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天天快消息!以苦難為紙 剪出美麗世界

時間:2022-08-30 15:32:06    來源:陜西日報    

原標題:以苦難為紙 剪出美麗世界

陜西日報記者 柏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面對苦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庫淑蘭選擇了忍受。

庫淑蘭6歲跟隨母親開始學習剪紙,9歲時和所處時代的女性一樣被纏起小腳,17歲出嫁。婚后,丈夫時常對她拳腳相加。她一生先后生育13個子女卻僅存活3個。65歲時,跌落崖畔死里逃生后,她的世界照進了一束光——她開創彩貼剪紙技藝,以此來寄托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對幸福的向往。

盡管一生貧困交加,受盡了坎坷磨難,庫淑蘭卻憑借強大的忍耐力,平淡地面對,坦然地接受,讓生命開出了繁盛絢麗的花朵。7月22日,當“花間世界——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藏庫淑蘭作品研究展”在省美術博物館展出時,觀眾從一張張色彩斑斕、樸拙傳神的剪紙作品中感受到的,是她樸素而真摯的期盼、堅韌不屈的意志、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庫淑蘭作品《回門子》。陜西日報記者 柏樺翻拍

“剪花娘子”庫淑蘭

苦難中開出的繁花

穿過貼滿各色剪紙花樣的土窯洞形狀的通道,走進位于省美術博物館三樓的展廳,一陣咿咿呀呀的吟唱聲夾雜著磁帶錄制時的噪音在大廳里回蕩,一個以庫淑蘭剪紙代表作《江娃拉馬梅香騎》為原型制作的立體雕塑擺放在“窯洞”出口一側。庫淑蘭用方言吟唱的歌謠和她用剪紙作品塑造的經典人物——江娃與梅香,在多年后再一次將人們帶進了她的精神世界,帶進了那個貧瘠的村莊。

1920年,庫淑蘭出生在渭北高原上的一個普通村莊旬邑縣王村(現更名為富村)。因為家中還算殷實,所以庫淑蘭的童年基本衣食溫飽、無憂無慮。11歲時,父母把她送到三原縣的新式學堂去讀書。身著藍士林布學生短袍、挎著繡花書包的庫淑蘭,無論識字、唱歌還是畫畫都很出眾。學校不遠處的城隍廟,是她最愛去的地方,那里有肅穆莊嚴的神像、精雕細刻的佛龕、繡工華麗的錦帷、壁畫上動人的故事。年少時的耳濡目染,是日后影響庫淑蘭剪紙藝術的重要因素。

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15歲時,由于夫家再三上門催婚,庫淑蘭只能輟學回家,跟著母親學做女紅,為自己備辦嫁妝。“一樹梨花靠粉墻,娘到繡房教賢良。一學針線毛簾繡,二學裁剪縫衣裳。三學人來客去知大禮,四學鶯歌把家當。”吟唱著自己編的歌謠,心靈手巧的庫淑蘭很快就掌握了剪紙、繡花等技藝。17歲時,庫淑蘭帶著自己精心制作的嫁妝出嫁了。而這門在她4歲時由父親定下的娃娃親,成了她一生痛苦的根源。

庫淑蘭的丈夫是個五大三粗的愚頑漢子,常常因瑣事對她拳腳相加。迫于丈夫的拳腳,庫淑蘭不得不跪在農田里靠雙膝移動著收割麥子。因為早在9歲時,母親就給她纏了小腳,導致她一生行走不便。農閑時,她還要邁著小腳上塬下坡采草藥換錢。但對庫淑蘭來說,比這些更為沉重的打擊是接連夭折的子女。婚后,她一共生了13個孩子,最后只有3個子女長大成家。

生活便是在如此的絕望和艱辛中一天天熬過,然而這一切并沒有泯滅庫淑蘭樂觀開朗的天性。她將內心的希冀寄托于剪紙之上,邊剪邊唱,剪出了無數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的圖案,吟唱著一個個小小的畫面里所講述的關中人的生活故事、亙古不變的愛情主題和她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1985年,庫淑蘭在經歷墜崖意外后,個人創作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她在繼承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運用多種鮮艷的色彩、獨特的構圖,創造出一種新的剪紙藝術——彩貼剪紙。她創作出“剪花娘子”這個中國民間藝術的經典形象,并用剪紙作品來表達自我精神世界,打破了剪紙藝術以單純模仿來傳承的傳統。

此后,庫淑蘭創作出大量能夠打破地域文化壁壘、體現時代變遷的杰作。以庫淑蘭剪紙作品為代表的旬邑彩貼剪紙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庫淑蘭成為首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中國女性。

2004年,庫淑蘭因病去世,但她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中國民間藝術精品和她對人生的思索。

庫淑蘭與文為群

時光澆灌出的情誼

多年后,文為群再次前往旬邑縣王村,那個曾經干凈整潔的小院已經被雜亂的荒草所占據,那孔庫淑蘭住過的土窯洞早已荒廢。站在荒草叢中,望著窯洞破舊不堪的木門,文為群依然清晰地記得,那扇門后面滿墻的彩色剪紙——人物、花草、太陽、月亮,低矮昏暗的窯洞因而輝煌奪目,墻的正中,鳳冠霞帔的“剪花娘子”盤腿坐在蓮花臺上,被繁花簇擁。庫淑蘭曾得意地說:“這‘剪花娘子’就是我!”

20世紀80年代初,一股普查民間美術之風吹遍三秦大地。旬邑縣文化館干部文為群夾著幾本裝訂好的冊子和各色蠟光紙,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來到離縣城約15公里的王村,在親戚的介紹下,將最后一本冊子給了村里很會剪紙的小腳老太太庫淑蘭。兩個月后,一本裝滿了剪紙花樣的冊子回到文為群手中時,獨特的剪貼方式和艷麗的色彩讓他眼前一亮:不同形狀和顏色的碎紙片被庫淑蘭粘貼、疊加在一起,讓常見的剪紙圖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視覺效果。

拿到冊子的第二天,文為群就騎車再去王村。一進屋就看見滿墻滿屋都被庫淑蘭貼著用彩色紙剪的各種圖案。此后,文為群每次去王村,都盡可能地多帶些農村見不到的彩色紙和過期報紙,鼓勵庫淑蘭創作。庫淑蘭用這些彩色紙剪出一個一個的小紙片,再將這些小紙片一層一層粘貼成一個完整的圖案。因為庫淑蘭癡迷于剪紙而耽誤料理家務,又常常剪得滿炕都是碎紙屑,庫淑蘭的丈夫很不喜歡她剪紙,連帶著也不待見文為群。

1985年,65歲的庫淑蘭不慎從家門前5米高的崖畔跌落,全身多處脫臼受傷,躺在炕上昏迷了40多天。就在家人商量著給她準備后事時,她竟頑強地活了下來。傷愈后,庫淑蘭如同換了一個人,逢人便說她是“剪花娘子”,并開始剪大量的“剪花娘子”形象——一位坐在蓮花臺上的女人,頭上戴著極其華麗的帽飾,左右兩邊有太陽和月亮……她一邊哼唱著歌謠,一邊著魔似的進入了創作的高峰期。

看到庫淑蘭廢寢忘食地剪紙創作,文為群往王村跑得更勤了。他從來不指導庫淑蘭如何剪、如何配色,而是十分認真地記錄庫淑蘭創作時的言語舉止、姿態表情,并對庫淑蘭用當地方言俚語進行的即興演唱做筆錄和核實工作。為了讓庫淑蘭能專心創作,將彩貼剪紙樹立成旬邑民間美術工藝的榜樣,文為群提名庫淑蘭參加縣里的學習班,又用板車把腿腳不便的庫淑蘭拉進城里,給全縣的剪紙能手傳授技藝。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庫淑蘭,文為群把庫淑蘭的作品介紹給省內外的專家,不遺余力地幫助他們進行研究,并聯合多方力量幫庫淑蘭舉辦作品展。

在文為群的幫助下,1992年后,庫淑蘭先后獲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博覽會民間美術大展特別獎、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金獎。1996年,庫淑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7年,臺灣《漢聲》雜志社出版《剪花娘子庫淑蘭》專輯并舉辦庫淑蘭剪紙藝術邀請展。同年,庫淑蘭赴香港參加“97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節”,與文化節相關的許多宣傳品上都印上了庫淑蘭的剪紙作品和她的照片。一時間,庫淑蘭的剪紙藝術大放光彩,名震海內外。

一路走來,文為群給予了庫淑蘭各種支持與幫助,庫淑蘭也將這個縣上來的后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把心里話全說給他聽。庫淑蘭去世后,文為群也退休了,但他為中國民間藝術所作出的努力從不曾被人遺忘。在此次展覽中,文為群研究庫淑蘭剪紙藝術的部分手稿被特意安置在一整面墻上,向人們講述著他們相伴走過的25年時光,講述著這位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付出與擔當。

彩貼剪紙和民謠

歷史文化積淀下的民間藝術

2004年,84歲的庫淑蘭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當有專家問文為群:“再給你20年時間,還能培養出一個藝術大師嗎?”文為群搖搖頭說:“就是給我兩個20年也不行。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的,正如美術理論家程征所說:“庫淑蘭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神婆’,她是旬邑民間文化厚土上生長的女兒!”

庫淑蘭生長的旬邑縣地處關中與陜北的交界處,古稱“豳”,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融合的地區,距今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末商初,周人先祖公劉在此開疆立國并進行農業生產,為后來周朝的興起奠定了經濟文化基礎。歷經數千年的繁衍生息、朝代更迭后,當地形成了繁復的禮俗系統,加之地理位置偏僻,一套豐富又純粹的文化基因被保留了下來,并以民間歌謠的形式被傳播、傳承。《詩經》中的《豳風》就是記錄當地社會生活的民謠。

庫淑蘭和所有旬邑婦女一樣,自小受豳地民間文化的熏陶,不僅能剪紙刺繡、唱民間小調,還能即編即唱,用歌謠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在文為群幫她整理的80多首民謠中,不僅有庫淑蘭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對美的生活體驗,還有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古老智慧。庫淑蘭獨具特色的彩貼剪紙和歌謠,蘊含著豐富的民間藝術元素,是一座民間藝術的豐碑,更是剪紙藝術與民間歌謠研究的寶庫。

今天,在旬邑縣中心文化廣場上,豎立著一座以庫淑蘭剪紙代表作《江娃拉馬梅香騎》為造型符號的不銹鋼藝術立雕。旬邑縣文化館里也特別設立了庫淑蘭剪紙紀念館。旬邑縣富村村委會門前的中心廣場上,矗立著村民為紀念她而建造的庫淑蘭塑像。富村剪紙傳習所里,村上的剪紙能手經常聚在一起研究庫淑蘭的剪紙技藝,制作彩貼剪紙。

多年來,旬邑縣通過建立剪紙傳習所、剪紙工作室、剪紙合作社,實施“彩貼剪紙傳承培訓百人計劃”,面向市民免費開設剪紙體驗班,開展非遺進校園及形式多樣的彩貼剪紙保護傳承活動,使庫淑蘭彩貼剪紙藝術在古豳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2011年,以庫淑蘭剪紙作品為代表的旬邑彩貼剪紙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年,旬邑彩貼剪紙入選國家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庫淑蘭和旬邑彩貼剪紙已經成為旬邑亮麗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著眾多專家學者和游客前來參觀學習。

羅曼·羅蘭曾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熱愛生活。”庫淑蘭便是這樣,用自己的方式熱愛著生活。

標簽: 剪紙藝術 民間藝術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