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吉林省扶余市永平鄉九連山村:努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時間:2022-03-18 18:37:28    來源:中國農網    

“眼下正值備春耕季節,我們村黨支部一邊抓備春耕生產,一邊積極謀劃發展,在確保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品牌美譽度,做強做大黏豆包產業,帶動全村、全鄉農民實現增收致富。實現村集體收入穩定突破500萬元,通過差異化分紅,把村集體收入的5%至10%用作脫貧戶及老弱病殘戶動態保障,保障無勞動能力及無生產能力戶穩定增加收入,利用豆包廠及鄉村旅游崗位需求吸納全村勞動力就業200余人,實現戶均工資性收入1萬元以上,達到產業帶動增收致富,并努力塑造傳承平安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全國重點文化旅游村,打造鄉村五大振興的吉林樣板。”吉林省扶余市永平鄉黨委副書記、九連山村黨支部書記楊景龍信心滿滿地說。

據了解,永平鄉按照扶余市委、市政府“一村一品”鄉村產業建設要求,永平鄉九連山村黏豆包加工廠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依托,村委會引導全村有意愿發展黏豆包產業的農民加入合作社,形成“村集體、合作社和農民共同經營、成本分紅”的運作模式。去年年初,總投資700萬元的永平鄉九連山村黏豆包加工廠正式投產。村集體分紅占比60%,合作社和入社社員占比40%。九連山村村民在家門口賺到了“外快”、學到了技術。村民付志波說:“去年一個冬天,我在黏豆包廠打工賺了5000多元,還學會了技術。”

嚴把產品質量關。鄉里和村里定期組織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精選、嚴把豆包原料質量關,選購的原料是黑龍江省五常市的糯米、哈爾濱市阿城區亞溝鎮的大黃米以及當地大蕓豆、黑豆,采用傳統方法加工制作黏豆包,嚴格按選米、淘米、發酵、揉面、攥起豆餡、包豆包、蒸熟、裝袋、裝箱等步驟進行生產,加工制作出的黏豆包又黏又有韌勁。該村設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原料采購和種植,組織營銷團隊進行實體和網絡銷售。目前,已在全國40個城市設立實體銷售代售網點,預計全年銷售100多萬公斤黏豆包,利潤可達200余萬元。

實現產業振興,必須讓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協同推進。九連山村依托黨支部領辦創辦成立了種植合作社,吸納93%的村民入社,整合村民土地600公頃,集約化種植玉米、花生,讓農民變身產業工人,確保土地分紅收益,實現穩定增收。發展農機合作社為種地提供保障,通過水肥一體化模式,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預計每公頃增收3000元,為村民平均分紅3000元以上,村集體增收50多萬元。

此外,合作社投資100余萬元建設純凈水廠,食品生產廠房1500平方米,直播觀光通道100米,可以生產元宵、粽子、饅頭、糕點、湯圓、月餅和純凈水等,預計年產值2600萬元,現有工人85名,都是村里的農民,帶動上下游農民人均增收3萬元。為村集體增加收益200萬元左右,用于為全村農民分紅和建設村屯基礎設施,還吸引了2名大學生回鄉就業。

“小豆包大商機”只是九連山村其中一項特色產業,作為扶余市打造的九個特色小鎮之一,未來九連山平安文化小鎮的鄉村旅游將把這里帶入鄉村振興的“快車道”,楊景龍說:“消費者可以透過玻璃櫥窗、互聯網直播平臺觀看粘豆包的制作過程,游客也能在我們這兒親手做粘豆包。我們中間還有民宿,農家樂,還解決農民種地的問題,我們把他種的作物作為我們這個粘豆包工廠的原材料,這樣就把我們的農產品直接變成食品走上餐桌。”

鄉村文化旅游是推動農村生態振興和產業振興的組成部分,也是農村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改革創新鄉村振興吸引和解決人才就業,提供平臺發展,促進農村旅游文化投資和消費,推動現代鄉村文化振興,增加就業和農民收入,讓脫貧群眾的生活更上一層。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閻紅玉

標簽: 增收致富 鄉村旅游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