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熱圖 > 正文

我國“海水稻”試種成功 袁隆平:可以打優秀

時間:2017-09-29 18:37:27    來源:新華社    

這次“海水稻”低產技術難關取得突破,離不開科學的技術路線。袁隆平作為“雜交水稻之父”,帶領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以雜交路線為特色開展“海水稻”研究,最終取得了成功。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育種工程師張樹寅認為,把野生稻的耐鹽堿基因鑒定出來,通過現代育種技術,與現有優質品種相結合,進行品種培育,特別是利用雜交水稻技術,培育出雜種優勢強、產量高、品質好、株型優、能夠產業化推廣的耐鹽堿雜交水稻品種,這樣真正意義上的“海水稻”就研發成功了。

高產“海水稻”將使人類飯碗多了個重要支撐點

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總部所在地,青島國際院士港16號樓的一樓大廳顯著位置掛著一張我國鹽堿地分布圖。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國鹽堿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分布,鹽堿度也各有不同。

這張鹽堿地分布圖,就是袁隆平正在攻克的“堡壘圖”,而“海水稻”就是最好的武器。它不僅能改造鹽堿地,而且能增加糧食總產量,對保證我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袁隆平說,全球有142.5億畝鹽堿地,亞洲有48億畝,占全球的1/3以上。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約3億畝可以開發利用。這些鹽堿地如果種上高產“海水稻”,糧食增產前景十分廣闊。

推廣“海水稻”還有更多好處。專家們認為,一是“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以使用半咸水,能夠節約淡水資源;二是由于鹽堿地中微量元素較高,“海水稻”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要高;三是“海水稻”在條件惡劣的鹽堿地生長,很少會患普通稻的病蟲害,基本不需要農藥,因此是天然的綠色有機食品。

目前,“海水稻”已走出青島邁向全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聯合國內多家科研單位,今年成立了國內首個耐鹽堿水稻區試協作組,并首次制定了耐鹽堿水稻相關審定標準,組織35個耐鹽堿水稻品種(系)在全國23個區試點進行了區域試驗。

袁隆平團隊破解糧食安全問題的目標遠不止于此,他們提出了一個分“兩步走”的雄心勃勃的計劃。

第一步,要用3年時間,讓耐鹽堿水稻的抗鹽堿能力超過6‰且畝產300公斤以上;第二步,再用5年時間,實現稻作改良鹽堿地技術產業化,為國家增加1億畝耕地,多養活8000萬人口,并推動全球化發展,幫助更多耕地資源稀少的國家拓荒變田,助力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

鹽堿地里稻花香,美麗的畫卷已展現在眼前……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