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燦爛多元
【資料圖】
中新網北京3月28日電(記者 應妮)從一百萬年前的湖北的“鄖縣人”3號頭骨,到水陸相連、江海一體的宋元古港;從一萬余年前的出土的巨量陶片,到北宋巨幅海馬仙鶴石雕壁畫;透過二里頭、殷墟和西頭遺址一窺夏商周上古三代文明中的幽微之光,大松山墓群展現一幅西南邊疆古代少數民族從兩晉到宋元明的宏大歷史長卷……28日揭曉的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拂去時光的一片塵埃,讓中華文明之光在深邃的歷史中再度閃亮。
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起源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生動描繪了中國一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2022年5月在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新發現的“鄖縣人”3號頭骨保存完好,形態清晰,具有直立人的體質特征,很大程度上彌補此前兩具頭骨變形的缺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指出,該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該階段人類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學特征,也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東亞直立人與智人演化關系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翔實而關鍵的化石及文化證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舊新石器過渡階段人類遺址的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考古人員在這里發現了大面積、多頻次紅燒土堆積,體現出古人類對火的運用,由此殊為難得地揭露了一萬余年前的一個臨時性活動營地。“年代距今越久,保留下來的遺存越少。這個遺址能很大程度還原當時人類的生活場景,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組織形態和人類生業模式有重要學術價值。”陳星燦說。
“如果只知道大型遺址的形制,而不知道中小型遺址的話,無法完整了解當時的社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指出,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的可貴價值正在于此。作為與同期盛極一時的石峁古國遙相呼應的中型城址,其數次擴建,層層設卡、處處把關、謹慎布防的結構彰顯了濃厚防御色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態,是對石卯文明的有利補充。
對應夏商周三代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陜西旬邑西頭遺址則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倍感興奮,他總結這三個遺址“都有著突破性的價值”。“二里頭考古發現的‘井’字布局,層次明顯、等級有序,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志,同時讓人聯想到漢唐里坊制度,可謂是開創先河的格局;殷墟新探明的圍溝改變了商王陵陵園的格局,將推動對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西頭遺址中西周時期大型城址的發現,為尋找文獻所載‘豳’與‘豳師’提供了一把關鍵鑰匙。”
見證中華文明燦爛多元
2022年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同時體現了年代的均衡性。王巍笑稱,以前考古學有不考三代(注:夏商周)一說,因為這三代以后就有信史可查。但近年來的考古發掘進一步揭示了此后歷史年代的生動生活畫面,體現了民族融合、文化交融、多元一體、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史。
作為一處全國罕見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展現了西南邊疆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畫卷。既體現出地域文化傳統的長久延續,同時見有中原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盆地、域外等文化因素,是中央政府在貴州實行“土流并治”,各地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術院長霍巍表示,該墓群繪制了一幅長達1400多年的文化交融歷史畫卷,用實物形態為我們重新展現了在中國西南地區,多民族不斷融入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的歷史演進過程。
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包括高句麗、渤海國兩個時期的遺存,遺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在中原地區影響之下傳入與發展的歷史事實,為厘清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實證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維護國家歷史安全與文化安全具有重要價值。“遺址清晰反映出高句麗、渤海國的佛教造像風格、題材跟中原地區魏晉以來的佛教一脈相承,是對國際學術界一些聲音的有力回應”,霍巍說。
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的考古發掘,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宏大歷史場景。州橋是運河遺產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發掘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宏大歷史場景,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產的空白,也為我國古代橋梁建筑技術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州橋石壁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從規模、題材、風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見證了北宋時期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
“一片繁華海上頭”。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重現了宋元溫州港的繁華景象。城址1700年未變,凸顯了溫州古城港、城一體的規劃特色,也使這次發掘兼具城市考古和港口考古的雙重意義。朔門古港集齊各大要素,遺跡全、規模大、體系完整、內涵豐富,填補了海絲申遺體系港口類遺產的關鍵缺環。霍巍指出,這一遺址的重要性在于,它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港口遺址。
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文明薪火,用考古成果講好中華文明故事,是中國新一代考古人的責任和使命。
標簽:
上一篇:《他是誰》:刑偵劇的又一次“狂飆”?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燦爛多元中新網北京3月28日電(記者應妮)從一百萬年前的湖北的“鄖縣人”3號頭骨,到
2023-03-29 14:44
原標題:《他是誰》:刑偵劇的又一次“狂飆”?3月中旬,張譯主演的《他是誰》和馮小剛執導的《回響》雙峰齊出,都是刑偵懸疑劇,卻各有千秋。
2023-03-29 14:53
原標題:“輝煌中軸”展覽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展這是3月27日拍攝的展出的永定門石匾。3月28日,北京首都博物館“輝煌中軸”展覽開展。展覽匯集全
2023-03-29 14:45
原標題:陜西寶雞一西周時期墓地發現大量東方文化因素中新網西安3月28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28日從寶雞市考古研究所獲悉,考古人員在一西周時
2023-03-29 14:33
原標題:游戲音樂形式越來越豐富并隨著游戲“出海”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力(引題)上海如何培養出更多游戲音樂創作“黑馬”(主題)解放日報
2023-03-29 11:48
原標題:“折騰明星”還能救一下真人秀的人氣今年春天的綜藝節目,依舊以綜N代為主打,戀綜、慢綜藝、腦力競技、脫口秀、推理綜藝、音樂綜藝、技
2023-03-29 11:38
原標題:雜技魔術精品節目亮相濟南3月27日晚,在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的山東劇院,演員表演雜技節目《集體花盤》。3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
2023-03-29 10:54
原標題:莫把非遺當噱頭這兩年,借力各類短視頻平臺,非遺火了。非遺“出圈”是好事,但在“傳承發揚”和“商業價值”之間應該把握好一個度,
2023-03-29 10:55
原標題:復排話劇《大愛如涓》遼陽上演遼寧日報訊記者趙乃林報道涓涓細流,大愛無聲。3月22日,由鞍山市藝術劇院創作復排的大型原創多媒體話劇
2023-03-29 10:44
原標題:刑偵劇《他是誰》火爆全網,本報記者對話導演鮑成志——(引題)跟著男主視角“沉浸式”探案(主題)大眾日報記者田可新?實習生劉露
2023-03-29 10:42
原標題:河北唐山:落實“雙減”課后服務傳承非遺文化3月28日,皮影戲表演老師在唐山市路北區七十號小學指導學生表演皮影戲。近年來,河北省唐
2023-03-29 10:47
原標題:尋古探源聆聽文明回聲(主題)——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掃描(副題)光明日報記者李韻王笑妃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實證我國百
2023-03-29 09:46
原標題:脫口秀講創城說文明叫好又叫座北京日報記者任珊通訊員鄭秋穎“一人一口痰,創城就變難,隨口吐在地,看了真生氣!文明創城,就在一字
2023-03-29 09:44
原標題: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周末廣州上演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張素芹)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將于3月31日-4月2日作為
2023-03-29 09:42
原標題: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南大路演天津日報訊(記者張鋼)日前,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路演活動在津舉辦,導演兼編劇孔大山、主演王一
2023-03-29 09:45
原標題:北京京劇院小劇場京劇《吝嗇鬼》:以國粹之韻演西方經典小劇場京劇《吝嗇鬼》根據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同名喜劇改編。作為北京京劇院年度
2023-03-29 09:41
原標題:中國國際時裝周:品牌非遺更時尚圖為中國國際時裝周丁非品牌時裝發布會,許之豐攝影。2023年3月27日,中國國際時裝周一場丁非時裝發布
2023-03-29 08:45
原標題:國家大劇院奏響俄羅斯交響樂3月27日晚,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時隔三年多,再次迎來了來自俄羅斯的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給北京市民帶來了一場
2023-03-29 07:48
原標題:廣西左江流域發現大型史前蛇類遺存當地獵食蛇類史或達6000年近日,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在國際權威期刊《歷史生物學》刊文,發
2023-03-28 13:50
原標題:河南商丘宋國故城考古發現唐代墓志磚實證“城摞城”近日,位于河南商丘的宋國故城遺址考古取得重要進展,新發現6座唐代墓葬,其中一座
2023-03-28 13:35
原標題:去故宮賞犍陀羅藝術珍寶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近日,“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開幕。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和
2023-03-28 13:43
原標題:中國語言文字數字博物館正式開館上線記者今天從教育部獲悉,為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中國語言文字數字博物館于2022年啟動建設
2023-03-28 13:32
原標題:現代川劇《紅漫巴山》上演人民日報成都3月27日電(記者宋豪新)近日,由四川省巴中市委市政府、四川省川劇院、四川省劇協等聯合出品的
2023-03-28 13:41
原標題:闊別3年半再次登臺國家大劇院(引題)捷杰耶夫:我想在北京演10天(主題)北京日報記者高倩昨天16時,國家大劇院大師俱樂部里,捷杰耶
2023-03-28 11:56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執法檢查啟動(主題)太廟先農壇等中軸古建大修(副題)北京日報訊(記者高枝)為了進一步推動《北京中軸
2023-03-28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