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萬年前,有這么一群體態纖長,體表烏黑的兩棲生物,它們也知道涼爽的細雨,也曾接受過陽光的沐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是,在數百萬年后,由于環境的變遷,它們不得不移居到歐洲東南部阿爾卑斯山下面的水下洞穴中,并逐漸演化成為了一種通體雪白、沒有眼睛的生物。它們就是洞螈(Proteus anguinus)。
自17世紀開始,生物學家開始注意到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地下水生洞穴系統。
這種系統和其他棲息地的最大區別在于洞穴下食物稀缺,同時光照缺乏,并且外界季節性和年度的環境變化對這里的影響都非常小。這樣看來,能在這里生活的都不是“等閑之輩”了。
可隨著幾個世紀來對地下洞穴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這里面的“居民”雖然不少,但大多數都不過是平平無奇的“打洞小能手”,稱不上特別。直到洞螈的發現,大家才見識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洞穴之王”。
洞螈是古近紀以來唯一的穴居脊索兩棲動物,也是歐洲標志性的物種,屬于洞螈科洞螈屬下的唯一物種。在1768年,奧地利自然科學家洛朗發現了洞螈,并為它們起名為“Proteus”。這個名字來源于希臘神話中一個年老又執拗的海神名字。或許是洞螈怪異的模樣讓洛朗產生了奇妙的聯想。
由于長期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地下洞穴,洞螈心想著:這鬼地方我長著眼睛又有何用,反正啥也看不到,退了算了。
于是洞螈的眼睛慢慢退化沒入了皮膚內,不過有失就有得,沒有了視力,它們就把聽覺和嗅覺進化到了極致。
除此之外,它們還有一項“絕活”——“一動不動”界扛把子。在2010年,布達佩斯大學的動物學家杰伊和他同事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東部的一個石灰巖洞穴中發現了洞螈。
當他們多次潛入洞穴后,卻發現一個怪異的現象:每次下去基本上和上一次看到的場景差不多,比如在同一個位置總能看到一只洞螈,而且每次看起來還像是同一只,讓研究人員一度懷疑他們是不是中了“伊邪那美”!(動漫火影忍者中一種可以讓人陷入無限輪回的瞳術)
為了解開“幻術”,研究人員使用經典標記重捕法,然后注射帶有標記器的液體,記錄了在洞穴中發現的26只洞螈。每個洞螈都使用了不同的標記模式,方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目測識別它們。
經過為期8年的追蹤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生物在幾年內只偏離了它們原始位置10米左右,也就是說在8年內,這些洞螈幾乎沒有活動過。其中甚至有一只洞螈堅持一動不動長達2569天,算起來差不多有7年了!
這個結果著實有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團隊中有一位甚至認為洞螈可能一直在洞穴內徘徊,然后當他們回來的時候洞螈又及時地回到了同一地點。
你以為洞螈在第一層,實際上它們可能在第五層。
然而,它們不活動的真正原因是環境所迫,前面已經提到,由于水生洞穴系統中食物非常稀缺,洞螈一年都難得吃上幾回肉,很多情況下都是飽餐一頓后再餓上個幾年。
因此為了維持機體各項生命活動,洞螈會主動調慢自身的新陳代謝,減少一切耗費能量的事情。比如像“啪啪啪”這樣“傳宗接代”的大事洞螈們都懶得去做。有研究表明,洞螈交配頻率為12年一次,雌性每7年才產一次卵,繁殖率比它近親蠑螈還要低。
洞螈卵
另外,洞穴中的食物分布其實比較均勻,在每個位置抓到獵物的概率都差不多,既然這樣,洞螈就沒必要耗費太多精力去尋找食物,守株待兔就是它們最好的捕食技巧(古人誠不欺我)。
不想活動、不想繁殖、不想捕食...這要是換成其他物種,基本早就滅絕了,可洞螈就是憑借著這股子“宅”勁兒,在地下洞穴這處“桃花源”中,孤獨又安靜地生活了一個又一個世紀。
話說這好像也是大多數現代人所追求的生活,安逸且逍遙。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國慶檔總票房達14 7億元,《萬里歸途》成票房口碑雙贏家(引題)銀幕平凡英雄最讓觀眾感動(主題)北京日報記者袁云兒根據貓眼專業版
2022-10-08 15:40
原標題:七部新片上映主流大片走紅(引題)國慶檔收官萬里歸途票房奪冠(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2022年國慶檔,新主流電影成為引領,
2022-10-08 15:48
原標題:國慶檔總票房收14 94億元三部主流大片觸發觀眾熱情(引題)《萬里歸途》破10億元一馬當先(主題)北京晚報記者王金躍今年國慶檔落下帷
2022-10-08 15:39
原標題:參觀多彩藝術展覽體驗古老非遺技藝(引題)京城美術館國慶假期人氣旺(主題)北京晚報記者王廣燕在數字藝術展現場體驗腦機交互繪畫,
2022-10-08 15:34
原標題:“參與編纂《香港志》是我的榮幸”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馮學知《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英文版日前在香港禮賓府舉行出版典禮。作
2022-10-08 09:38
原標題:中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10月7日電(記者王浩)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四川省通濟堰、江蘇省興化垛田、浙江省松陽
2022-10-08 09:40
原標題:澳門藝術博物館藏品首次亮相故宮博物院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電??據中新社報道,由故宮博物院與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合辦的“閱世遺情—
2022-10-08 08:38
原標題:江河奔騰看中國丨游古韻通州賞運河文化大運河全線文化遺存豐富,隨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逐步推進,沿線各地依托文化遺產,多點聯
2022-10-08 05:47
新華全媒+原標題:主旋律電影持續領跑國慶檔市場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主旋律電影在全國電影院線持續熱映,截至10月7日15時,貓眼實時票房數據顯
2022-10-08 05:39
原標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新一批故宮博物院文物新華社香港10月7日電(記者黃茜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7日宣布,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第二批
2022-10-08 05:26
原標題:澳門首部沉浸式愛國主義戲劇首演人民日報澳門10月6日電??(記者富子梅)澳門首部與世界遺產結合的沉浸式愛國主義戲劇《鄭家夜宴》,
2022-10-07 08:37
原標題:江西武寧發現恐龍蛋化石距今約7000萬年10月5日下午,江西九江市武寧縣羅坪鎮關山村渡溪一工地挖出三枚疑似恐龍蛋化石,一枚化石露出大
2022-10-07 07:24
原標題:為優秀傳統文化找到正確“打開方式”在山水畫卷中徜徉,以歌聲寄出秋日鄉思;演繹采菊、曬菊、釀酒過程,以曼妙舞姿展現東方美學;以
2022-10-07 07:47
原標題:展現民族手藝,深山集市開進北京園博園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10月4日,作為讓上萬名繡娘走出大山、讓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市場化平
2022-10-07 05:48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實現百公里自由空間高精度時間頻率傳遞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記者張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
2022-10-06 15:39
原標題:“尚意千載——宋代書法主題展”武漢開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張翀通訊員李宗薈聶智園曾博文國慶期間,湖北省博物館以一場“尚意千載—
2022-10-06 15:28
原標題:中國歌劇舞劇院音樂詩劇《大河》在京上演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中國歌劇舞劇院音樂詩劇《大河》(交響樂版)5日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
2022-10-06 08:27
原標題:科普:為第二次量子革命奠定基礎(主題)——解讀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副題)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記者馮玉婧)以量子計算和量子通
2022-10-05 15:42
原標題:【網絡中國節?重陽】動畫視頻|一鍵解鎖“重陽節”的正確打開方式冉冉秋光,佳節又重陽。重陽節自古便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被賦予
2022-10-05 09:42
原標題:重陽節的九個小知識:為何又叫登高節?重陽節,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九月初九,一直以來備受重視。上海社會科學院文
2022-10-05 08:42
原標題:重陽節送別83歲作家張秋生《小巴掌童話》溫暖幾代讀者上海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新聞出版事業家張秋生,10月4日凌晨在上海病逝,享年83歲
2022-10-05 05:43
原標題:開幕三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受熱捧新華社香港10月3日電新華社記者黃茜恬林寧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7月3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以來,掀起一
2022-10-04 15:29
原標題:科普:現代人與已滅絕古人類有何差異——解讀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記者張瑩)人類起源和進化一直是古生物
2022-10-04 15:37
原標題:200余臺好戲大戲裝點節日舞臺北京日報訊(記者李俐)今年國慶假期和重陽佳節交集,首都文藝舞臺以“大戲看北京”為主線,抒愛國情懷、
2022-10-04 15:37
原標題:今又重陽,這些小知識請查收→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歡聚慶賀,祈福家中老人健康長壽。重陽節為什么又叫“老人節”?它
2022-10-04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