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B站UP主發起停更潮?記者采訪發現,內容品質、創作生態、激勵機制都面臨新問題(引題)
(相關資料圖)
面對大流量,眾多平臺都在吸引UP主發布視頻(主題)
解放日報記者 鐘菡 張熠 簡工博
“停更了,有緣再見。”3月31日,B站擁有385.4萬粉絲的UP主“靠臉吃飯的徐大王”發布視頻宣布暫時停止更新。在這一則播放量近500萬的視頻中,他坦言暫停更新的原因首先是“不賺錢甚至虧錢”,其次是保持持續更新“有點累了”。就在前一天,2022百大UP主、擁有311.2萬粉絲的“-LKs-”剛發布視頻《暫時停更說明》。此后,陸續又有一部分UP主宣布“停更”。4月2日,“B站UP主發起停更潮”沖上熱搜榜。而就在不久前,B站曾因“虧損75億元給UP主分91億元”的消息,被不少網友稱為良心平臺。
熱搜之時,已有UP主回應表示“停更是個人行為”“發展一切正常”。接近B站的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B站50萬粉絲以上的UP主已有近萬人規模,在此基數上“個位數的停更屬于正常范圍”。
記者走訪部分UP主和B站用戶發現,停更或許是個人選擇,但當大流量來襲,內容品質、創作生態、激勵機制,都是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各個內容社區與視頻平臺面前的問題。
選擇
優質創作者流動性更強
多個平臺推出扶植激勵計劃,從流量、資金等各方面對內容創作進行扶持
發現登上熱搜后,“-LKs-”立即在微博上表示“躺槍”。他在B站置頂留言,強調暫停更新是“完全隨機的個人放假+裝修”,并表示“今年本頻道發展一切正常,收入也不比去年少”。即使明確表示自己“虧錢”的“靠臉吃飯的徐大王”,也公開認為熱搜“莫名其妙”“不知道被誰安排了”,并稱自己停更與B站沒有關系。“搞內容創作與普通工作其實沒啥區別,有人賺錢也有人虧錢,很正常的事,各行各業哪個不是人來人往,沒必要大驚小怪。”
記者走訪發現,一些暫停更新的UP主也有個人不同的情況。擁有186.5萬粉絲的出行UP主“徐云流浪中國”在今年2月騎車游歷東北期間幾乎保持“日更”頻率,不過此前他已表示結束騎行回鄉休息期間更新不會頻繁,并在視頻置頂評論中表示“最近幾天都不更新,沒什么內容”。
一些網友也發現,反反復復被引用證明“停更潮”的UP主只有幾位,而自己關注的UP主更新情況依然相對正常。從事品牌營銷工作的陸先生查看自己關注的UP主,發現全部正常。“比如一位影視類2018百大UP主,我以為他最近沒更新,點進個人主頁發現他最近天天更新。”有網友表示,“這么大體量的平臺,有人進駐有人停更,應該是很正常的。”還有網友直言:“B站的事在新浪上熱搜,有點滑稽。”
“既然熱搜沖上第一,說明的確戳中一些用戶的感受。”今年31歲的常敏是B站資深用戶,公司午休時她會刷著B站視頻“下飯”,但最近明顯感覺很多用心創作的UP主開始“水視頻”:“以前的探店博主,也會分享布料、剪裁等專業知識,現在更像是廣告一味夸好;以前的影視區評論UP主是觀點輸出,現在像文字游戲。”
旅游從業者呂波關注B站上的旅游、測評和影視欄目,最近他發現很多視頻的聲音跟抖音等平臺完全一致,“AI念稿再配上拼湊的畫面,同時投放各個平臺,質量實在不高”。在微博上,有B站高級別老用戶也抱怨“現在想在主頁找一個6分鐘以上的視頻都感覺很難”。
在浙江傳媒學院傳播系副教授王喆看來,此次停更之爭讓大家看到以內容創作為生的“數字靈工”非常不穩定的勞動狀況。“他們和平臺之間的權利關系在過去往往會被‘用愛發電’遮蔽。”她表示,平臺算法、界面功能和后臺審查中任何微小的規則變動都會導致創作者收益的變化,但個體UP主往往沒有議價權。
與此同時,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紛紛推出扶植激勵計劃,從流量、資金等各方面對內容創作進行扶持。以小紅書為例,2020年平臺以100億流量對視頻創作者、直播創作者以及泛知識、泛娛樂品類創作者定向扶持;今年又將為時尚商家和主播提供百億流量扶持。
2022百大雙人UP主“Ahalolo”是基于B站發展起來的時尚博主。在他們的主頁里,2019年7月28日發布第一條13分鐘的視頻,目前更新視頻239條。而在小紅書,他們2020年2月15日才開始更新,目前筆記卻達到360條。盡管簡介中寫著“周三周六更新”,一些粉絲卻發現如今的更新頻率已不規律,且B站往往晚于其他平臺。例如3月18日近22時更新的《時裝周上的中國設計師》,小紅書上3月17日22時就已發布。“他們以前的視頻是專門為B站制作的,常直接提到‘彈幕摳一’‘一鍵三連’這樣的B站用語。”一直關注二人成長的粉絲姚瑤發現,最近連招牌欄目“紅毯點評”也開始嘗試豎屏拍攝。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何天平認為,“短視頻平臺、新興平臺都在扶持中視頻,優質內容創作者的流動性可能會變得更強。在什么平臺上發布視頻創作內容,UP主的可選擇空間變多了。”
收益
暴露原創內容變現問題
一旦成為非常完整、深度的產業結構,勢必帶來運營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加大
“有一天出門扔垃圾,感覺天氣特別好,許久沒有這種陽光明媚的感覺。”2019年8月成為專職UP主后,“-LKs-”全年無休。他直言“想試試不帶著相機去旅游,純玩是什么感覺”,正巧家中裝修沒有拍攝地點,這便成為停更休息的契機。
UP主們這么累,與視頻“創作”變成“職業”有關。早期專注電競、二次元等小眾領域的B站,內容大多靠UP主“用愛發電”。“雖然視頻制作粗糙,但是內容原創且很有個人觀點。”2018年就已停更的游戲愛好者胡瑋(化名)認為,當時制作視頻主要是“有表達欲”“希望跟同好溝通”。但隨著視頻制作逐漸成為一種職業,他這樣的早期UP主“無論從更新頻率、總體質量還是流量互動來說,都比不過專職UP主”。
隨著專業用戶生產內容不斷進階,許多看似個人賬戶的UP主,背后都有團隊、公司運作。何天平表示,“它已經構成一個非常完整、深度的產業結構,也勢必帶來運營成本的提升和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大。”2022百大UP主之一“王師傅和小毛毛”曾在視頻《做賬號三年我花了500萬》中透露,算上五險一金,工作室一年光給員工發工資就需要134萬元,一年成本在200萬元以上。
B站是較早向創作者直接提供支持和激勵的平臺,2018年就推出“bilibili創作激勵計劃”,讓創作原創內容的UP主能通過內容創作獲利。“-LKs-”2018年平均每月能在B站獲得1000元收益,“折合時薪二十幾元”。“盡管只是實習生水平,但為我付出能得到回報感到高興。”在他看來,B站激勵金代表一種來自平臺方的認可:激勵金鼓勵原創,廣告類商單視頻不會得到,既能避免UP主一邊倒地接廣告掙錢,又能確保不接廣告的UP主得到一點補償。
一旦創作成為一種職業,收益無法回避。記者從多位UP主處獲悉,視頻從B站獲得收益主要分為兩部分:平臺收益和廣告收入。在B站,視頻可以參加打卡挑戰、視頻創作激勵等項目,還有類似打賞的粉絲“充電”;而不少UP主留下聯系方式“商務合作”接洽廣告,平臺也有廣告收入分成、花火商單等。
此次引發關注的停更之爭,就有UP主表示,直接原因是去年B站調整內部激勵機制導致UP主得到的平臺收益越來越少。在B站有數萬粉絲的音樂UP主樂林(化名)去年年底就感到激勵下降,“有些人甚至只剩下以前的1/10”。如今他的更新頻率以月計,“一些好的作品要請后期、攝影師,都要產生費用。過去如果視頻點擊可觀能靠創作激勵收支平衡,但現在不行了,我只能減少成本較高的作品”。
與此同時,廣告收益也開始下滑。一名游戲類UP主最近接到的廣告報價只有300元。“不只B站,在有些平臺上廣告商甚至直接要求直播帶貨。”
不久前,B站公布2022年度業績曾讓不少人驚訝:全年凈虧損75億元,而給UP主的激勵分成高達91億元。“其實此前B站的視頻播放收益是各平臺最大方的。”有業內人士分析,財務壓力可能是改變創作者收益分成的原因之一。
何天平認為,前些年B站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去扶持原創UP主其實是“遠超常態情況”,現在各個視頻平臺降本提效,勢必會造成UP主拿不到過去預期的回報。在他看來,停更之爭暴露出原創內容的變現問題。他認為,一些優質UP主停更或流失是一個階段性狀況,反映出以中視頻產業生態發展為代表的產業結構正在經歷蛻變。
一些UP主已經開啟轉型之路。潮流UP主“凱文奇哦”在B站的視頻中包括探店、穿搭等內容,雖然8萬粉絲在B站并不算多,但其推出的潮流品牌服飾4月2日剛剛再次上新。B站上一些時尚區UP主已推出自己的品牌,視頻則像是他們解讀理念、表達觀點的平臺,在一些粉絲看來,視頻更像是一本動起來的“雜志”,吸引他們去消費產品。
創作
渴望良好創作環境回歸
流量加持下的B站需再次明確定位,讓創作者有更放松愉悅的創作氛圍
“在B站,要接廣告其實不難。”以游戲為主要內容的新人UP主小晴去年6月開始更新,粉絲數雖然停留在百位,但播放量不錯,已有不少游戲廠商來談推廣合作。但她反復思考還是拒絕了,“要花很多心思讓觀眾看不出廣告痕跡,不然就會被冠以‘恰飯’(接廣告)的名聲砸了招牌。”
一旦“恰飯”,合理的內容也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小晴去年6月到11月上線10個視頻,最高點擊達到16萬,熱度并沒有轉化為創作動力,從去年底她就陷入停滯階段。“最重要的是受評論區生態影響。四平八穩的內容不討好,標題、內容越偏激越有流量,評論區會黨同伐異。”
這樣的遭遇并非新人獨有。一位曾經的“百大UP主”已經停更兩三年,他告訴記者停更“和社區環境變差、太多非黑即白的爭論有一定關系”。“Ahalolo”不止一次提到因為一些極端看法,讓原本正常的設計要素變得“不可說”,他們3月中旬更新的《中國看秀軍團掃蕩巴黎時裝周》點評多位明星穿著,有人擔心他們“被舉報”。
作為B站資深用戶,小晴愿意在這里上傳視頻最重要的原因是濃郁的社區氛圍與其他平臺截然不同,然而這樣的氛圍在2019年B站跨年晚會迅速“破圈”之后逐漸消解,“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場跨年晚會,‘2019最美的夜bilibili晚會’豆瓣評分高達9.0,一度下降到6.7分,今年回升到7.9”。在她看來,相較于其他平臺越來越清晰的定位,流量加持下的B站需再次明確定位,讓創作者有更放松愉悅的創作氛圍,而不僅是存放視頻的平臺。
2022年10月25日后再未更新的UP主“A路人”公開列舉B站的“七大問題”,包括“對接人頻繁更換”“捧新人淘汰老人”“鼓勵惡性競爭”等。對此樂林也頗有感觸,“我周圍一些人在創作激勵下降前就慢慢停更了,主要是感覺資源并不是以內容質量為優先考慮,喜歡的創作生態在變化。”他舉例說,一些對接工作人員和新用戶對B站的創作生態并不熟悉,導致B站和其他平臺越來越像。
小晴表示,自己在B站做視頻是在尋求一種“意義”:“如果自己用心制作的視頻,用戶反饋卻越來越極端;自己嗓子充血花半天錄的音,AI幾分鐘就能合成,未來甚至直接做出視頻,誰還愿意查資料寫文本拍素材?”
不過,何天平認為AI短期內不會對UP主的原創內容生產造成太大影響,但未來依然不容忽視。“在算法和經驗之間,是不是有一種可能性,去平衡這兩者的創作?伴隨技術、人、整個產業生態的成熟,視頻門檻變得越來越高,用戶對好內容的產出預期也會更高。技術發展是在養成一個更好的生態,并不是退回到跑馬圈地的階段。”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甘肅榆中:千年古鎮上演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城隍出府”中新網蘭州4月5日電(田鵬鶴安方江)城隍出府、青城小調、秧歌表演……清明期間
2023-04-06 08:50
原標題:B站UP主發起停更潮?記者采訪發現,內容品質、創作生態、激勵機制都面臨新問題(引題)面對大流量,眾多平臺都在吸引UP主發布視頻(主
2023-04-06 08:36
原標題:半熟的愛情:“寫實派”戀綜突出重圍進入2023年,戀綜市場依然熱鬧。與過往的同質化內容不同,如今的戀綜已然有了百花齊放的態勢——
2023-04-06 08:39
原標題:贛州于都:《長征第一渡》致敬英烈專場迎來“特殊觀眾”4月4日晚,在贛州于都長征大劇院,大型文旅史詩舞臺劇《長征第一渡》推出致敬
2023-04-06 07:51
原標題:清明時節茅山會船4月5日,各式船只在茅山西大河參加茅山會船(無人機照片)。當日是清明節,江蘇省興化市舉行茅山會船盛會,船只和選
2023-04-06 07:36
“文化市場新觀察”原標題:海口市加快文藝演出市場與旅游消費深度融合(引題)濱海之城吹起文藝風(主題)人民日報記者周亞軍?核心閱讀藍天
2023-04-06 07:39
原標題:美術館里度假期4月5日,觀眾在鄭州美術館新館參觀。清明假期,不少市民來到鄭州美術館新館參觀,感受藝術魅力。新華社記者張浩然攝4月
2023-04-06 07:44
原標題:亦節亦氣風景清明人民日報記者孟揚曹怡晴“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仲春與暮春之交,正值清明。《論語·學而》里說:“慎終追遠,
2023-04-06 05:36
原標題:漫步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人們被“一門父子三詞客”的優良家風深深打動——(引題)勝跡古祠堂千載永流芳(主題)人民日報記者王永戰
2023-04-05 22:43
原標題:形式“新”起來清明節俗“傳”下去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徐嘉偉仲春暮春之交,又是一年清明。作為節氣,清明是時令的標志,是古時指導農
2023-04-05 08:56
原標題: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區)名單公示記者從財政部獲悉,按照《財政部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2
2023-04-05 06:49
原標題:民族歌劇《僑批》南粵曲風韻味足北京晚報訊(記者韓軒)昨天起,珠海演藝集團民族歌劇《僑批》在國家大劇院連演兩場,演繹了由一封僑
2023-04-04 22:35
原標題:改編自馬伯庸七十萬字原著,劇版《兩京十五日》即將來穗演出用中式美學呈現大運河上的快意恩仇文 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4月14日至15日,
2023-04-04 15:45
原標題:大柵欄小書店北京晚報記者張驁文武亦彬攝來過大柵欄的人,都會對商業街的老字號印象深刻,瑞蚨祥、馬聚源、謙祥益、內聯升……隨便一
2023-04-04 15:43
原標題:“美育芳草”青少年藝術節開幕(主題)國家大劇院向孩子們敞開藝術大門(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高倩李祺瑤)“大家覺得豐收是什么感
2023-04-04 15:40
原標題:【尋味中華|飲食】清明寒食吃青團,品嘗新綠江南春編者按:探求中華文化當代魅力,體味中國風物悠遠意蘊。即日起,中新社“尋味中華
2023-04-04 13:57
原標題:成龍拍《龍馬精神》致敬龍虎武師北京日報訊(記者袁云兒)電影《龍馬精神》日前在京舉行首映禮,該片由楊子執導,成龍、劉浩存、郭麒
2023-04-04 10:47
原標題:南中軸旁海派弄堂泰安里煥新迎客(主題)西城又有9處文物找到專屬“管家”(副題)北京日報記者張驁在遍地胡同的北京西城,有一條海派
2023-04-04 09:52
原標題:本市推出39項清明文化活動(主題)邀市民到博物館感受傳統緬懷先輩(副題)北京日報訊(記者李祺瑤)射柳、繪紙鳶,體驗清明習俗;以
2023-04-04 09:46
原標題:科技賦能讓博物館數字可感、更接地氣中國文化報記者連曉芳科技創新是文物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
2023-04-04 09:38
原標題:河北館陶發現118頁清朝時期家譜最早距今203年記者趙鴻宇記者獲悉,河北省館陶縣文保人員近日在該縣柴堡鎮東劉莊村發現了118頁《閆氏家
2023-04-04 08:32
原標題:西藏文物考古取得系列重要新發現和新成果新華社拉薩4月3日電(記者春拉、劉洲鵬)記者從3日舉行的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眾分享報告會上獲
2023-04-04 08:47
原標題:故宮專家如何鑒寶?高科技助力“火眼金睛”破解古董局中局!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張鵬楊萌孟紫薇作者孫昊這是故宮文物專家們的日常工作
2023-04-04 08:47
原標題:配音界頂流“塌房”引關注專家建議(引題)將道德失范與法律懲戒掛鉤規范配娛行業(主題)法治日報記者趙麗法治日報實習生胡淼采訪動
2023-04-04 08:41
原標題:停車棚墻面繪出敦煌飛天(主題)“星夢停車棚”開出巖彩繪畫新展(副題)新民晚報記者趙玥“太美了!”“我們的停車棚又開新展覽了!
2023-04-04 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