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資料圖】
原標題:精心打磨新戲,培養創作人才,建設非遺傳承基地,安徽安慶——(引題)?
一枝“黃梅”綻新芽(主題)
人民日報記者 田先進
核心閱讀
接連排練新戲,起用年輕演員,中小學師生走進黃梅戲藝術中心……在安徽省安慶市,無論是臺上還是臺下,歷史悠久的黃梅戲變得越來越“年輕”。人才是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當地排新戲、帶新人,為青年演員搭建展示平臺,培養創作人才,吸引更多新生力量源源不斷加入戲曲傳承隊伍中來。
深情的音樂中,燈光漸漸亮起,演員登臺謝幕,劇場里掌聲響起。感動、震撼、驚嘆……臺下觀眾的情緒在這一刻集中迸發。隨著黃梅戲《不朽的驕楊》第十二場演出結束,2022年安徽省安慶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圓滿落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近5000名師生走進黃梅戲藝術中心,感受藝術魅力。
該劇導演、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介紹,全劇以老帶新,大膽起用年輕演員飾演不同年齡階段的楊開慧,形成老中青少4級演員梯隊,讓更多戲曲人才走上舞臺。
臺前,表演反復打磨
青春靚麗的扮相、婉轉優美的唱腔、游刃有余的表演……舞臺上,陳邦靚的表演令人眼前一亮。陳邦靚在《不朽的驕楊》里飾演19歲的楊開慧,得到不少肯定,成績背后是反復的練習與推敲。
對于戲曲演員來說,一個眼神表演得準確與否,直接影響人物形象的塑造。排練初期,陳邦靚深受其困。“《湘戀》章節有一場戲,我的眼神要么太狠,要么太軟,自己摸索了很久也把握不好分寸。”陳邦靚說。
“年輕人相對缺乏經驗,表演有些簡單。”為了讓陳邦靚的表演更到位,韓再芬一遍遍幫她剖析人物的內心活動,關鍵環節還示范動作。
起初,陳邦靚在動作編排中設計了很多舞蹈動作,本想可以更好表現人物,不料在一次彩排中被韓再芬潑了冷水。“動作太過花哨,雖然表現力強,但是沒有恰當展現人物應有的氣質,肢體動作一定要與人物角色相匹配。”
除了細摳動作、打磨表演,排演《不朽的驕楊》時,讓演員感悟角色的精神也是重要一環。讓戲曲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韓再芬一直的期盼。“演員有信仰,創造出來的作品才有價值。”韓再芬說。
幕后,培養創作團隊
張恒是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的一名文武丑生。最近,他格外忙碌,除了要以演員身份參與劇院集體演出的彩排,還承擔了黃梅戲《小辭店》的導演工作。“雖然辛苦,但能接觸到戲曲創排的方方面面,受益良多。”張恒說。
在韓再芬看來,戲曲人才的培養,不能只將目光局限在演員身上,黃梅戲想要走深走遠,導演、編劇、舞美設計等創作團隊人員也至關重要。
在排演《不朽的驕楊》時,韓再芬就挑選了包括張恒在內的多名劇院演員,擔任助理導演。
“我之前也排過幾場小戲,場景相對單一,像這樣的大型現代戲,還真是頭一回參與。”剛進導演組,張恒便迎來了考驗,在排練《芳華》章節時,由于涉及演員較多,每個人的舞蹈動作如何設計、臺詞如何銜接、場景如何轉換,這些難題都擺在他的面前。
張恒回憶,那段時間,他和同伴們一有想法就會聚在一起交流,“反復討論了近一個星期,再加上前輩的指導,《芳華》章節的場面調度十分成功。”
張恒感慨,做演員只要單純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但當了導演,才明白溝通、磨合的重要性。陳邦靚提起一件事,在創排《湘戀》章節時,張恒會主動與她商討表演上的細節,“從這里出場合不合適?邊走邊唱舒不舒服?每個環節他都力求完美。”
經過在《不朽的驕楊》中的歷練,張恒有信心多了,“原本預計需要兩個小時排完的戲,現在不到一個小時就搞定了,出乎意料的順利。”
未來,積蓄后備力量
時至今日,回憶起入選主演團隊的時刻,95后演員江李匯依然很興奮。“當時知道了要扮演14歲的楊開慧,我心里樂開了花,但冷靜之后覺得壓力很大,害怕自己不能勝任。”江李匯說。
相較于江李匯的壓力,挑選她擔此重任的韓再芬卻一點也不擔心。信心何來?“我們劇院的年輕演員,別看歲數小,那可是身經百戰,舞臺經驗非常豐富。”韓再芬說。
2010年,再芬黃梅青年團成立,一批批青年才俊加入進來。為了給年輕人創造更多表演機會,2013年,在多方支持下,中國黃梅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成立,青年團的演員成了演出的主力軍。
每周二至周六晚上8點半,悠揚的戲曲聲準時從傳承基地傳出,一年能演200多場。韓再芬感慨:“黃梅戲的未來終歸要靠年輕人,搭建舞臺,就是為了讓他們在實戰中鍛煉自己。”
韓再芬的話充分體現在江李匯身上。
“剛到青年團時,我的舞臺動作都比較程式化,缺少變化。”江李匯說,不斷的練習和老師的指導,讓她逐漸成長。有一回,江李匯在出演《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一角時,遇到了瓶頸。“原本七仙女在天宮時像個孩子,但她成為董永的妻子后,狀態肯定發生了改變。”江李匯一開始并未捕捉到這一細節,韓再芬的提醒,讓她找到了表演的精髓。
不斷積累,持續打磨,豐富的演出經歷讓江李匯參演《不朽的驕楊》時得心應手。“幾年錘煉下來,最大的成長就是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物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把握能力。出演14歲的楊開慧,剛開始肯定要花時間摸索,但這個過程很快,這得益于平時的經驗。”江李匯說。
看過《不朽的驕楊》的觀眾,很難不對劇中出演毛岸英的小演員留下印象。“小朋友名叫徐語凌,今年只有10歲,是我們少兒藝術團的臺柱子。”韓再芬介紹,2020年,再芬黃梅少兒藝術團正式開課,22個孩子,年齡最大的1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4歲,“不少小朋友的夢想是成為專業黃梅戲演員。”
“如今,從青年團到少兒藝術團,我們針對黃梅戲后備力量,鋪排多年的‘梯隊式’人才建設系統正在日趨完善,今后還將不斷探索創新,推新人、育新苗。”韓再芬說。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護文化遺產彰時代新義原標題:精心打磨新戲,培養創作人才,建設非遺傳承基地,安徽安慶——(引題)?一枝“黃梅”綻新芽(主題)人民日報記
2022-09-26 08:47
原標題:《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啟播(主題)《解碼十年》創作座談會舉行(副題)人民日報北京9月25日電(記者劉陽)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
2022-09-26 08:40
原標題:《主題公園場景營造》出版中工網訊近日,揭秘主題公園場景營造建造的科普書籍《主題公園場景營造》一書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該書根
2022-09-25 09:31
原標題:丘壑交織的魏晉風度(主題)——讀《世說新語新評》(副題)鄧勤在中國歷史上,魏晉時代是個怪異的年代。從秦漢帝國的建立,一直到鴉
2022-09-25 09:31
原標題: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古代詩人相關的書籍近期陸續出版(引題)走進古典文學的世界(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閱讀提示古
2022-09-25 09:37
原標題:感受恐龍時代9月20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與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共同主辦的“龍行戈壁——內蒙古白堊紀恐龍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2022-09-25 05:48
【現實題材作品如何觀照現實】原標題:工業劇《麓山之歌》厚植“工基因”火爆出圈(引題)“是時候讓年輕人重新認識‘三工’,重新熱愛工業了
2022-09-25 05:25
原標題:走出院墻的圖書館雖然現在數字圖書勢頭迅猛,但作為紙質圖書的“大本營”,圖書館仍然“倔強不屈”地延伸著自己的觸角:比如很多地市
2022-09-25 05:27
【新書榜單】原標題:文化的啟蒙與失明《盛世的崩塌》郭建龍著?天地出版社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作者從唐朝一系列制度設計的缺陷開
2022-09-25 05:32
原標題:修辭立其誠劉建民8月底,終于收到張世斌老兄所著《燈花,燈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這是繼2019年《奶奶的老理兒》之后,退休多年
2022-09-25 05:24
原標題:南開大學葛墨林院士口述整理(引題)?《我知道的楊振寧》出版(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在楊振寧先生百歲壽辰到來之際,由中國科
2022-09-24 16:45
原標題:百余文物講述中日文化交流史(主題)曹操宗族墓出土墓磚文字涉及日本(副題)北京日報訊(實習記者何蕊)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
2022-09-24 15:41
原標題:央視推出舞蹈影像短視頻(引題)?《四時舞·秋分》感受中華大美(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昨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一段通過
2022-09-24 15:28
原標題:博物館出燒腦謎題,年輕人解謎愛不釋手(引題)?精妙互動解謎書助燃“文博熱”(主題)北京日報記者王廣燕“玩到了夜里兩點,做夢還
2022-09-24 15:47
原標題:《中國好聲音》開啟第二輪導師對戰今晚報訊(記者高爽)昨晚,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播出導師對戰第二輪。此次迎戰的是廖昌永戰隊和
2022-09-24 15:33
原標題:新劇《胡同》講述居委會故事北京日報訊(記者邱偉)電視劇《胡同》明起將在CCTV-8播出。《胡同》通過講述三代人的故事,見證居委會從
2022-09-24 15:31
新華全媒+原標題:秋分最美是豐收“屋頭明月上,此夕又秋分。”9月23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到來,秋意日漸濃厚。中國漢代哲學家
2022-09-24 05:46
原創動畫原標題:秋分節氣知識科普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也是秋季第四個節氣。秋分日后,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
2022-09-24 05:37
原標題:“好評中國”延長作品征集啦!你關心的問題都在這里9月21日,2022“好評中國”網絡評論大賽主辦方發布了《關于延長2022“好評中國”網
2022-09-24 05:45
原標題:日本在小行星“龍宮”巖石樣本中發現液態水新華社東京9月23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23日宣布,日本“隼鳥2號”探測
2022-09-24 05:45
新華社臺北9月23日電(記者齊湘輝岳夕彤)臺北市動物園23日證實,剛過18歲生日的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經外診確定出現腦部病變,將對其進行精
2022-09-24 05:41
原標題:文化與科學融匯,北京海淀區啟動“科學家帶你游三山五園”系列活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蔣菡在碧波萬頃、雕梁畫棟的頤和園里探尋植物的
2022-09-23 22:48
原標題: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在蘇州開幕新華日報訊(記者王慧楊民仆)時而磅礴、時而柔婉,塔影悠悠的虎丘小武當廣場上,蘇州民族管弦
2022-09-23 16:46
原標題:山東省醫務工作者有了自己的“主題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田國壘通訊員王夢嬌陳國欣9月22日,山東省醫務工會在山東省工會融媒體中心
2022-09-23 16:25
原標題:今天秋分,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且看——(引題)古人如何“稻花香里說豐年”(主題)新華日報記者楊民仆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
2022-09-23 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