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警惕不良廣告背后的“輕農”觀念

時間:2023-08-16 08:33:34    來源:農民日報    


(相關資料圖)

拿農民當笑料是貶低農民,用農民演“雷劇”是消費農民,催農民辦網貸是誤導農民,那些“雷人”廣告不僅會給農民朋友增加借貸風險,亦是對農民群體的極大不尊重。為了追求流量和人氣,如此大開“腦洞”搞所謂的內容創新,做越過道德和法律底線的宣傳,實屬不該。

最近,演員朱宏奇拍攝于2020年的“勸農民工借網貸”廣告“火”了,因為內容浮夸、低俗惡搞、罔顧實際,備受網友詬病。在這些短視頻廣告中,扮演“網貸大哥”的朱宏奇處處勸一位由演員扮演的身穿迷彩服、皮膚黝黑的農民工大叔借網貸,“萬元日息1.9元,還沒一瓶水貴”的類似表述多次出現。幾個短視頻總時長只有4分49秒,農民工大叔卻被貸款75萬元,被網友戲稱“5分鐘欠75萬”。面對網友的連番聲討,朱宏奇最終表示“認慫道歉”,再不拍不良廣告。

近3年前的“魔性”廣告又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反映出當前大眾對不良廣告和網貸亂象的深深反感,也反映出消費農民、輕視農民的思維和做法根本沒有“市場”,網友不會“買賬”。廣告中,農民工大叔的母親坐飛機時想吐,被告知需1290元升艙費。當大叔面露難色時,“網貸大哥”出手“相助”,拿過大叔手機貸款。視頻雖短卻“槽點”滿滿:陌生人拿過手機點幾下屏幕,就能拿到高額貸款,申請網貸有這么容易?為湊1000多元升艙費借款15萬元,是否真有必要?

顯然,于情于法,這樣“槽點”滿滿的廣告都立不住腳。從生活情理來說,廣告內容脫離實際,渲染了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不良之風,是典型的“三觀不正”。而從法律角度講,廣告對網絡借貸刻意夸大優勢、只字不提風險,很容易造成誤導,違背了廣告法“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的要求。

更令人氣憤的是,這些“辣眼睛”的網貸廣告有明顯的丑化農民之嫌,處處顯示出對農民的不尊重。為了制造博人眼球的噱頭和滑稽搞笑的效果,廣告中的農民工問“飛機能不能開窗”,空姐不從乘客角度考慮幫助解決問題,而是簡單粗暴地回答“升艙費用1290元”,視頻中還給出“對農民工旅客露出白眼”等多處細節特寫。如此無厘頭、立不住腳的劇情,被商家生硬地安到農民身上,暗嘲農民“又窮又沒見識”,對農民群體的丑化意味十分明顯,給人帶來不適觀感。拿農民當笑料是貶低農民,用農民演“雷劇”是消費農民,催農民辦網貸是誤導農民,那些“雷人”廣告不僅會給農民朋友增加借貸風險,亦是對農民群體的極大不尊重。為了追求流量和人氣,如此大開“腦洞”搞所謂的內容創新,做越過道德和法律底線的宣傳,實屬不該。

也許有人會說,拿農民工當素材只是為了博人一笑,一個不良廣告而已,無傷大雅,不必“上綱上線”。誠然,退一步講,一個廣告給農民群體帶來的影響可能有限,但往深里看,其背后暗含的輕農、厭農、丑農觀念,不能不引起社會警惕。類似廣告不僅會給農民群體帶來經濟利益的損害,也會給農民群體帶來精神層面的潛在傷害。這些無形的傷害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會一點一滴積累起來,侵蝕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所需的尊農愛農、護農支農氛圍。試想,如果缺乏尊重和愛護農民的意識,企業乃至社會各方又何談付出實際行動,去做真正助農、為農的實事?

而事實上,在洶涌的輿論浪潮中,本次引發熱議的網貸廣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著實不小,這在持續時間、覆蓋范圍、影響程度上都有體現。距廣告拍攝傳播已經過去了將近3年,雖然涉事公司早已公開道歉,但廣告視頻還在被眾多網友當成笑料素材改編剪輯,可見這種不良影響不是說幾段道歉的話就能挽回的。這也警醒相關企業,一定要從思想源頭和公司機制上把好關,樹牢尊農愛農意識,強化遵紀守法觀念,避免給企業形象和消費者利益帶來雙重損害。

最后還要提醒農民朋友的是,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學會了用手機上網“沖浪”,而網絡貸款相對來說門檻低、易操作,“一機在手,網貸就有”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有時,類似的金融服務的確能解燃眉之急,但對許多不熟悉金融知識、償還貸款能力不強的農民朋友來說,盲目借貸也可能會有還不上錢、甚至被拉進“征信黑名單”的風險。特別是對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更要警惕超前消費令人上癮、“用看起來很低的日利率掩蓋較高年利率”的網貸風險。對此,相關部門也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公眾量入而出、適度消費,別讓農民朋友一不小心陷入“無涯貸海”。

作者:侯馨遠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