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非遺”:講好中國故事 解鎖更多可能
中國文化報記者 王彬 實習記者 劉霄
(資料圖)
近年來,科技賦能非遺,促進非遺傳播和活態傳承,大量非遺項目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更加時尚、新潮的方式展現在大眾面前。非遺與科技的有機結合,體現著中國智慧與發展,助力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非遺解鎖更多可能,呈現一派可喜形勢。
科技日進千里 非遺生機勃勃
科技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了新方案,拓展了新思路,開辟了新賽道。對此,國家級非遺項目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家獅”第五代傳人趙偉斌感觸頗深:“非遺傳承想要更好地表達當代、融入現代,靠的是跟上時代。積極擁抱現代科技、敢于應用科技手段正是與時俱進的最好體現,也得益于科技的日進千里,讓非遺保護傳承有了更大想象空間、更多施展舞臺、更廣國際影響。”
這幾年,趙偉斌積極探索,通過與動漫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開發了VR、AR醒獅小程序和數字藏品,還孵化了全球首款擁有人機一體操作技術的醒獅體感機器人。佩戴著劉備、關羽、張飛醒獅酷炫外形的電競機器人,不但可以“毫秒級”響應操作者的指令,連打鼓和舞獅的高難度動作也不在話下。“在生活場景中、大小屏幕里、舞臺廣場上、虛擬與現實空間內,非遺生機勃勃。”趙偉斌介紹,趙家獅的海外銷售量一直呈遞增趨勢,就在近期,新加坡等地新訂大批新款醒獅產品。
科技賦能助力非遺傳承,讓非遺加“數”前行,實現了非遺資源共享的數字化升級。重慶市手工編織協會會長、重慶魯渝共建石柱縣中益鄉夏布非遺工坊負責人、壹秋堂夏布坊品牌創始人綦濤介紹,近年來,重慶市手工編織協會聯合各省份手工協會發起了西部手工藝術聯盟,開展線上曬貨會、開通國際直播間,將傳統非遺手工制品通過互聯網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引進先進技術,精準掌握夏布生產流程中的關鍵環節,提高夏布的生產效率和品質。“未來,我們將建設虛擬展覽推廣平臺,讓更多觀眾隨時隨地在線訪問、觀看、參與非遺項目的制作過程。”綦濤說。
據了解,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平臺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已推出智能分析工具,一面為非遺傳承人群提供產品研發和銷售服務,縮短新品研發時間,提高產品投放市場的成功率;一面對消費者行為展開數據洞察,助力市場精準發力。截至目前,這一技術平臺已支持18個非遺產業帶,年銷售額總計過億元。
優化傳播形態 擴大非遺聲量
近年來,通過新媒體傳播,非遺跨越時空限制,聲量得以擴大,尤其能影響更多年輕人,有效推動了非遺的普及和傳承。
今年,國家級非遺項目潮汕英歌舞頻頻出圈,不但線下活動“圈粉”,還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甚至火出國門,在泰國等地同樣引發參與熱潮。
“河南非遺直播間”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打造,是以美學主題式、生活全場景、內容系列化、體驗沉浸式為特點的實體空間。作為“河南非遺直播間”的負責導演,河南工業大學教授尚娜對非遺傳播有深入思考。在多年的調研中,尚娜很早就意識到非遺傳播的零散化、單向度、被動式等問題。“想找的非遺傳承人找不見,想了解的非遺項目沒信息,怎么辦?”尚娜希望通過技術提升非遺可見度,讓非遺成為一鍵可查的共享資源。因此,尚娜從開始運營“河南非遺直播間”就注重一體化打造。
“我們在線生成美學場景,讓人們可以多維度、多角度地沉浸于非遺空間,感知非遺點亮生活的過程。整合不同非遺項目,讓其彼此呼應,共同構成一種美學生活氛圍,從而改變非遺傳播形態。”據尚娜介紹,這是“河南非遺直播間”與一般直播間最大的不同。圍繞非遺傳承人,該直播間由專業團隊進行直播主題策劃、腳本撰寫、場景布置和宣傳推廣,目前已推出10余期短視頻,正在加速技術布局和資源集聚,目標是打造融通線上線下的非遺美學空間,持續放大非遺傳播效應。
牽手向未來 講好中國故事
利用科技手段,非遺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也在新時代找準定位,蓄力發展,面向未來。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哈承清和團隊正在積極實踐。近年來,公司主動對接國際標準,改變單一傳統工藝手工生產和營銷模式,通過科技手段將傳統技藝數字化,建立了青繡數字化設計師平臺、青繡智能制造車間,開發了非遺互動展示項目。在哈承清看來,科技與非遺結合要找到平衡點,注重體驗和落地實施等,充分體現科技助力非遺保護傳承和推廣的價值。
廣東省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科技+非遺”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其出發點有二:一是擴大社會效益,讓更多人通過現代科技接觸非遺、參與非遺、體味非遺,將非遺內在的文化積淀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講好中國故事;二是產生經濟效益,體現非遺多元價值,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撬動全民投身非遺保護傳承事業,進而提升文化自信。“非遺街區元宇宙等都是業界樂于探索、自主實踐產生的成果。”該負責人說。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向勇認為,數字技術推動了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促進了其形態的轉化與創新,加快了“線上+線下”的傳播,豐富了沉浸式、臨場感的體驗。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推進,應逐步形成非遺數字化保護體系,應在完成基礎文本數字化的基礎上,向內容創意、價值鏈條、產業生態、知識產權等方面進一步擴展,在保護的基礎上使非遺實現“數字化生存”,進而融入數字文化生活。在向勇看來,這是一種“巧”創新,既包含社會創新、市場創新,又加速審美創新、技術創新,有利于擴大國際影響力。
標簽:
上一篇:山東:讓文化遺產融入當代生活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科技+非遺”:講好中國故事解鎖更多可能中國文化報記者王彬實習記者劉霄近年來,科技賦能非遺,
2023-05-26 11:50
原標題:山東:讓文化遺產融入當代生活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孫叢叢文 圖文物保護利用“十大工程”深入實施
2023-05-26 11:46
原標題:北京自然博物館講解員高源——(引題)讓觀眾聽得懂、喜歡聽、記得住(為夢想奔跑)(主題)人民日
2023-05-26 09:56
原標題:中國深海考古新篇章,開啟了!陳振凱侯婧怡5月21日,國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
2023-05-26 09:45
原標題:“魅力拉薩”在香港巡展人民日報海外版電(沈姍姍)近日,第八屆“魅力拉薩”攝影大賽暨“拉薩巧手
2023-05-26 09:50
原標題:“歌、舞、劇、展”惠民400余萬(引題)“樂動蓉城”講好大運故事(主題)光明日報記者周洪雙李曉
2023-05-26 09:38
原標題:《四部醫典》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光明日報見習記者石永程光明日報記者尕瑪多吉杜倩滾動拉
2023-05-26 09:56
原標題:重大利好!電影行業迎來政策紅包近日,財政部、國家電影局發布《公告》,免征從5月份到10月份的國
2023-05-26 08:46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早茶文化節在江蘇揚州開幕作者:楊召奎作為中華美食薈活動之一,由中國飯店協會與揚州市
2023-05-26 08:51
原標題:北京警方嚴厲打擊“黃牛”非法倒票,五月天演唱會已處理人員29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張蕾記者26日
2023-05-26 08:42
原標題:當民間雜技演員被要求“飛得更高”澎湃新聞記者喻琰談起高空雜技表演者孫潔(化名)墜亡一事,已轉
2023-05-26 08:42
原標題:“美麗的西藏?可愛的家鄉”音樂會在京首演人民日報北京5月24日電(記者周飛亞)24日晚,由西藏自
2023-05-26 08:55
原標題:保存文學記憶賦能美好生活(主題)——文學博物館研討會側記(副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黃敬惟文學
2023-05-25 16:32
原標題:伏爾泰與儒家思想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阿爾卑斯山東南方,有一個費爾奈小鎮,鎮上有座城堡,名為“歐
2023-05-25 15:47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早茶文化節在江蘇揚州開幕共推美食產業發展中新網揚州5月25日電(記者崔佳明)以“好地
2023-05-25 15:55
原標題:“98后”青年藝術家懿晏:以“奇思妙想”繪幻境世界中新網重慶5月25日電?中新網記者鐘旖隨著青年
2023-05-25 15:39
原標題:遼寧凌海發現漢代密集墓葬群??為配合京哈高速改擴建工程中的文物保護工作,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3-05-25 15:48
原標題:第21屆天津市特殊兒童藝術節開幕(引題)為特殊孩子插上“隱形的翅膀”(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
2023-05-25 14:42
原標題:安徽廣德:非遺“老手藝”變成“新產業”中新網合肥5月25日電(儲瑋瑋)初夏的安徽廣德,綠意盎然
2023-05-25 14:57
原標題:何冰通過自導自演告訴你——(引題)人生的每個選擇都有代價(主題)新民晚報訊(記者朱光)自9年
2023-05-25 14:53
原標題:津甘兩地書畫聯展在天津舉行100余件作品展示東西部協作發展成果中新網天津5月25日電(劉俊蒼)24日
2023-05-25 14:35
原標題:河北沙河:傳承四匹繒布制作技藝5月24日,小學生在河北省沙河市塔子峪村非遺傳習所內體驗四匹繒布
2023-05-25 14:50
原標題:“京韻布魯斯”燃動音樂劇迷的DNA文匯報記者姜方探討曲藝在當代如何創新發展,繼爆款音樂劇《南唐
2023-05-25 13:35
原標題:對話書法家楊再春丨當汗水凝結成墨,讓文字長出骨骼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郎朗)楊再春喜歡竹
2023-05-25 13:33
原標題:緬懷楊絳:離世七周年,她為何令人懷念?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上官云)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
2023-05-25 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