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新華全媒+丨我在金陵刻經處“雕”古籍

時間:2022-04-27 08:40:34    來源:新華網" />

原標題:新華全媒+丨我在金陵刻經處“雕”古籍

王康(前)和同事們在金陵刻經處技藝展示區內鐫刻(4月19日攝)。

1992年出生的王康是南京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第八代傳承人。他常說自己是一名現代“刻字工”。

已有150多年歷史的金陵刻經處位于南京,融古代經書、經版收藏,經書雕刻、印刷及流通于一體,至今仍保持著以“雕版、刷印、裝幀”為主要流程的手工制書傳統。在這里工作的十年間,王康參與了20多部古籍、近10萬字的雕刻。每當傾心雕刻的版片新鮮出爐,他的那份喜悅感,如同“親眼見證嬰兒的誕生”。

2020年,憑借精湛的技藝,王康被評為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刻經技藝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是古人的智慧,也吸納了刻字人獨有的氣韻,在具備傳統工藝文化美感與價值的同時,人的氣息也在雕版作品上入木三分。

“擇一事,事一生。工匠精神于我,在于手藝人的堅守和執著。”王康說。接下來,他將繼續進一步契合時代,有效利用現代傳媒方式使更多的人感受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的獨到內涵。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經版樓內整理、查看經版(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技藝展示區內進行鐫刻(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經版樓內整理經版(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技藝展示區內進行鐫刻(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技藝展示區內鐫刻(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技藝展示區內進行鐫刻(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技藝展示區內進行鐫刻(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流通展示中心根據古刻本借鑒刻字技法(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技藝展示區內鐫刻(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是4月20日用無人機拍攝的位于南京市淮海路35號的金陵刻經處。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工作臺上進行鐫刻練習(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研究一塊經版的鐫刻技藝(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左)和他的師傅馬萌青在金陵刻經處散步、討論技藝(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左)和他的師傅馬萌青在工作區討論鐫刻技藝(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南京金陵刻經處技藝展示區內進行鐫刻(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展示使用的刻刀(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一名市民從金陵刻經處門前經過(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經版樓內參觀經版(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在金陵刻經處技藝展示區,王康在為版片打樣(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是一塊王康在鐫刻、即將完成的經版(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是王康在2016年為倫敦“南京周”鐫刻的作品《跨越時空——湯顯祖與莎士比亞》(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