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深海》關注青少年抑郁癥,心理專家:無論何時 不要放棄愛你自己|全球新資訊

時間:2023-01-31 07:51:57    來源:揚子晚報    

原標題:《深海》關注青少年抑郁癥,心理專家表示——(引題)


(資料圖)

無論何時 不要放棄愛你自己(主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動畫電影《深海》正在熱映,影片賦予大海無比絢爛的顏色,與抑郁癥小女孩參宿的內心灰暗形成強烈反差。很多網友看完電影淚流滿面,他們說自己跟參宿一樣是討好型人格,在人際關系里到處碰壁,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

面對被熱議的抑郁癥話題,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請教了顏色心理學專家以及心身醫學科專家,他們表示,希望外界能放下成見,不要簡單地認為“孩子只是內向,情緒不好,多笑笑自然就會好起來”,父母更應善于變通,幫助孩子擺脫“錯都在我”的心態。

缺少家庭之愛 女主角滑向暗淡

《深海》的主角小女孩參宿,生活在爸爸再婚的家庭里,她很想念媽媽,媽媽卻鮮少回復她消息,這讓她一度以為“我不夠好”。

參宿在新家中的地位也日益邊緣化,爸爸又生了一個兒子,他的關注點在新家庭,甚至忘了參宿的生日,但當天卻特地給兒子舉辦了入學慶祝活動。參宿一邊強顏歡笑參加家庭聚會,一邊想編輯短信給媽媽,但始終沒有發出,因為擔心媽媽的再次冷落。

參宿一直穿著媽媽留下的紅衛衣,不肯脫下,在學校也很孤僻不合群,爸爸帶她去醫院做檢查,醫生給出的檢查結果是抑郁癥。后來,跟新家庭一起出游,爸爸眼里只有兒子,甚至忘記家庭合影時要喊上參宿一起……

這一件件“小事”讓長期生活在暗淡之中的參宿最終跳入了深海之中。這些場景的描述都為電影的主題——原生家庭缺愛,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而做鋪墊。

《深海》會引起熱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影片中極致絢爛的夢和極度壓抑的現實交織推動,大量搖晃感強烈的鏡頭,以及扭曲變形的物體和世界,單薄的參宿在奇幻場景里快速穿梭,她找不到太明確的方向。

這一切并非炫技,《深海》試圖通過這樣的畫面來具象描繪出抑郁癥患者內心的痛苦。

關于影片采用如此高飽和的色彩,從事顏色心理學研究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張騰霄告訴記者,斑斕畫面與抑郁癥患者灰暗的內心形成對比,小女孩參宿的夢境與現實也形成強烈反差,是一種藝術處理,從畫面的角度來為揭示電影主題實現支撐:現實越壓抑,自己建筑的夢境就會越奇幻。

另外,張騰霄也表示,在心理學上,夢里發生的事情并沒有什么現實依據,也沒有什么邏輯性,但是夢里體驗到的情緒一般是現實中經歷的。電影中,夢境色彩和現實情緒形成反差,增強了情感共鳴,同時也表達了一種祝福主人公好起來的心愿吧。

父母關系不和諧容易導致青少年抑郁 “多笑笑,自然就會好”是成見

那么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患者,一般是受到了哪些影響呢?記者請教了中大醫院心身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英輝。

李英輝告訴記者,抑郁癥的核心癥狀是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從臨床來看,家庭是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發病的重要心理社會因素。

比如,有些家長只在意孩子的成績,而忽視或無視他的情感需求。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常常給予責罵和貶低。日常只表達對孩子好成績的要求,而沒有情感傾注。

還有些父母的關系不和諧,總是吵架,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常常會有身體反應,“一般來說,上學期間的早上最為明顯,他們大多會顯示為肚子疼、頭疼,甚至嘔吐。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表現更為突出。”李英輝告訴記者,這是孩子在竭力用身體給父母發送信號,父母應該引起注意,“因為生病時,父母才會目標一致地關心他,緊張的家庭關系能得到暫時緩和,所以他們會用生病來引起關注。”

另外,有些控制欲較強的家庭成員,也會讓孩子失去表達自己的機會。李英輝說,這類家庭里,有些成員一般事業或學業比較成功,會將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孩子,但這反而會讓孩子出現自卑、抑郁和焦慮情緒。

李英輝告訴記者,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來說,給他們做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做父母的工作,一般來講,善于變通的父母,其孩子的治療預后相對來說是比較好的。

另外,電影《深海》中,爸爸面對確診為抑郁癥的參宿說“你要多笑笑,自然就會好了”。

對于這樣的成見,李英輝無奈地表示,其實抑郁癥患者是笑不出來的,就算笑了,也是偽裝的,他們需要得到關注,而不是單純的行為改變。

李英輝告訴記者,抑郁癥也是病,其他生病如感冒發燒,都會得到家庭的關注和照顧,抑郁癥也同樣需要。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是提高一個人的心理能量的來源之一。對青少年來說,這個重要來源是原生家庭。

“他們是悲觀的,就像電影里描述的那樣,他們容易自我否定,眼里的世界是灰色的。”李英輝告訴記者,來醫院接受治療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大多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會將病房的窗簾拉得嚴嚴實實,并且把房間的燈也調得很暗,他們不想見光,只想把自己封閉包裹起來,而等到病情好轉了,他們就會主動打開窗簾。

要“看到”孩子 并給予關注和陪伴

片尾彩蛋顯示,參宿最終擺脫了抑郁癥,她的救命恩人南河幫助她解開了自己的心結,她得以直面自己的人生。而爸爸和新家庭也增加了對參宿的照顧,她漸漸融入了家庭,讓生活變得積極。

李英輝告訴記者,抑郁癥患者的內心跟參宿一樣,是渴望治愈的。從心理醫生角度出發,她建議,父母一定要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準確地給予關注和陪伴。

一個家庭或許會遇到很多狀況,包括吵架、離異,如果不可避免的話,父母應積極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因為很多孩子會將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從而產生內疚等情緒,父母應主動跟孩子澄清事實,并表達孩子不需要為此負責,以此降低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另外,李英輝也從青少年推及到成年人,“我們改變不了生活,但是我們可以改變面對生活的態度。想要走出心靈的創傷,我們需要足夠的心理能量,其中最根本的來源是自我救贖。對成年人來說,會產生各種情緒,要學習接納自己有情緒,讓情緒發生,讓情緒流動,然后快速地讓情緒翻篇。”

或許我們正處在人生的低谷,世界仿佛是灰暗的,但無論如何,千萬不要放棄愛你自己,哪怕墜入孤獨,也請相信,你終能找到照亮自己的光。

標簽: 原生家庭 心身醫學科 強烈反差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