尤其是對我這種更傾向騎自行車代步的家伙來說,有身體上的惠顧,更是有心理上的愜意,您不用擔心堵車,不用焦慮停車,還不用考慮時間誤差造成的個人信用滋擾,就算以直徑六七公里的城市來估算,也是如此。想想我的上班路途,每天十多公里、耗時三五十分鐘的騎行距離,然后還都局限在北二環外的北邊,很多時候對“小城市”向往的情愫會油然而生。
更重要的,也就是人們心念的人才元素,客觀地說,和大都會也沒有必然的聯系。想一想,硅谷初起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小村子,反倒是繁華成城市了,各種成本提升,人們紛紛遷移別處。
前幾日我去了一趟頤和園,扳著指頭一算,居然十數年沒有造訪過這個名勝了,此次如果不是跟人同行,估計再過十數年我的鞋底也不會在皇家遺跡上蓋印。其實作為文化之都,絕大多數引以為傲的北京人,似乎都未必熱衷在首都終年不斷的優秀文化演繹。
真正生活在超大型城市的大多數人,和中小型城市的人一樣,一年四季柴米油鹽,都是凡俗的生活日常,最明顯的差別,想來就是更貴的物價和服務。
每個人都有故鄉情結,既然大都會有的“優勢”中小城市也可以有,而“小城市”有的優勢大城市卻可能缺失,比如管理成本,以及因距離而有的時間溢出,和更有煙火氣的生活等,這些都能給人更多的安閑、寧靜,加上互聯網的跨越時空,我們是不是可以將未來建設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中小城市的“現代化”上面呢?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2022-04-27 08:53
2022-04-27 08:52
2022-04-27 08:38
2022-04-27 08:40
2022-04-27 08:51
2022-04-27 08:35
2022-04-27 08:51
2022-04-27 08:50
2022-04-27 08:53
2022-04-27 08:37
2022-04-27 08:50
2022-04-27 08:39
2022-04-27 08:44
2022-04-27 08:54
2022-04-27 08:45
2022-04-27 08:53
2022-04-27 08:50
2022-04-27 08:38
2022-04-27 08:40
2022-04-27 08:44
2022-04-27 08:50
2022-04-27 08:43
2022-04-27 08:48
2022-04-27 08:53
2022-04-27 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