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全球快播報】內蒙古突泉縣:農田開啟新“副本” “氣象實驗室”保豐收

時間:2022-12-01 16:09:09    來源:中國農網    

初冬時節,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智能氣象節水灌溉示范區內,金黃的玉米鋪滿晾曬場,村民李巖波一有時間就會來到自家場院翻曬玉米。今年,他家種植的200畝玉米產量達30萬斤,比去年增加了近4萬斤。

李巖波告訴記者,這都要歸功于智能氣象節水灌溉項目。依托智慧平臺,他在手機上就能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環境,及時掌握農田旱澇動態,合理規劃作物植保,實現智能化高效精準灌溉。

“每畝地能增產250斤至300斤,還能節水130噸,照去年比,電費、人力每畝省約100元。”說到省時省力、增產增收,李巖波打開了話匣子。


(資料圖)

突泉縣位內蒙古東北部,是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2020年,突泉縣退出貧困旗縣序列。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結合突泉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求,建立起全國首個縣級農業氣象科研工作站,建設了“氣象+高標準農田”智能節水灌溉示范區,氣象科技帶領農牧民開啟產業振興的新“副本”。

太平鄉黨委書記陸興偉告訴記者,智能氣象節水灌溉示范區每年節水能達70萬噸以上。“通過實施項目,農田畝產都在1600斤以上。”

2022年,通過氣象衛星和地面觀測數據,實時監測土壤墑情信息,為3620畝土地精準給出灌溉量,覆蓋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賽銀花村、曙光村,148戶農戶直接受益。

這幾天,白廟子村村民王連月捧著自家耕地的土壤樣品跑去土壤檢測分析實驗室,做測土配肥檢測。

今年春耕前,王連月聽說村里有了測土配方精準施肥的實驗室,他便拿了自家耕地的土壤樣品去進行檢測,經過檢測,專家給他開出科學精準的施肥“藥方”。

“沒想到,秋收的時候,我家的20畝玉米增產了10%。”王連月說。

王連月說,檢測土壤能精準補充土壤中缺少的營養物質,種出來的玉米顆粒飽滿。“明年再好好管理一下,能增產更多。”

2022年初,中國氣象局在金柱家庭農場投資建設了具備測定土壤氮磷鉀、有機含量等要素的土壤檢測分析實驗室,用“幫扶+社會化”的模式,示范引導農戶按照土壤養分含量,分地塊進行科學精準施肥。

“讓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補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就補多少。”太平鄉土壤檢測分析實驗室專家林柏杉介紹。

今年采用測土配方施肥的300塊耕地同比減少使用20%的肥料,增產15%以上。

這幾天,林柏杉更加忙碌,利用農民冬閑的時間,幫他們檢測土壤。他計劃年末之前,完成1000個地塊的土壤檢測,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方案。

除此之外,中國氣象局還協調農業科研院所引進優質鮮食玉米品種,在突泉縣5個村實施試種,為種植大戶和脫貧戶免費提供玉米種子700斤,畝均收入由往年普通玉米的1200元增加到3700元。

2022年,突泉縣利用中國氣象局幫扶資金510萬元,研究謀劃了7個幫扶項目。

當地一個四季采摘園自打安裝了數字農業智能監控系統,工作人員利用手機操作,便能合理追肥、及時澆水、科學通風,為大棚種植提供了精細化氣象服務。

中國氣象局為聚美恒果采摘園安裝的數字農業智能監控系統。

這幾天冬桃成熟,游客陸續進園采摘。“因為用上了數字農業智能監控系統,今年的冬桃成熟時間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星期。”該采摘園銷售經理王嬌如是說。

“數字農業智能監控系統可以更及時準確地掌握土壤溫濕度。冬季可實現低溫寡照,通過安裝補光燈,使作物能夠及時補充光照,使果實提前成熟上市。”該采摘園負責人劉淑輝稱,“接下來,我們也會根據數字農業監控系統的優勢,再引進一些反季水果,讓冬季采摘成為一種時尚。”

作者:張瑋 曾令剛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標簽: 監控系統 中國氣象局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