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威海人的“年味兒”變淡了嗎?

時間:2022-01-30 16:48:04    來源:威海新聞網    

張小嫻曾寫:我們所懷念的年味,也不光光是飯菜的美味、花的香味、朋友的相聚、情愛的滋味、家的溫暖和故鄉的水土,而是所有這些加起來!

近幾年春節,聽到最多的評價就是“年味淡了”,我們一直苦苦追隨和想要保存下來的年味,到底是什么呢?

01.

/年味,是故鄉的味道/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越長大越念舊,只有聽覺和味覺最大程度地接近記憶的時候,所有的情感才找得到歸宿。

當奔馳的列車開往家鄉的土地,當熟悉的鄉音在耳旁重新響起,當大街小巷叫賣著兒時熟悉的年貨,當濃稠的漿糊涂滿墨味濃郁的春聯……年味,就呼之欲出了。

告別都市的喧囂與熱鬧,回到這片久違的熱土,用目光重新丈量這片土地,記憶中年味在故鄉的聲音和味道中慢慢蘇醒。

味蕾留給我們的記憶總是格外的清晰,縱使行得千里之遠,縱使嘗遍萬種味道,卻依舊惦念故鄉那份無可替代的純粹滋味,媽媽包的餃子、爸爸熏的臘肉、奶奶蒸的饅頭……好像自家廚房里的食物,總能最大程度地滿足我們對年味的期待。

我們這一生都是在回家的路上,在追隨舊時記憶的路上。

所謂的年味,對于他鄉游子而言,是濃濃的故鄉味道,是化不開的鄉愁。

02.

/年味,是團圓的味道/

問孩子,年味是什么?孩子說,年味是糖果和壓歲錢。

問中年人,年味是什么?中年人說,年味是回家能看到父母。

問老年人,年味是什么?老年人說,年味是孩子們都能夠回來。

對于父母而言,春節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孩子能回家,這樣才不枉費日夜的期盼,不辜負廚房里忙碌的身影。

那些平日里生活節儉的老人,在采購年貨的時候卻格外大方,滿臉都掛滿笑容,嘴上說的最多的就是“孩子愛吃”,從進入臘月就開始忙活,只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

許多時候,不善言辭的我們把情誼都擱在食物里,家人一拿起筷子就懂了,平時冷清的屋子里開始熱鬧起來,一頓團圓飯就是最簡單也是最濃厚的年味兒。

很多中年人,在父母離世之后再也找不到年味,因為那棟裝滿全部回憶的老房子里,不再有人翹首期盼你的歸期,從此團圓在心里有了缺角,直到有一天,他們也到了等待兒孫回家過年的歲數。

時間的輪回,讓我們體驗了不同年齡對年味的理解,其實年味一直沒變,真正在變的是我們自己。

03.

/不是年味變淡了,而是生活變好了/

在物質和精神文化不斷豐富的當下,年味變淡背后所隱藏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這一代的小孩子,不懂父母那一代人對新年的追隨和渴望,不懂在物資匱乏、生活拮據的年代,新年對大家意味著什么?

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大魚大肉,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平時不舍得買的衣服,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舍得置辦;平時沒有什么零花錢,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心滿意足地收到壓歲錢……新年,仿佛就是兌換心愿的時候,要經歷一種漫長的等待,而這種等待里飽含期待。

而現在,隨時都可以吃到想吃的食物,買到喜歡的衣服,超市和24小時便利店的存在,讓我們隨時可以買到新鮮的果蔬肉蛋,已經不再需要從進入臘月開始就大規模采購年貨,網購的興起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足不出戶就能年貨到家。

在以前,可以供我們選擇的東西太少,春節幾乎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固定的程式進行,每一天需要做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而現在的我們,對春節的過法有了新的要求。

當下文化生活的豐富,削弱了人們對于過年本身的依賴感和期盼感。網絡時代的到來,讓我們隨時隨地就能滿足文化娛樂需求,不再翹首期盼唯一的娛樂節目——春晚,微信、微博、短視頻的出現,給了我們多樣化的選擇。

馮驥才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人對‘年’的感情并沒有淡薄,淡化的只是今天不再適用的傳統年俗方式。”

社會的發展給傳統的年俗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與時代進程相違背的習俗也在逐步取締:環保意識的覺醒,讓我們開始告別煙霧繚繞的鞭炮;文明新風尚的倡導,讓我們一改往日焚香叩拜為鮮花和鞠躬。

這不是年味的變淡,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時代進步。

仔細想想,如果幾十年后的春節,和幾十年前的春節毫無變化,我們才應該反思,到底是守住了習俗,還是停滯了發展。

過年的方式或有變化,但根植其中的年味永遠不會流逝;表達幸福的方式或有不同,但對幸福的追隨永遠不會停歇。

年味,其實從來都沒有變淡,是我們的生活變好了。而“年味變淡”意識的存在,更應該讓我們去思考,如何讓傳統文化的繼承跟上物質生活發展的步伐,讓年俗年味與時俱進,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容,讓其走遠而不走丟。

作者:胡楊

標簽: 讓我們 年貨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