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地球上,曾出現過上千億人,是否泥土就是由腐尸構成的呢?

時間:2023-02-24 09:56:44    來源:科普中國網    

埋葬的方式一般有兩種:火葬和土葬。

不管是哪種方式,每個人的終點都將是一捧黃土。地球上曾有過上千億人,這是不是就代表泥土是由腐尸構成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資料圖)

泥土的來源

泥土就是土壤,是地表一層有養分可以種植植物的疏松土,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構成。

組成泥土的主要物質是巖石表面的渣渣,而這種顆粒狀物質的來源也比較廣泛。

首先在長期風力侵蝕的作用下,巖石即使再堅硬也會被吹下一層小顆粒,這些小顆粒抵達地表后就會變成塵土。

除此之外,太陽輻射也會讓巖石“掉一層皮”,就像我們人類一樣,長期被強烈的紫外線照射,難免皮膚會蛻一層皮,巖石也是如此,只不過它掉的是最表面一層的小顆粒。

流水也會加速巖石脫落小顆粒的進度,我們常聽“水滴石穿”正是這個道理。雖然水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它鍥而不舍,最終一定會在石頭上留下個洞,而這個洞的石頭則會變成塵土散落在地表。

在風力、太陽輻射和流水的作用下,地表的塵土逐漸變多,這也為泥土的形成提供了礦物質、水和空氣,那形成泥土的有機質從哪里來呢?

我們都聽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花凋落后進入泥土會產生有機物,這就為來年的花朵提供了養分,而泥土中的有機質最初也來源于植物。

生命起源于海洋,早期巖石脫落的塵土在風力作用下被吹到大海,海底也因此變成孕育生物的搖籃。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簡單的植物和動物在海底誕生,慢慢的它們不再滿足現有的生活條件。

距今約4.4億年前,植物成功上岸。或許是一些動物將它的種子帶到岸上,也或許是巨浪將植物推到淺海區,著陸后,植物便開始尋找與海底類似的生活環境。

早先地表上并沒有泥土,只有光禿禿的巖石,植物就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一些植物上岸時根部攜帶了部分海底泥沙,就這樣陸地上的綠色被成功保留。

隨后越來越多的植物在地表存活,巖石上掉落的塵土也越來越多。植物能夠預防水土流失,在這種情況下,巖石掉落的顆粒物質都被保留下來,而植物也能大肆吸收塵土中的礦物質。

長此以往,雨水讓塵土變得松軟更加適合植物扎根,同時植物枯萎時又會給塵土提供有機質,不過這點有機質并不足以形成許多泥土。

漸漸的許多動物也開始向陸地遷徙,通常它們身上會攜帶許多微生物。

不幸的是,許多動物最初上岸后并不能適應干燥的環境,它們中一部分會進化出肺,另一部分只能在陸地死亡。

這時候微生物就會將這些動物尸體分解,一些如氨基酸的物質則會被植物利用。如此一來,塵土、水、有機物和空氣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泥土。

當某塊土地的植物全部不存在后,泥土就會隨風散去,也稱泥土流失。

這些泥土最終會被風力或者水流帶往大海,并逐漸成為海底一部分,當海底地殼運動時這些泥土就會被這種力帶往地下軟流層。

之后這些泥土就會成為火山噴發的巖漿,并重新返回地面,逐漸冷卻后會變成巖石。最后再因為侵蝕作用變成泥土,重新孕育動植物。

植物和動物是土壤中有機質的主要來源,這是不是就說明泥土主要由腐尸構成呢?

尸體的命運

通常1厘米泥土的形成時間在1000年左右,而地球上每天有大量生物死亡,如果這些尸體全部都能“塵歸塵,土歸土”,那地球上的土壤怎么可能這么少呢?

當一只動物在野外死亡后,它的尸體會首先吸引來一些食肉動物,這些食肉動物通常會將這具動物尸體上的肉啃食得干干凈凈,有的甚至連骨頭都不放過。

當食肉動物吃飽喝足離開后,泥土中的分解者會繼續蠶食剩余的生物組織,這時尸體通常都會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質。

尸體附近的植物在這時通常會搞偷襲,吸收一些對自己有用的物質如氨基酸、硝酸根等。

即使這具尸體因放置時間過久腐爛,也會有食腐動物出面解決掉,所以不會存在一整個尸體埋在泥土中的現象。

總而言之最終這具尸體留在泥土中的部分少之又少,或許只有些許小分子物質。

人類也與之相似,不管是哪種埋葬方式,最終能留給地球的只有小分子物質,所以自然不會出現泥土由腐尸構成的現象。

可以說,自然界一直處于一種循環,動物尸體有用的部分都會被活著的動物植物利用,一些多余的部分則會留在泥土中。

如果沒有這種循環,地球上的尸體將會堆積成山,動物糞便也不會被吸收利用,到那個時候整個地球表面都會彌漫著腐臭的味道,許多動植物都無法在這種環境下存活,只有食腐動物為此開心。

正是因為地球上有這種循環,所以存活了數億年的地球,表層僅有50厘米左右的泥土層。

保持生態平衡

不過這種循環也有一種弊端,就是容易讓地球上的泥土養分入不敷出。尤其是現在許多人都喜歡死后火化尸體,其實這是不利于生態平衡的。

我們常聽“一鯨落萬物生”,鯨魚死后,它的尸體會回歸大海,然后給海里的動植物提供養分,這樣就可以讓無數海洋生物都得以存活。

火化這種埋葬方式,讓人體最后只剩下一捧骨灰,即使深埋地下也不會給泥土帶來有機物,許多食腐動物和微生物還會因此失去一部分食物來源,這就讓地表的泥土越來越貧瘠。

要知道不論是農耕還是游牧,人類都離不開泥土。現如今人類為了牟利大量砍伐樹木,開墾荒地,越來越多的地方水土流失問題嚴峻。

據調查,每年全球泥土資源流失約600多億噸,長此以往,未來某一天人類一定會失去最后一捧泥土。

早在幾年前,我國就主張退耕還林還草,這個政策會減少水土流失,讓人類可以長期穩定發展。

比如前幾年寧夏地區曾大量種植“戈壁西瓜”,這種西瓜可以適應當地惡劣的環境,又能給農民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最終卻被禁種了。

究其原因就是會讓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出現次生鹽堿化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當地政府立即頒發禁令,由此可見泥土的重要性。

標簽: 食腐動物 動物尸體 食肉動物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