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建立健全水稻種業支持體系——訪全國政協委員、荊楚理工學院副院長楊希雄

時間:2022-03-07 14:35:10    來源:中國農網    

水稻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物。日前,全國政協委員,荊楚理工學院副院長楊希雄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據他在基層調查中了解到,近年來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很多,盡管產量、米質均有所提升,但水稻種業產業鏈各環節之間仍呈現有銜接錯位的現象,制約著水稻種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要建立健全種業政策支持體系,做強水稻產業。

楊希雄介紹,以鄂中區域某市為例,水稻品種更新速度慢,優質品種種植不集中、規模小,糧食收購企業大多也是壓級壓價混收混儲,加工增值和利潤率偏低,現有的大米精細加工工藝導致營養價值浪費較大。

楊希雄建議:一是大力支持水稻種業科技創新力度。加強產學研合作,開展智慧水稻栽培、加工新技術試驗研究,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開發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工藝。充分發揮科技引領、支撐和撬動作用,挖掘品種特色、產地特色,開展專用水稻、米粉稻、控血糖水稻等功能型水稻、彩色(紅、黑、紫、糯)水稻品種開發。

二是大力支持水稻種業示范推廣。整合水稻育繁推加體系,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同步、多點試驗高產優質水稻品種,加速水稻主栽品種輪換。加強良種、良法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充分發揮品種產量潛力和品質優勢。完善技術服務體制機制,有效推動社會化服務體系創建,鼓勵托管、聯戶、連產(種加養)開展優質稻生產,擴大規模效應,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三是大力引導大米加工消費理念。從營養、節糧角度引導消費者食用營養價值高的糙米、半糙米、留胚米或胚芽米等,引導企業加工由精細或過度加工,向剝皮加工或留胚加工以及個性化保鮮加工轉變,避免加工減營養、加工減數量,有計劃淘汰大米加工舊劣產能,不再支持新建、擴建稻米過度加工和能耗大的設施、設備,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和效益。

四是講好稻故事弘揚稻文化。我國是水稻發源地,以雜種優勢利用為代表的育種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湖北省荊門市的屈家嶺文化遺址表明我國擁有5000多年的稻耕文化歷史。要將各地特有的稻作歷史、稻作文化與傳統品種進行整理發掘,在農旅區、美麗鄉村示范建設區,探索開展水稻耕種體驗,打造稻耕、文旅結合的稻作綜合體,拓展水稻種業價值鏈和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何紅衛 樂明凱

標簽: 營養價值 大力支持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