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中國科學家在小麥基因組編輯抗病育種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時間:2022-02-10 10:48:00    來源:中國農網    

2022年2月10日0點,中國科學院高彩霞團隊、邱金龍團隊和肖軍團隊合作在Nature雜志發表題為“Genome-edited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wheat without growth penalties”的研究長文,闡明了小麥新型mlo突變體既抗白粉病又高產的分子機制,并通過多重基因組編輯實現對小麥感病基因MLO相關遺傳等位的精準操控,使主栽小麥品種快速獲得廣譜抗白粉病的優異性狀。這一工作是利用感病基因進行植物抗病育種研究的重要理論和技術突破。

圖:基因組編輯介導染色體重排獲得抗白粉病高產小麥

A-D, Tamlo-R32抗白粉病且無生長缺陷;E,Tamlo-R32在TaMLO-B1附近產生304Kb大片段缺失;F,TaTMT3B表達調控示意圖;G,利用多重基因組編輯快速獲得抗白粉病小麥新種質。

植物病害每年造成全球作物減產可達30%,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目前,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耕作制度改變以及種植品種單一化等多種因素的疊加,植物病害更加頻繁地發生,選育和推廣抗病新品種是防治病害經濟、有效和環境友好的策略。病原菌的成功侵染需要利用植物感病基因,感病基因的突變通常能夠賦予植物廣譜持久的抗病性。然而,感病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突變給植物生長發育帶來多種負面效應,極大地限制了感病基因在植物抗病育種中的應用,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苦苦尋找打開這一重要抗性遺傳資源寶庫的“金鑰匙”。

小麥白粉病是由一種名為“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的真菌引起的一種世界范圍內危害小麥生產的重要病害,重病田減產可達40%以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高彩霞團隊和微生物所邱金龍團隊一直致力于主糧作物抗病生物技術育種的研究,早在2014年,兩個團隊就合作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發表研究成果,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定向突變小麥的感病基因MLO,獲得了對白粉病具有廣譜持久抗性的材料,展示了基因組編輯在復雜基因組農作物育種中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正如在其他多種植物觀察到的表型一樣,研究人員也發現小麥mlo突變體表現出白粉病抗性的同時,也出現了早衰、植株變矮、產量下降等負面表型,從而可能限制其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

研究團隊一直不斷探索如何在抗白粉病育種中進一步利用MLO基因,從而實現“魚與熊掌可以兼得”。他們在大量的基因組編輯小麥突變體中篩選獲得了一個新型mlo突變體Tamlo-R32。該突變體表現出對白粉菌完全的抗性,同時生長發育和產量正常。經過七年的通力合作,研究人員最終解析了小麥Tamlo-R32突變體表型形成的分子機制,發現在Tamlo-R32突變體基因組的TaMLO-B1位點附近存在約304Kb的大片段刪除,染色體三維結構的改變導致上游基因TaTMT3的表達水平上升,進而克服了感病基因MLO突變引起的負面表型,最終實現了抗病和產量的雙贏。MLO基因的功能在不同植物中是保守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過表達TMT3也能克服其mlo突變體的負面表型。因此,該研究證明了疊加的遺傳改變可以克服感病基因突變帶來的生長缺陷,為培育抗病高產作物品種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

為了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抗病育種,研究人員一方面利用傳統育種方法將Tamlo-R32突變體與我國小麥主栽品種進行雜交,并通過幾代回交將抗病優良性狀引入主栽品種中。更為重要的是,利用CRISPR多重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直接在小麥主栽品種中創制相應的基因突變,僅2-3個月就成功在多個小麥主栽品種中獲得了具有廣譜白粉病抗性,且生長和產量均不受影響的小麥種質。相比于傳統育種方法,基因組編輯育種極大縮短了育種進程。這項研究是小麥抗白粉病育種的重要進展,同時也充分展現出基因組編輯在現代農業生產中巨大的應用前景。該研究提出的理論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培育抗病高產作物品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路線。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姚媛

標簽: 白粉病 小麥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