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孩子反復身體不適,可能是家庭“病”了

時間:2023-05-29 16:45:05    來源:科普中國網    

作者:陳發展 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副主任醫師

繪圖:顧 葉 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審核:趙旭東 同濟大學醫學院 教授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相關資料圖)

7歲的亮亮是一位二年級的小學生。近2個月來,他常常感到胃部不適,在學校多次出現惡心、嘔吐。媽媽帶亮亮去醫院做了很多檢查,均未發現可以解釋他身體不適的器質性原因。反復出現的消化道癥狀讓亮亮無法正常上學,媽媽也感到很緊張,擔心孩子有未被查出來的嚴重疾病。后來,在兒科醫生的建議下,亮亮被轉診到心理科就診。

5歲多的柔柔正在讀幼兒園大班,近半年常常出現低燒癥狀。她能吃、能喝、能睡,就是不能去幼兒園。只要去上幼兒園,二、三天后,柔柔就會出現發燒癥狀,然后被迫回家休息,如此反復。柔柔曾在兒科住院近1個月,做了各項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后轉診至心理科就診。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孩子的心理壓力可表現在身體上

亮亮和柔柔出現都是出現了身體不適,但為什么要到心理科就診呢?其實,孩子的神經系統和心理發育尚不完善,其感知到的心理壓力經過不成熟的心理功能作用于神經中樞、免疫及內分泌系統,可轉換成生理反應,產生軀體功能損害。孩子在遭遇心理壓力時,可導致自主神經過度激活,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抗利尿素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胃腸道蠕動減弱、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等一系列變化。如果反應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身體功能會發生相應的病變,從而出現心身癥狀。

孩子常見的心身癥狀如下。

(1)消化系統:腹痛、腹瀉或便秘、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

(2)神經系統:頭暈、頭痛、耳鳴、失眠等。

(3)心血管和呼吸系統:心慌、胸悶、呼吸急促、咳嗽等。

(4)其他:疼痛、瘙癢、尿頻、尿急、不能運動等。

因此,當孩子反復出現身體不適,除了完善身體檢查之外,還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是否正在承受超負荷的壓力。

孩子的心身癥狀與家庭關系密切

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在于家庭。家庭的良性互動可以塑造孩子的安全感和獨立感,形成健康發展的心理。家庭可以抵御外來壓力,保護孩子避免壓力性事件或減輕應激反應。

如果一個孩子出現了心身癥狀,則說明家庭沒能塑造出孩子的健康自我,或者抵御外界壓力的保護性不足。也就是說,家庭運轉不良就容易“生病”,而家庭的“病”常常會反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心身癥狀常常提示家庭“病”了。

那么,何種家庭的孩子容易生病呢?

(1)親子關系沖突:父母常常批評、指責孩子,看到孩子的缺點多、優點少,缺乏對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尊重,嚴重者甚至有語言或肢體暴力。有的孩子沉默、退縮,有的孩子會對抗,導致親子沖突不斷。

(2)家長情緒不穩定:父母自身的情緒波動大,常常焦慮、抑郁或憤怒,需要花大量精力去解決自身的心理壓力,很難再去照顧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孩子的需求長期被忽略會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體驗。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3)夫妻關系沖突:夫妻之間沖突不斷,互相指責或冷淡疏離。沖突的雙方或一方會將對婚姻的不滿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站在自己一方去反對另外一方。孩子被卷入沖突中,內心矛盾不已,導致其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或者夫妻一方或雙方對婚姻感到失望,將全部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希望用孩子的成功發展來抵消或轉移自己對婚姻的失望,這導致孩子身上承載著婚姻的壓力,成長之路會困難重重。

(4)家庭的致病性期待:父母會派遣給孩子自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任務去實現,如果這些任務超過了孩子的能力,則會成為孩子的超負荷壓力,稱為“致病性期待”。目前,最常見的致病性期待是父母總認為孩子的學習可以更好,進而不斷加壓,導致孩子課業繁重,每天只有學習任務,無其他娛樂、放松的機會。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上述4種家庭特征會破壞孩子成長所需的安全感和獨立感。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受阻,對外界的壓力較敏感且脆弱,很容易出現心身癥狀。

孩子的心身癥狀具有一定功能

孩子反復出現的身體不適會引起周圍人尤其是家長的關注,這可以大大緩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在身體不適的同時,也會讓他們短暫離開壓力性情境,如不上學、不做作業等,從而繼發性獲益。如果身體不適能讓孩子在心理層面上有如此多的“好處”,那么身體癥狀就會被保留,直到壓力解除。

此外,在家庭中,孩子的身體不適會讓父母會放下沖突來共同解決孩子的問題,此時癥狀轉移了其他矛盾,甚至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家庭呈現了新穩態,這是“生病”家庭的一種內在需求。孩子用生病的方式平息了家庭矛盾,是“犧牲”自己來拯救家庭!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事實上,本文開頭提到的亮亮和柔柔都屬于心身疾病。

亮亮的媽媽是一位中學老師,對孩子特別嚴厲。亮亮平時課業繁重,還經常被媽媽批評、罰站,甚至不允許吃飯。這導致亮亮很無助、很恐慌,他只能用身體不適和不上學來表達對媽媽不合理教養方式的反抗。

柔柔家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大約半年前,父母突然要離婚,后來柔柔生病了,夫妻之間暫時放下離婚事宜,共同給孩子看病。柔柔用生病延緩了家庭沖突,但她不敢好起來,因為她不確定如果她好起來了,這個家會不會解散。

如果孩子出現了心身癥狀,或許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庭。出現這種情況,解決之道是夫妻之間相互支持,建立理解、尊重、保護和友愛的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必要時,需要進行專業的家庭治療。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