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序與跋”
原標題:考古是科學也是藝術
良渚文化,從1936年施昕更發掘良渚鎮所在的棋盤墳等遺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報告《良渚》開始,就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梁思永先生首先把以黑陶為特征的良渚遺存劃歸龍山文化的杭州灣區。20世紀50年代,江浙滬一系列相關遺址的發現,證明良渚遺存明顯有別于山東龍山文化。夏鼐先生遂于1959年首先將其命名為良渚文化。此后在杭州灣和太湖流域陸續發現了許多良渚文化遺址。其中江蘇吳縣(今屬蘇州)草鞋山和張陵山等地更發現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說明良渚文化已經進入了中國特有的玉器時代。
更大的突破發生在1986年。首先在浙江余杭長命鄉西北一處人工堆筑的土山上發現了良渚文化貴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號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達6500克被稱為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面各刻畫了兩個神人獸面紋,線條之精細與表情之神秘令人嘆為觀止。這座大墓也是迄今發現的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級的大墓,因而被稱為良渚王之墓。本書作者劉斌正是這座大墓的發掘者。他精細的清理工作使我們能夠一睹這位良渚王的尊容。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余杭安溪鄉的瑤山發現了良渚文化的祭壇以及埋葬于祭壇上的12座良渚文化大墓。
如此高規格的墓地,應該有相應的王城和宮殿。1987年因擴建104國道而發現了大觀山果園的高臺原來是人工堆筑的。199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觀山果園上的大莫角山南側進行發掘,發現了高規格的宮殿基址,因此,將這里命名為莫角山遺址。這座面積30多萬平方米、相對高度10多米的高臺,被認為是良渚貴族所居住的臺城。
199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良渚工作站,通過拉網式的勘探調查,到上世紀90年代末,在良渚鎮到瓶窯鎮一帶共發現良渚遺址100多處。1999年劉斌擔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兼良渚工作站站長。2002年浙江省政府聘請我及12位專家擔任良渚遺址咨詢委員會委員,在良渚遺址總體保護規劃會上,劉斌提出了以莫角山為中心到南北兩山是等距離的一個完整地理單元的認識,得到了與會專家們的肯定,從而將良渚遺址的保護范圍從33.8平方公里擴大到44平方公里,由此保障了良渚遺址及周邊環境的完整性。
劉斌的考古工作極為精細,同時又不忘對整體遺址群的全面考察,把宏觀和微觀巧妙地結合起來。2006年因居民房屋拆遷安置而發現了葡萄畈遺址石塊墊底的黃土堤,這引起了劉斌的思考與關注,隨即于2007年跟蹤調查勘探,最終發現了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這是繼20世紀殷墟之后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地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的進程和考古學發展。考慮古城不可能孤立存在,周圍一定有相關的配套設施。劉斌他們發現良渚古城之后,一方面對城內外進行細致的調查發掘,另一方面又進行大范圍鋪網式的調查,不但新發現了上百處遺址,對良渚古城的內外遺址功能布局也有了全面認識,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發現。
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在臨平茅山遺址發現了大面積的水稻田,及由6個環壕組成的玉架山環壕聚落。大型水稻田的發現和玉架山環壕聚落的發現,是我們認識良渚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的基礎。在玉架山考古現場, 每個環壕內的墓葬從良渚早期到晚期都有,持續1000年,反映了中國古代超穩定的血緣家族社會。近幾年又在德清雷甸鎮發現了大規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邊的專門化生產方式。至此,一個東方古國的雄偉面貌便呈現在世人面前,良渚已經具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2019年7月6日,在世界遺產評審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理所當然地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考古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劉斌巧妙地把二者結合起來。讀他的書既能獲得新知,又能夠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嚴文明)
(作者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此文為《尋找失落的文明》序言,人民日報有刪節。)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序與跋”原標題:考古是科學也是藝術良渚文化,從1936年施昕更發掘良渚鎮所在的棋盤墳等遺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報告《良渚》開始,就
2022-09-27 09:46
原標題:40多處古建筑在這位老人手中“復活”——(引題)以金相許古建筑(主題)一位古稀老人,傾盡家財買下一座座面臨拆毀的古建筑,并移址
2022-09-27 08:26
原標題: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舉行人民日報濟南9月26日電(記者侯琳良)26日至28日,2022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
2022-09-27 08:44
原標題:故宮日歷又上新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鄒雅婷)近日,2023年《故宮日歷》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張文化名片,《
2022-09-27 08:28
原標題:穿越時空與文物對話“盛世回歸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滬開展中新網上海9月26日電(高志苗)文物承載國運,亦與國脈緊密相連。26日,上海
2022-09-27 08:46
原標題:電影《鋼鐵意志》發布推廣曲《之初》陳思思傾情獻唱人民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郭冠華)9月26日,由寧海強執導,劉燁、韓雪、林永健、
2022-09-27 08:27
原標題:文學,嫵媚地伴著我王充閭生涯旅寄,暫息蘧廬;一覺俄然,繆斯緣結。隨著閱歷的增加,人們心目中的宇宙會不斷地向外擴張開去;而就個
2022-09-27 07:25
原標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回歸(引題)?新新喜劇,新新喜劇人(主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近日回歸上線,觀眾們歡呼,“我的快樂又回
2022-09-27 07:34
原標題:40余件海外回流文物在上海展出新華社上海9月26日電(記者孫麗萍、黃安琪)“盛世回歸——海外回流文物特展”26日在上海開展,展出清代
2022-09-27 07:42
“護文化遺產彰時代新義”原標題:山東博興縣創新非遺柳編技藝(引題)匠心編柳妙手生花(主題)人民日報記者李蕊?核心閱讀毫不起眼的柳條,
2022-09-27 07:43
原標題:魯迅文學獎得主曾清生談獲獎作品《回鄉記》:堅守人民立場中新網南昌9月26日電(記者吳鵬泉)“人民立場是文學創作的根本遵循,我的《
2022-09-27 07:26
原標題:韓國音樂劇中文版支持文惠卡購票(引題)?《我的遺愿清單》11月來津演出(主題)今晚報訊(記者王洋)記者自天津演藝網獲悉,音樂劇
2022-09-26 15:25
原標題:《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敘事手法創新升級(引題)今晚首期節目解讀《永樂大典》(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張帆)昨天,中央廣播電視總
2022-09-26 15:40
原標題:以左權將軍家書為藍本大型歌舞劇《家書》啟動創排中新網太原9月26日電(記者胡健)記者26日從中國革命老區左權縣獲悉,以左權將軍寫給家
2022-09-26 15:40
原標題:“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這句民諺不夠準確——(引題)?用考古發現鋪陳北京3000年建城史(主題)郗志群說到北京城的起源和發展
2022-09-26 15:38
原標題:《唐朝詭事錄》講述8個奇詭故事北京晚報訊(記者李夏至)國產劇又有新類型作品出現了,由楊旭文、楊志剛領銜主演的志怪單元探案劇《唐
2022-09-26 15:25
原標題:原創音樂劇《江姐》首演人民日報北京9月25日電?(記者曹雪盟)23日至25日,原創音樂劇《江姐》在中央歌劇院劇場演出。該劇由北京電影
2022-09-26 09:44
原標題:來加依村,聽一曲天籟之音(主題)——走進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副題)光明日報記者李慧王藝釗文脈綿長,樂聲悠揚。在新疆阿
2022-09-26 09:30
原標題:《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匯聚兩位先賢的學術成就——(引題)?朱熹??钡捻n愈作品成為后世底本(主題)遼寧日報記者郭平提要遼寧省圖
2022-09-26 09:38
原標題:沉浸式修圖技巧你值得擁有(主題)——看古人如何加“濾鏡”(副題)如今,人們在拍照后可以使用各種修圖軟件給照片加“濾鏡”,甚至
2022-09-26 09:27
原標題:《無錫市鄉村建設美學導則》發布(引題)?打造中國風格“鄉村美學”(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鄒雅婷)為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近
2022-09-26 09:28
原標題:邊讀書邊擼貓是什么體驗?(主題)新華書店首家寵物主題書店亮相京城(副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張恩杰?攝影 北京青年報記者李娜9月25
2022-09-26 08:32
護文化遺產彰時代新義原標題:精心打磨新戲,培養創作人才,建設非遺傳承基地,安徽安慶——(引題)?一枝“黃梅”綻新芽(主題)人民日報記
2022-09-26 08:47
原標題:《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啟播(主題)《解碼十年》創作座談會舉行(副題)人民日報北京9月25日電(記者劉陽)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
2022-09-26 08:40
原標題:《主題公園場景營造》出版中工網訊近日,揭秘主題公園場景營造建造的科普書籍《主題公園場景營造》一書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該書根
2022-09-25 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