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世界看熱訊:千金難買老來肉,存錢不如存肌肉—警惕老年性肌少癥

時間:2023-05-24 16:36:30    來源:科普中國網    

老話常說“千金難買老來瘦”,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老年人面黃肌瘦、骨瘦如柴,就是好事情嗎?答案是否定的。人體骨骼肌有其自身的生長衰老規律,25歲左右骨骼肌肌量達到峰值,40~70歲之間,每10年減少8%,60歲時肌肉丟失達到30%,70歲以后,每10年減少15%。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逐步增長,出現進行性骨骼肌量減少、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的降低,需要警惕老年性肌少癥的發生。


(相關資料圖)

1. 肌少癥的定義

肌少癥“sarcopenia”起源于希臘語,最早由Irwin Rosenberg于1989年提出,是指與增齡相關的骨骼肌質量和肌肉力量或軀體功能下降,多見于老年人,又稱肌肉衰減綜合征、肌肉減少癥、少肌癥。

肌少癥屬于進行性疾病,核心元素是骨骼肌質量下降,特點是由此導致的軀體功能障礙。

體重未減輕的健康老人也會發生,易使老年人骨鹽流失、基礎代謝率及體脂增加,與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癥、冠脈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此外,還可導致步態異常和平衡問題,引起機體功能障礙,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和死亡風險,應引起關注。

自2016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正式定義肌少癥為一種疾病,代碼ICD-10-CM(M62.84)。臨床中常見因增齡導致的原發性肌少癥以及因慢性疾病或活動能力減退導致的繼發性肌少癥。本文章主要討論的是與增齡相關的原發性肌少癥。

2.肌少癥的高危因素

中國人群肌少癥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60歲老年人肌少癥患病率 為 5.7% ~23.9%,不同地區、不同性別老年人患病率存在明顯差異,東部地區患病率顯著高于西部地區,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醫院、養老院高于社區人群,農村顯著高于城鎮。

已知眾多因素與肌少癥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首先與增齡密切相關,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隨增齡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減退、激素水平改變,均可導致運動能力下降、肌肉質量和肌肉力量丟失。

其次,長期制動、臥床所致的肌肉廢用,骨骼肌去神經支配、嚴重營養不良、腫瘤惡病質、內分泌代謝疾病以及基因遺傳等因素導致的肌少癥。其中,原發性肌少癥只與年齡相關,繼發性肌少癥多與運動、營養、疾病相關。

3.肌少癥的診斷流程

肌少癥的診斷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肌肉質量評估、肌肉力量評估及軀體功能評估。

首先,對初診病人進行初步篩查,使用肌少癥五項評分問卷(SARC-F)或肌少癥五項評

分聯合小腿圍問卷(SARC-CalF)進行篩查。SARC-F評分≥4分為篩查陽性,SARC-CalF評分≥11分為篩查陽性,進入下一環節進一步評估。

第二,肌肉質量的評估。雙能X線吸收法(DXA)是測量肌肉質量的金標準,生物電阻抗分析技術(BIA)相對簡單便捷,更適用于社區和醫院廣泛篩查和診斷。DXA法測出的男性肌肉質量<7.0kg/m2、女性<5.4kg/m2被認為肌肉質量減少。BIA法測出男性肌肉質量<7.0kg/m2、女性<5.7kg/m2 為肌肉質量減少。

第三,肌肉力量的評估。使用握力計測定上肢握力作為肌少癥評估診斷的首選指標。測量時左右手分別測量3次,取最大值,男性<28kg、女性<18kg通常為肌肉力量下降的截點值。手部外傷、殘疾、指關節炎等患者,可使用5次起-坐試驗,記錄從坐姿到起立5次所需的時間,作為測定肌肉力量的替代方法。

第四,軀體功能的評估。6min步行試驗為最常用的評估方法,診斷界值為<1.0m/s。

4.肌少癥的干預治療

肌少癥的干預治療包括運動干預、營養支持、藥物治療與傳統醫學治療。

第一,運動干預。

對所有確診為肌少癥且無運動訓練禁忌證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科學的運動訓練,可有效改善肌肉質量、肌肉力量和步行速度。推薦熱身運動、有氧訓練、抗阻訓練、平衡訓練及祖國傳統體育項目等訓練方式有機結合,有效改善軀體功能,提升瘦體組織,達到增肌減脂的目標。

第二,營養支持。

營養不良是肌少癥發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干預的主要靶點。所有肌少癥和可能肌少癥的老年人進行必要的營養風險篩查及營養評定。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評分≥3分,提示存在營養風險,需要臨床營養干預。對存在營養不良的肌少癥患者口服營養補充(ONS)有助于改善肌少癥患者的肌肉質量和肌肉力量。老年肌少癥患者,如無肝腎功能障礙,蛋白質攝入量為1.2~1.5g/kg/d,肉、蛋、奶及豆類等優質蛋白占一半以上。

第三,藥物治療。

目前治療肌少癥的藥物尚處于研究開發階段,仍需要更多的臨床應用證據支持。有研究提示,維生素D和睪酮具有改善肌肉質量、肌力和/或身體表現的作用,尚無證據推薦其他藥物干預有效。

第四,傳統醫學治療。

祖國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如24式簡化太極拳、八段錦及五禽戲等,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肌肉耐力、降低老年人的跌倒風險。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祖國醫學認為肌少癥應歸屬于中醫“痿證”范疇。“脾主肌肉”、“治痿獨取陽明”等認為肌少癥的病因病機多為脾虛導致消化不良,營養攝取不足所造成肌肉運動乏源,以補脾益損為治療該病的基本原則,常用方劑為四君子湯、八珍湯及補中益氣湯加減變化。

千金難買老來肉,存錢不如存肌肉。肌肉意味著力量,象征著更強的生命力!我們每個人應該從現在起“儲存肌肉,為健康護航”,堅持科學的膳食營養,專業的運動鍛煉,有效改善肌肉質量、力量和軀體功能。

綜上,老年性肌少癥的治療,運動干預是基礎,營養支持是關鍵。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肌少癥的專業運動處方及營養處方,敬請關注下期文章。

參考文獻:

[1] 關瑋.老年性肌少癥(Sarcopenia)與營養干預[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2,20(3):162-165.

[2] 劉娟.中國老年人肌少癥診療專家共識(2021)[J]. 2021.

[3] 于普林.預防老年人肌少癥核心信息中國專家共識(2021)[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21, 40(8):2.

[4] 崔華.老年人肌少癥防控干預中國專家共識(2023)[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23,42(2)

文:運動康復科 任芳華

指導專家:武亮 主任醫師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