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史升漢降”與史學史之延長
【讀史札記】
傳統“正史”中,《史記》和《漢書》雙峰并峙,影響深遠,而兩者間的異同高下之比較,也成了中國史學史上最有興味的話題之一。有的時代人們喜歡《史記》,有時則更喜歡《漢書》,概略地說,大約中唐之前,人們甲班乙馬,宋以后,人們劣固優遷。漢唐間,《漢書》對《史記》占有壓倒性優勢,因為《史記》被當作誹謗憤怨之書。中唐之后,文風遞變,《史記》開始受到青睞,宋人如鄭樵和劉辰翁都貶低《漢書》。到明代,文學領域的擬古派、唐宋派都對《史記》推崇備至。清代隨著考據學興起,《漢書》地位相對升高而《史記》稍詘,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一定程度上,通過《史記》《漢書》的“較量”,可以窺知不同時代的學術氛圍與思想傾向(近如大木康所著《〈史記〉與〈漢書〉:中國文化的晴雨表》一書就持此見)。
那么,唐宋間這個“史升漢降”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徐復觀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記》實際上是“以文而見重”。中古中國是個貴族社會,典雅淵懿的《漢書》符合貴族階層愛好駢文的審美口味。唐以后,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轉變,隨著市民文化的興起,對散文的愛好逐漸成為主流,《史記》地位因此快速上升。這個解釋之外,胡寶國的名文《〈史記〉的命運與史學的變化》增加了史學內在理路的解釋:這和史學從“重敘述”走向“重解釋”的變化有關,《史記》貫穿了對歷史的某種解釋,當宋代以后人們逐漸重視歷史解釋的時候,《史記》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漢降”的轉折點上,有一個人起了重要作用,這就是唐代的韓愈。韓愈對《史記》推崇備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風格也和司馬遷一脈相承。錢鐘書《管錐編》講:劉勰尚不特重《莊子》和《史記》,是韓愈卓越的鑒賞力改變了這一點:蓋劉勰不解于諸子中拔《莊子》,正如其不解于史傳中拔《史記》,于詩詠中拔陶潛……文章具眼,來者難誣,以迄今茲,遂成公論。韓愈提倡古文運動,主張越過六朝的駢文時代,回到司馬遷時代,以《史記》為古文典范,由此開始了《史記》的復興與地位提升。推崇《史記》,韓愈是關鍵人物,當然韓愈提倡古文運動實際上也代表了時代的脈動和文風之演變,此后唐宋諸家、明代的歸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隨其后。
不過,我們不必過度強調這一過程中的個人因素與偶然性。精英人物在鑒賞品位上的引領固然重要,而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則是文化變遷之基礎,兩者互動合拍才使某種品位成為主流階層的文化標識。這里我們就著歷史思維的一個特點,補充一個對“史升漢降”的觀察。這個特點就是“據后以論前”,按歷史哲學家阿瑟·丹托的看法,歷史評論都是“據后以論前”的:立足于后面發生的事情,不斷修正對前面發生事情的評價。史學史上單本著作(歷史人物、藝術品同理)并不具備完整的評價意義,它們只是某個史學史敘述中的一個節點而已,其意義要和所有進入這個歷史敘述的著作對照才能衡定。當這個歷史敘述不斷延展,每一次加入新著作,都會使得已經在這段歷史中的原有經典著作挪動位置——哪怕是一點點的挪動。E.T.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說:“當一件新的藝術品被創作出來時,一切早于它的藝術品都同時受到了某種影響”,新作的出現使得整個藝術史的體系有所修訂,“每件藝術品和整個體系之間的關系、比例、價值便得到了重新的調整”。后人繼承著前人,續寫著歷史,但從歷史評價的角度來看,后人加入歷史就會影響前人的歷史定位,續寫歷史同時也改寫著歷史。后出的歷史把各種可能性變成現實,同時使人們調整此前歷史的敘述。胡寶國說:“宋代史家有追求會通的風氣……他們從會通的角度看《史記》,自然會給司馬遷以很高的評價。到清代,紀傳體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飲水思源,認識到《史記》的開創之功是比較自然的事情。”這段話就是采取了“據后以論前”視角。到唐初為止,除《史記》之外,可以說還沒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現“三通”、《資治通鑒》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長于會通的《史記》隨之更受重視;后世紀傳體越是蓬勃發展,紀傳體鼻祖《史記》的地位自然會越來越高。或許就像阿瑟·丹托的名言“彼特拉克無意開創文藝復興”一樣,司馬遷也無意開創“歷代紀傳體正史”,彼特拉克“文藝復興開創者”的身份和司馬遷《史記》“史部第一書”的地位,不完全是由其自身,而是由其后加入的名家名作推上去的,踵效其后的人物越多、陣容越盛,他們的歷史地位就越高。
《漢書》從來不是一本單純的歷史著作,它的背后有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穩定強盛的大一統王朝的加持。《漢書·序傳》:“固以為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典籍,故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后揚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也’!”在班固看來,唐虞三代之所以能揚名后世,是因為有典籍記載其成功。“漢紹堯運”,也應有如椽大筆予以記述。“巍巍乎其有成功”的漢王朝,呼喚著并產生了“煥乎其有文章”的《漢書》。從班固這個自我定位來看,《漢書》如同記載上古堯舜之事的《堯典》一樣,是一個朝代的記功碑,事實上也正是《漢書》的文字,奠定了后人對漢朝的集體記憶。《漢書》的文本與漢朝的歷史是相互成就的,可以說,《漢書》乃漢朝一代之大制作,有其神圣性。一個王朝和一本史著相得益彰,這一情形在滲透著強烈批判精神的《史記》上是不存在的。中國歷史至唐宋走出了一新境,所以《史記》《漢書》評價的轉折也發生在這一時期。對生活于分裂動蕩的魏晉南北朝的人們來說,除了渺遠的三代之外,理想的王朝、盛世的典范只有一個:漢朝。到隋唐中國重歸統一強盛,此后宋元明清諸王朝加入歷史,足夠長的歷史就給人們呈現了更多的可能。對唐之后的人來說,可以羨漢也可以慕唐,還可以把趙宋推為“造極之世”,漢朝作為“典范王朝”的意義在人們心中因為唐宋等朝代的出現不再具有唯一性,《漢書》價值的下降某種程度上與此不無關聯。
到了唐朝,歷史延長了,可以重估漢朝的意義;史學史也延長了,足以編排出一個趨勢。在當時尚古思維定式的支配下,“先馬后班”某種意義上從時間順序變成排位順序。宋代的葉適曾就古書中的“序”說:“司馬遷變古法,惟序己意,既已失之”,到了班固“淺近復重”,至其后史官,“則又甚矣”,得出一個從司馬遷到班固再到后世逐級而下的敘述。清代章學誠的史學史敘述中,“遷書通變化,而班氏守繩墨”,史學從班固開始變糟糕起來,如“歷法久則必差,推步后而愈密”。章學誠甚至說“唐后史學絕”,意思是唐朝之后的史書集眾官修,拘守成法,在“摹規較矩”中失去靈魂。我們知道,《史記》《漢書》有一個關鍵不同:《史記》本為私書而《漢書》實為官書。《史記》稱得上是古代最富有個人色彩的史書,上承戰國時期的“百家言”而非“王官學”傳統。而《漢書》“以‘書’為名,亦稽古之偉稱”(劉知幾語)。班固被指控“私改國史”后得到皇帝特許,在宮廷直接監控下以“官督私撰”的方式完成前漢興亡史,書成之后又得到朝廷推廣,成了歷代封建王朝編纂官方史學的前驅。《史記》雖列正史之首,列朝統治者心中的正史范本顯然是《漢書》而不是《史記》。唐朝后館局分曹編纂、強分抑配、陳陳相因,益發襯出作為私人修史的《史記》的獨立精神和個性風采。直到近代,梁啟超倡導“新史學”,他寫道:“《史記》以社會全體為史之中樞,故不失為國民的歷史。《漢書》以下,則以帝室為史的中樞,自是而史乃變為帝王家譜矣……班固作俑之力其亦偉矣”。梁啟超筆下,司馬遷是“史界太祖”,而以“作俑”貶詞加之于班固,到此時,《史記》《漢書》地位似更不可同日而語了。
傳統史學向現代史學轉型之后,《史記》受重視程度遠勝《漢書》。現代史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建構民族國家認同,在探尋國家和文明起源上,《史記》有著《漢書》無可比擬的價值。當現代史學以新的史料觀念全面重估古代史著價值時,甲骨文研究及考古成果不斷驗證《史記》內容的可信度,現代通史編纂的興起也使得《史記》更受推崇。
(作者:章益國,系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標簽: 推崇備至
上一篇:天天新消息丨重讀謝靈運與謝瞻《戲馬臺》詩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史升漢降”與史學史之延長【讀史札記】傳統“正史”中,《史記》和《漢書》雙峰并峙,影響深遠,而兩者間的異同高下之比較,也成了
2023-01-16 09:46
原標題:重讀謝靈運與謝瞻《戲馬臺》詩東晉義熙十四年(418)九月九日,宋公劉裕在彭城戲馬臺設宴,為辭官歸隱的孔靖送行。謝靈運、謝瞻兄弟在
2023-01-16 09:34
原標題:北美票房:《阿凡達:水之道》周末票房五連冠中新社洛杉磯1月15日電(記者張朔)首映一個月來,《阿凡達:水之道》(Avatar:TheWayof
2023-01-16 08:45
原標題:北魏洛陽永寧寺文物首次大規模展出中新社河南洛陽1月15日電(記者韓章云)“其寧惟永——北魏洛陽永寧寺特展”15日在洛陽博物館開展,這
2023-01-16 08:34
原標題: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兔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光明日報北京1月15日電記者詹媛15日從北京自然博物館了解到,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
2023-01-16 08:33
原標題:漢魏洛陽城遺址發現大型倉窖遺跡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光明日報通訊員梁笑宇1月15日,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考古隊獲
2023-01-16 08:56
原標題:網劇《擇君記》開播(引題)青年演員上淇:從看“建寧公主”到演“九公主”(主題)近日,騰訊視頻上線網劇《擇君記》。該劇一開播,
2023-01-16 08:44
原標題:融解于故事的“現實真情”(創作談)李浩寫一部完全不同的長篇小說,這個想法出現在10年前左右。那時,我剛寫完長篇小說《鏡子里的父
2023-01-15 15:46
原標題:《野望》:中國新鄉村的“浮世繪”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張鵬禹)近日,付秀瑩長篇小說《野望》研討會在線上舉辦,研討會由中國作協
2023-01-15 15:45
原標題:高品質大劇亮相央視電視劇頻道(引題)《狂飆》《三體》好戲連播(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多部高品質大劇近期陸續定檔開播,其
2023-01-15 15:41
原標題:馮遠征委員:推動演出市場“滿血復活”北京日報記者韓軒擦亮“大戲看北京”的文化品牌、推動演出市場“滿血復活”——1月13日晚,來自
2023-01-15 15:51
原標題:拍出約300萬人民幣AI繪畫會不會搶藝術家飯碗?繪畫AI說:藝術創造不只是人類的專屬品。藝術家說:創造力是人類擁有的最后堡壘。2016年
2023-01-15 14:47
原標題:2022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建筑藝術展揭幕(引題)從歷史和未來展現“藍圖北京”(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王磊?攝影 北京青年報記者王曉溪
2023-01-15 14:57
原標題:面點飄香迎新春1月13日,山東省棗莊市龍山路街道居民在制作傳統“面魚”。新華社發(孫中喆攝)春節將至,我國一些地區有制作花糕、花
2023-01-15 14:46
原標題:陜西西安:傳統民俗迎新春1月14日,演員在西安市永興坊景區表演傳統社火。新華社記者張博文攝1月14日是農歷小年,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新
2023-01-15 14:33
原標題:《中國奇譚》引發共鳴導演:用溫暖結局抵達更多觀眾這是一個清風微拂的夏日,在郁郁蔥蔥的森林之中,一只小豬妖正在枝葉茂密的綠樹下
2023-01-15 13:56
原標題:“溫暖有你共赴美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新春聯誼會舉辦中工網北京1月14日電(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郝赫)新年臨近,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
2023-01-15 10:48
原標題:國博開年首展閩臺藝術展亮相1月1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南2展廳的“源·緣——閩臺藝術展”上,參觀者們在豐富多彩的展品前駐足觀看。據
2023-01-15 07:40
原標題:“溫暖有你共赴美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新春聯誼會今晚上演(引題)溫暖而美好的小年夜(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郝赫1月15日,農歷
2023-01-15 07:33
原標題:深圳市南山區第十七屆青工文化節啟動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劉友婷通訊員沈亞紅李盛李淑珍)日前,深圳市南山區第十七屆青工文
2023-01-15 06:54
原標題:心靈在天地間徜徉(主題)——張永生《拎著背囊看世界》讀后(副題)張慶和讀張永生的游記《拎著背囊看世界》(北京燕山出版社),是
2023-01-15 05:35
原標題:等待春天的實體書店臨近農歷兔年,記者探訪了一些實體書店。本以為北京的“開放”氛圍里,書店可以分享給我一些復興的風景。然而,比
2023-01-15 05:48
【視線】原標題:“米小圈”出圈兒童劇回來了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寒假伊始,《米小圈上學記》在CCTV-8和騰訊視頻同步開播,孩子們和家長們
2023-01-15 05:51
【藝評】原標題:過有文化的年劉兵近日,2023兔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春晚”再度成為人們聚焦的文藝話題。昔日,由于平時
2023-01-15 05:52
原標題:北京朝陽區今年將建設升級80家博物館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記者日前從2023年北京市朝陽區“兩會”獲悉,該區2023年將
2023-01-15 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