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浙江德清中初鳴遺址新發現十余根古木樁

時間:2022-04-27 08:47: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原標題:浙江德清中初鳴遺址新發現十余根古木樁

中新網湖州4月18日電(施紫楠 付露波 潘江偉)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雷甸鎮楊墩村的中初鳴遺址,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一處大規模制玉作坊遺址群。

該遺址面積約7.5萬平方米,距離良渚遺址群只有18公里,毗鄰苕溪和京杭大運河,面向太湖平原。關于該處,在民國《德清縣新志》卷二就有記載:“中初鳴、下初鳴、桑育、高橋、地中時掘有雜角古玉及圈環布墜等物……”

據悉,該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自2017年啟動。眼下,第四處遺址點的考古發掘工作正有序推進,并于近日新發現了十余根古木樁。

“這個古木樁目前有十幾根,我們懷疑可能是良渚時期用作土臺邊坡護岸的木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初鳴遺址現場負責人朱葉菲介紹,因為發掘工作還未完全結束,仍需做進一步的解剖和清理。

“待完全揭露出來后,我們再根據木樁和土臺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判斷,之后還將對木樁進行采樣,依據碳14測年確定這些木樁的具體年份和用途。”朱葉菲說。

其實,早在2017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便發現和確認了此處的中初鳴遺址。隨后,該研究所聯合德清博物館對當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系統調查、勘探和發掘,發現和確認了多處遺址點,每處遺址點均有玉料出土。

“在這幾年的考古發掘工作中,我們出土了3000多件良渚時期的文物,其中以玉器和陶器為主。”朱葉菲說,該遺址出土的玉器以玉錐形器、管等小件玉器居多,對研究良渚文化時期玉器的生產模式和玉料的來源、運輸、分配、消費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新內容,中初鳴遺址也是良渚文化重要的學術增長點。從生產規模來看,該遺址是迄今為止長江下游地區發現的良渚時期最大的制玉作坊遺址群。鑒于遺址重要性,中初鳴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專項課題“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