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熱圖 > 正文

我國“海水稻”試種成功 袁隆平:可以打優秀

時間:2017-09-29 18:37:27    來源:新華社    

9月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測產專家組專家在對取樣海水稻進行面積測量。

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咸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舉行的“耐鹽堿水稻材料評測會”上,“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一經宣布,現場人群沸騰了——這個畝產意味著我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據測算,我國鹽堿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如果在1億畝鹽堿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

“海水稻”不一般,稀釋海水來澆灌

走進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南側10余畝試驗田,被整齊分成了12塊,總共種植了1000多份不同的水稻材料——技術人員解釋說,通過品種審定前,這些不同的水稻不能稱之為品種,只能稱之為材料。

其中,7號和8號試驗田中種植了312份具有較強耐鹽堿性的“海水稻”材料,平時用3‰至6‰不同鹽度的咸水澆灌。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最西側是一個海水調節池,周邊海水被引入調節池中,再加入一定比例淡水,配制出不同濃度的咸水,專門用于灌溉7號和8號試驗田,從而模擬自然界中不同的鹽堿地情況,測試不同材料的耐鹽堿性,選育優秀品種。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育種工程師鄒丹丹說,“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俗稱,傳統水稻在較高鹽堿濃度的水田里無法正常生長結實。目前,這里的“海水稻”已能在6‰鹽度的咸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結實,未來隨著相關研究進一步推進,期待新的海水稻材料能用更咸更堿的水進行灌溉。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由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眼下,這些“海水稻”進入成熟期,稻穗已經金黃。隨手捏開一粒稻谷,籽粒十分飽滿。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育種工程師楊紅燕最近一直“泡”在試驗田中。“無論刮風下雨,我每天都會來這里看苗情、測鹽分,記錄它們成長的點點滴滴。看著這些珍貴的‘海水稻’長勢良好,我很有成就感。”楊紅燕說。

28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權威科研機構在青島舉行了“耐鹽堿水稻材料評測會”和“鹽堿地改良技術評測會”,對“海水稻”產量等相關技術成果進行評測。

“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原來的預期目標為300公斤,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揚州大學教授、“耐鹽堿水稻材料評測會”測產組組長劉世平在經過“確定測產水稻材料”“收割”“數據測量”等多個步驟后,宣布了“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現場嘉賓和工作人員歡呼雀躍,“我們成功啦!”

此外,還有三個材料畝產測產突破了400公斤,分別為547.72公斤、490.47公斤、438.14公斤,都遠遠超過了原先預計的300公斤數值。

年近九十的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通過視頻連線觀看了實測結果后,高興地對現場工作人員說:“這個成績非常好,如果用優良中差來評判,可以達到優了。”

“海水稻”真神奇,突破高產大難題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說,這次培育的“海水稻”實現了多個技術突破,最重大的技術突破在于可以用含鹽6‰的咸水直接灌溉并且產量大幅提高,620.95公斤的畝產量,已超過了目前已知含鹽6‰咸水中生長的“海水稻”最高產量。

“其實,‘海水稻’本身并非新事物,高產高耐鹽的‘海水稻’才是‘稀罕物’。”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技術處處長王克響說,通常水稻品種的耐鹽度在3‰以下,在國內外的“半咸水”地區也已發現了多種耐鹽度為3‰至12‰野生水稻資源,但普遍存在產量低、米質差、株葉形態不佳等缺點,多年來相關技術難題一直難以攻克,造成現有“海水稻”品種無法直接推廣。

袁隆平說,現有“海水稻”品種多為半野生狀態,畝產只有100公斤左右,農民種了連成本都收不回來。但如果畝產能提高到300公斤以上,農民種“海水稻”就劃得來,種植積極性就會提高。

標簽: 袁隆平 水稻 我國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