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活化”成熱門話題(引題)
(資料圖片)
這群“90后”年輕人讓非遺走進生活(主題)
羊城晚報記者 馬思泳
嶺南熱土,歷史底蘊深厚,以非遺文化為代表的嶺南文化瑰寶在一代代藝術家和匠人們的堅守和創(chuàng)新下得到傳承發(fā)展,歷經歲月洗禮與考驗,煥發(fā)全新魅力。
近年,非遺的“活化”成為熱門話題。如何讓年輕人關注、了解非遺文化?如何讓非遺文化煥發(fā)青春風采?在廣州,一批從事非遺藝術工作的“90后”年輕人正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意與巧手,為非遺文化注入時代氣息,讓非遺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從非遺中尋找可能性
讓廣彩融入日常生活
“萬縷金絲織白玉,春花飛上銀瓷面。”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廣州織金彩瓷,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間,其瓷燒制作技藝是釉上彩繪的經典代表。在歷史上,廣彩曾是出口西洋的貨物商品,大量嶺南文化元素被描繪于其上,廣彩也成為傳播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300多年時光逝去,廣彩曾一度被年輕一輩遺忘。值得慶幸的是,近年熱愛嶺南本土文化的年輕人開始深入鉆研廣彩制作技藝,為廣彩注入更多新鮮元素。“繼續(xù)廣彩”主理人——何蔚菁和蔡思哲這對“90后”情侶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們在傳統(tǒng)廣彩制作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作新產品,希望讓廣彩貼近百姓日常生活。
在廣州長大的何蔚菁自小與廣彩結緣。何蔚菁的媽媽從事廣彩工藝制作40多年,媽媽及前輩們的精美作品給何蔚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學畢業(yè)設計上,何蔚菁選擇了廣彩為作品,并自創(chuàng)廣彩品牌,制作首飾、杯墊等生活化廣彩作品。
在汕頭出生長大的蔡思哲與何蔚菁一樣,在大學期間主修視覺傳達專業(yè)。當?shù)谝淮慰吹綇V彩作品時,熱愛中國文化的蔡思哲希望通過創(chuàng)作領悟廣彩魅力:“親手設計制作一件廣彩作品,更能理解廣彩隱含的精妙細節(jié)。”
懷著對嶺南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何蔚菁和蔡思哲逐步深入了解廣彩,也開始思考廣彩與人、與生活的關系。何蔚菁認為:“歷史上的廣彩是出口西洋的商品,對當時的人們而言,是生活用品。隨著時光流逝,廣彩似乎被阻隔在人們生活之外。事實上,廣彩并非僅僅是藝術品,它能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抱著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蔡思哲與何蔚菁制作了一批又一批實用性廣彩物件,精美而富有時代氣息的耳環(huán)、項鏈吊墜、茶杯等令人耳目一新。“面對有數(shù)百年歷史底蘊的廣彩,在創(chuàng)新前,首先要尊重傳統(tǒng),在學習傳統(tǒng)技藝中打穩(wěn)基礎,為創(chuàng)新積淀底氣。”在蔡思哲眼中,通過臨摹、制作經典作品,能為后續(xù)的創(chuàng)作尋找突破點。
將廣彩聚焦于生活的日常,通過作品的原創(chuàng)力感染受眾,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廣彩、了解廣彩,這是他們一直努力的方向。在何蔚菁和蔡思哲近年創(chuàng)作的《虎中作樂》《幻游羊城》《吉祥如意》等作品中,會發(fā)現(xiàn)粵語、經典廣彩圖案等元素被融入其中,并以潮流的方式被逐一呈現(xiàn)。“我們一直嘗試在廣彩中玩出更多新花樣,在保持獨特審美和工藝美感的同時,發(fā)掘廣彩與潮流結合的魅力。”
跨界入行粵劇戲服制作
嶄新方式傳播嶺南非遺
在廣州越秀區(qū),一條名為“狀元坊”內街巷里隱藏了一家建于20世紀初期的狀元坊戲服廠。走過近百年歲月,門店懸掛的“狀元坊戲服廠”的牌匾積淀了厚厚的歲月浮塵,但店內的制作車間依舊燈火通明,不少老師傅以匠心巧手制作充滿嶺南特色的粵劇戲服。車間里的老師傅已邁入中老年,制作戲服的雙手多了些許褶皺,慶幸的是,戲服廠有年輕人接棒,令“廣州戲服制作技藝”的血脈得以延續(xù)。
“90后”廣州戲服制作技藝新生代傳承人何鳳婷,師從省級非遺項目廣州戲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董惠蘭,擔起粵劇戲服制作重任,并開發(fā)深受年輕人關注的玩偶服裝,將廣府戲服文化傳遍大江南北。
談起與粵劇服飾的緣分,何鳳婷說,自己是半路入行的后生,目睹小姨董惠蘭堅守粵劇戲服制作技藝40多年,將大半生的精力都傾注在狀元坊戲服廠,也清楚了解到戲服制作技藝青黃不接的現(xiàn)狀,她決心向董惠蘭學習技藝。
制作一件戲服前需要了解劇本故事、戲劇所處朝代、歷史事件、人物特征、舞臺環(huán)境等;在正式制作時,需要學習量體、設計、繪圖、針圖、印圖、繡花、過漿、裁剪、車縫、釘珠等十多道工序。歷經拜師學藝的9年時間,何鳳婷仍在學習路上,讓她感觸良多的是,粵劇界老前輩十分包容她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倪惠英老師演出結束后,身穿我制作的演出服飾拍照發(fā)給我。粵劇藝術家們的認可,成為我鉆研戲服藝術的動力。”在何鳳婷記憶中,粵劇前輩們的信任和包容之事數(shù)不勝數(shù),讓她記憶猶新。
“25歲那年,小姨在外地出差,恰逢梁玉嶸老師急需為演出準備一件服飾,小姨問梁玉嶸老師是否愿意讓我嘗試制作,沒想到梁玉嶸老師爽快地答應了。”制作工期僅有7天時間,何鳳婷在董惠蘭的遠程指導下,和戲服車間師傅們合力制作了一件工序復雜的演出旗袍。何鳳婷說:“前輩們給予了我信心,也讓我意識到,傳承這項非遺技藝的責任重大。”
作為“90后”的何鳳婷也有著和同輩們相似愛好——喜歡可愛的玩偶。2020年,何鳳婷本著好玩的心態(tài)制作了一套微縮版的中式婚禮裙褂送給準備結婚的好友,在社交媒體上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目光。“我逐漸意識到這也是傳播廣州戲服制作技藝的一種途徑。”后來,這套當初贈送給好友的“金玉滿堂微縮戲服”,為她在2021年奪得了中國(中山)紅木家具博覽會傳統(tǒng)工藝美術展“金藝杯”創(chuàng)作大賽銀獎。
讓何鳳婷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年輕人看到她制作的玩偶服裝,重新認識了粵劇戲服。從2021年10月正式對外發(fā)售狀元坊戲服廠玩偶服裝以來,何鳳婷通過直播、社交媒體等宣傳與分享微縮戲服的制作過程,粵劇戲服的受眾面不斷拓寬。“以前,關注粵劇戲服的人群可能只是唱粵曲的人。現(xiàn)在,年輕人通過玩偶服裝開始了解粵劇戲服,讓我看到,戲服制作行業(yè)的路可以走得更寬、更廣,廣東非遺文化并不局限于在嶺南地區(qū)傳播。”
未來,何鳳婷計劃將粵劇頭飾、經典粵劇人物角色服飾融入玩偶服裝中,以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傳播廣州戲服制作技藝。
新生代繡娘飛針引線
古老廣繡煥發(fā)新活力
廣繡歷史源遠流長,遠近聞名。提起廣繡,不得不提廣州番禺區(qū)北亭村。北亭村曾是番禺著名廣繡之鄉(xiāng),村內眾多家族以制作廣繡為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名聲在外的北亭刺繡社便坐落于北亭村,彼時“家家有繡架,戶戶有繡女”,傳統(tǒng)的繡花工藝收入是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出生于北亭村的“90后”梁曉曼是廣繡家族第六代傳承人,其家族從清代開始制作廣繡。從小到大,梁曉曼和弟弟一直被家族的廣繡制作氛圍熏陶,跟著長輩學習廣繡是他們童年時的課余生活之一。現(xiàn)接棒廣繡傳承之任的梁曉曼,讓廣繡作品融入生活日常和多元文化,使廣繡跳出固有框架。
梁曉曼家族六代人都與廣繡結下了無法割舍的淵源,梁曉曼的母親梁秀玲是家族第五代傳人,在梁曉曼的印象中,母親成家立業(yè)后雙手從未離開過針線:“21世紀90年代,廣繡面臨著發(fā)展的低迷時期,村里其他家族的阿姨們基本不再制作廣繡,媽媽依舊在堅持,她不想看到北亭村的廣繡手藝消失。”
孩童時,梁曉曼看著蠶絲線在長輩指尖上飛舞,充滿好奇,逐漸跟隨長輩系統(tǒng)學習廣繡針法。在學習期間,梁曉曼也看到了廣繡面臨的困境:“如果廣繡仍束縛在傳統(tǒng)的框架中,不被發(fā)掘和認知,便容易被世人遺忘。”
一幅以藍色為主色調的《動漫天使》,是梁曉曼從中學開始探索廣繡創(chuàng)新的代表作之一。梁曉曼認為:“廣繡的圖案不一定局限于牡丹、鳳凰、木棉等傳統(tǒng)樣式,我們生活中看到的物品也能以廣繡呈現(xiàn)。”《動漫天使》這幅作品花費了梁曉曼三年時間繡制,曾獲得國家級獎項,游戲公司也向她拋出了合作的橄欖枝。
在梁曉曼的“南粵廣繡”工作室中,披肩、旗袍、圍巾、耳環(huán)、胸針、發(fā)箍等在她眼中都可以成為制作廣繡的載體。“喜歡廣繡的年齡層不應局限在中老年人,年輕化的廣繡生活物品或許可以吸引年輕群體的目光。”梁曉曼認為,“作為年輕一輩的非遺藝術家,可以大膽跳出既有創(chuàng)作框架。”
然而,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要回溯統(tǒng),回頭看鼎盛時期的廣繡作品是如何呈現(xiàn)。從2018年開始,梁曉曼有意識地挖掘清代的經典廣繡作品,為了能復繡經典,她多次走進博物館收集資料,研究廣繡的來源、構圖與針法等。
在四五年間,梁曉曼已復繡了十多幅作品,復繡過程仿佛是她與前人工匠在對話。“以作品對話,更能理解廣繡在鼎盛時期的繡制模式。”梁曉曼發(fā)現(xiàn),同樣繡制孔雀,前人是先繡制一層孔雀整體圖案,再繡制孔雀羽毛,但如今,現(xiàn)代人會以復合針法呈現(xiàn),以寫實分層方式繡制圖案。
近年,梁曉曼欣喜地發(fā)現(xiàn),廣繡在數(shù)代人的努力下正逐漸為大眾所重新認識:“隨著廣繡非遺走進校園,廣繡產品融入現(xiàn)代生活,市民們現(xiàn)在看到廣繡作品會紛紛認出,這是他們在電視上看過的作品,這是他們子女在學校正在學習的非遺技藝。”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非遺“活化”成熱門話題(引題)這群“90后”年輕人讓非遺走進生活(主題)羊城晚報記者馬思泳嶺南熱土,歷史底蘊深厚,以非遺文化為
2022-10-27 15:26
原標題:400年“國保”古建“三多堂”里的新“三多”中新網晉中10月27日電?中新網記者陸祁國“‘三多堂’又名曹家大院,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2022-10-27 15:33
原標題:寶源路:造訪百年民居穿越似水流年文 羊城晚報記者王敏圖 羊城晚報記者陳秋明在寶華路和龍津西路兩條大名鼎鼎的歷史文化街區(qū)之間,隱
2022-10-27 15:37
原標題:一張照片刺激出一部高分劇(引題)《大考》靠“真實”打動人(主題)北京晚報記者李夏至正在北京衛(wèi)視播出的電視劇《大考》,是國家廣
2022-10-27 15:28
原標題:“城市音樂周”走進首創(chuàng)郎園北京晚報訊(記者高倩)在改造老舊廠房、聚集文創(chuàng)產業(yè)、助力城市更新的層面,近年來,首創(chuàng)郎園在北京的三
2022-10-27 15:25
原標題:馮鞏趙炎被推薦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新網10月26日電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26日消息,中國廣播藝術團發(fā)布公示,根據《文化和旅
2022-10-27 09:39
原標題:“Z時代”大學生創(chuàng)客逐夢古都安陽:將甲骨文元素融入產品中新網安陽10月26日電?“甲骨文是體現(xiàn)殷商文化的主要元素符號,我們利用學校
2022-10-27 09:48
原標題:第五屆進博會文物類展品完成進境查驗貨值約3 16億元10月26日下午,參展第五屆進博會的文物類展品完成查驗,辦理文物臨時進境登記審核
2022-10-27 09:28
原標題:小劇場戲曲藝術節(jié)(引題)11個戲種北京競演(主題)北京晚報訊(記者王潤)11月2日至12月31日,第十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之第九屆當代
2022-10-26 17:33
原標題:四大名著今年將全部完成《簡愛》《基督山伯爵》等上線播出(引題)錄制有聲劇上譯廠“跨行”出新(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實習
2022-10-26 15:34
原標題:《紅與黑》12月登大劇院歌劇廳(主題)導演孟京輝主演梅婷分享創(chuàng)作解讀(副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由司湯達巨著改編而成的先鋒戲劇
2022-10-26 15:29
原標題:蘇有朋憑借綜藝《披荊斬棘2》成功翻紅(引題)用誠意和努力“披荊斬棘”(主題)今晚報記者高爽在綜藝《披荊斬棘2》(上圖)中,蘇有
2022-10-26 15:31
原標題:全國45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2021年新增作品250多萬部,存量作品超過3000萬部,但年內改編成影視劇目的僅100多部——(引題)網絡文學IP
2022-10-26 15:42
原標題:與旅游相融合帶動增收致富(引題)甘肅非遺百花齊放結碩果(主題)牛瑩祁曉亮中國旅游報記者張隴堂近日,由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
2022-10-26 15:29
原標題:千年古隆中今朝意更新中國文化報駐湖北記者?瞿祥濤“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
2022-10-26 09:38
原標題:全程高效扶持孵化網絡精品樹立行業(yè)標桿(引題)網絡視聽精品“實訓營”開全國之先(主題)北京日報記者李夏至開播即登熱搜的《一年一
2022-10-26 09:45
原標題:上海市民藝術夜校讓申城閃耀著藝術之光黃藝芹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散落在申城的文化館、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美術館、圖書館,甚至是企
2022-10-26 09:40
原標題:《文物之美》帶青少年領略中華文明北京日報訊(記者路艷霞)《文物之美》新書發(fā)布會近日在人民美術出版社舉行。據了解,《文物之美》
2022-10-26 09:37
原標題:廣西柳州:(引題)鄉(xiāng)村文化人才振興的“火塘”越燒越旺(主題)中國文化報駐廣西記者?郭凱倩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2022年公
2022-10-26 09:30
原標題:以典故橋梁詞曲展現(xiàn)博大中華文化(引題)“九說中國”系列圖書推新作(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從詩詞、漢字、節(jié)日、典故等多個維
2022-10-26 08:30
原標題:福建漳州南靖縣田螺坑村(引題)梯田土樓古韻悠悠(走進傳統(tǒng)村落)(主題)人民日報記者王崟欣福建土樓是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大型圍攏型
2022-10-26 08:38
原標題:網絡劇《血戰(zhàn)松毛嶺》影像書寫青春黨史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亮10月27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福建省廣播電視局指導的革命
2022-10-26 08:29
原標題:傳統(tǒng)戲曲火遍青春校園光明日報記者王笑妃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印發(fā)《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戲曲進
2022-10-26 08:29
原標題:銅器制作,藝人的堅守和初心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吳鐸思化銅、切割、打磨、拋光……“叮叮當當”的鍛刻聲中,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銅器工藝
2022-10-26 08:32
原標題:總覽莎士比亞的一生(引題)《威廉與我》登陸廣州大劇院(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10月25日、26日,2022年廣州藝術季的優(yōu)質劇目——
2022-10-26 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