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環球微速訊:“人造太陽”有望實現嗎?深圳青年科學家袁丁團隊有新發現

時間:2023-07-02 20:18:05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哈工大(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對外發布,教授馮學尚與副教授袁丁面向“太陽日冕加熱問題”,利用全球最大口徑的太陽望遠鏡和高性能計算機模擬手段,提出了太陽等離子體加熱的革新性物理機制,中國人對太陽的研究又更進一步。

5月25日,該成果以《強磁化太陽黑子中的橫模振蕩與能量源》為題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哈工大(深圳)副教授袁丁為第一兼通訊作者,碩士研究生付立博為第二作者,教授馮學尚和博士后Blazej Kuzma為合作作者。這項研究集合了歐洲、美國等多國科學家、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哈工大(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馮學尚教授與袁丁副教授作為課題發起者,承擔了“總設計師”的工作,助人類理解太陽再上臺階。

該研究探測到比日冕加熱所需能量流還強的全新能量源,這不禁誘發聯想——《三體》中的“人造太陽”會否因此更加接近現實?袁丁表示,該成果的確有助于推動“人造太陽”的等離子體加熱技術研發。“無論是‘人造太陽’還是‘星際旅行’,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變為現實,不過該項研究成果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哈工大(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副教授袁丁

袁丁本科在哈工大學習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在瑞典皇家理工大學取得核能工程碩士,此后又在英國華威大學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復合、跨學科的學習經歷,為他后來研究太陽物理打下了扎實基礎。2017年,完成學業后,袁丁來到哈工大(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工作。“這是一個諾獎級別的科研主題。” 袁丁說,他長期關注日冕加熱問題:日冕為什么那么熱?弄清日冕加熱的原理,將推進“人造太陽”相關科研,人類用上安全、清潔、高效、可持續的“人造太陽”能源或將不再是夢想。科幻小說《三體》描述的未來世界里,人類造出了可控核聚變裝置——反應爐中燃起的“微型太陽”,消耗少量的燃料就能釋放出巨大的熱量用于發電,這種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