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農文旅融合,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天天速看料

時間:2023-06-02 14:54:18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文化“兩創”助推濟寧“鄉村振興”(引題)

農文旅融合,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主題)

孔茜 康巖 汪瀧


【資料圖】

優秀文化傳承創新

小鎮走出振興新路

5月23日,走進依山傍水、綠林環繞的泗水縣龍灣湖片區東仲都村,環境令人心曠神怡。這里的村貌與普通村落有所不同,雖少了分煙火氣,卻多了條致富路。

在龍灣湖藝術小鎮的畫室內,五六位婦女正手持畫筆點綴花瓣。“送完孫子,家里沒事,我就會來畫畫,一天多時能畫20幅,少時也能畫七八幅。”泗水縣圣水峪鎮南堯灣村村民肖美玲直言,在這里工作不僅時間不受限,繪畫難度也不高。和肖美玲一樣,畫室內還有十幾名村民,她們各自分工,如“流水線”生產一般。

在這里,村民不僅能打工,還能當老板。養蜂26年的村民周青在藝術小鎮街上擺起了攤。“現在不愁銷,年收入能有五六萬元,是過去收入的一倍。”看著自家的蜂蜜,周青忍不住露出笑容。周青稱,原來最愁的是銷路,如今返鄉青年幫著產品設計和銷售,自家的蜂蜜成為炙手可熱的伴手禮。

其實,不止是在這次山東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現場推進會議上大放異彩,從2022年的省旅發大會,到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坐落于泗水大山深處的龍灣湖藝術小鎮,憑借著極具創新、創造性的傳統文化屬性,頻頻“出圈”。

小鎮聯合創始人、文化藝術總監趙岳楓作為把這一切變為現實的“小鎮夢想家”,對未來仍然有著不小的“野心”。“夾山頭村建立藝術糧倉,東仲都村打造藝術小鎮,就是要讓糧倉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讓小鎮成為傳統文化的‘市場’。”他告訴記者,2022年糧倉和小鎮同時被列為泗水縣首批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示范點后,發展的路徑更加清晰了。

“創新和創造,為傳統文化活下去、活得好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這些文化從業者點亮了明燈。”最近,趙岳楓正傾力在藝術小鎮內打造“手造大集”,利用他和眾多入駐藝術糧倉的藝術家、非遺傳承人的力量,吸引全省各地市的“手造100”匯聚于此,“讓山東手造產業化、規模化,傳統匠人們不僅能活下去,傳統手工藝也能得以傳承。”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傳統村落煥發生機

屋依山而建、呈階梯狀分布、錯落有致,這里盡顯鄉村建筑之美;彩色logo、創意設計、露營休閑,這里“年輕范”十足。在“超級鄉村”大洪溝村里,記者見到了這座傳統村落的滿滿活力。

拾級而上,推開小木門,“立春”“雨水”等民俗小院映入眼簾,文藝范十足的小院已經獲評“山東省五星級民宿”,在給當地增收的同時,還能增加100多個就業崗位;不遠處浮生小酒館已成為網紅打卡點,旺季時候每天能賣出1噸啤酒;鄉風禮堂每年承辦婚禮、宴會、企業團建等各類活動50多次,舉辦周末小劇場等惠民文化演出90多場……

近年來,大束鎮按照“保護傳承傳統文化、保留優化原生村貌、形成鄉村特色產業”的工作原則,對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采取村集體資產入股、群眾資產租賃、社會資本引入、專業團隊運營的模式,盤活村內70套閑置宅院和周邊460余畝低效閑置土地,建設高端民宿、鄉風禮堂、大師創作工坊,打造復合型文旅度假村項目。

而除以專人、專業為本,結合本土特色人文歷史資源外,尋找差異化發展振興路,如何讓文旅項目不再受制于游客?這是大洪溝鄉創產業園合伙人萬強一直思索的事。

“我們在全國的會員有3萬余人,每個月我們都會寄出當季農產品,前幾天剛寄出了鄒城的大櫻桃。”萬強稱,不僅如此,鄒城的沙地冬桃、西瓜、藍莓也會以這種方式銷售,讓當地居民安心種地即可。

如今,大洪溝村以產業孵化、研學體驗、民俗旅游、文化創意為支撐,實行“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模式,通過創業入股、租賃等方式,累計引進鄉村振興合伙人162名,打造了靈泉春茶、漢服館、浮生小酒館、咖啡屋、妮妮紅等15個合作項目,成為不靠游客支撐也能自我發展的產業孵化器。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