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從500斤到3000斤的跨越——看山東省濰坊昌邑市如何變“鹽堿荒灘”為“沃野良田”

時間:2022-03-29 13:00:17    來源:中國農網    

犁地機、深翻機、鎮壓機,數十臺農機在田間來往作業;自走機噴藥、無人機灑肥,麥田春季田管全面展開;人頭穿梭,農業技術專家與社會化服務組織人員現場制定技術方案……日前,在山東省昌邑市柳疃鎮青阜農業綜合體,一幅立體式、專業化、場景化的春耕春管畫卷,呈現在記者眼前。

很難想象,這片渤海灣畔的鹽堿地,幾年前還是“春天白茫茫,秋季水汪汪,十年九不收,靠天來吃糧”的景象。

近年來,昌邑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機遇,因地制宜、改革創新,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系統方案,進而保障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北部青阜農業綜合體重鹽堿地塊土壤含鹽量從10‰以上降到3‰以下,糧食畝產量從不足500斤躍升至近3000斤。

破題——因水施策、六步成法,探尋鹽堿地改良提升新模式

“堅持‘成本低、易推廣、效果好’原則,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青阜農業綜合體已初步形成以引水蓄水、提取鹵水、深翻土地、淡水壓堿、作物吸鹽、培育良種為主要內容的鹽堿地改良‘六步法’。”昌邑市委常委、副市長竇海燕說。

——引水蓄水、提取鹵水。鹽堿地改良,首先要做水文章。依托濰河這一濰坊最大河流,青阜農業綜合體堅持引客水與蓄閑水并重,實施濰河引水和海綿村莊工程,鋪設灌溉管道51公里,修建蓄水庫32個,充分滿足鹽堿地改良用水需求。同時,依法依規對鹽堿地地下鹵水進行提取利用,取得增加工業收益和改良鹽堿地“雙贏”效果。

——深翻土地、淡水壓堿。變傳統翻土10—15公分為深翻70公分,打破鹽堿地普遍存在的“板結”現象,改變土壤物理結構,改善鹽堿地水分、營養等滲透狀況,使退化土地回歸良性循環。以成方連片的300—500畝鹽堿地為治理單元,通過大水壓鹽、淡水洗鹽的方式降低土壤鹽堿含量。

——作物吸鹽、培育良種。建立“先種植苜蓿、再種植棉花、最后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模式,依靠耐鹽堿作物的生長,吸收土壤中的鹽堿成分,逐漸使鹽堿地變為可種植糧食作物的優質地。由治理鹽堿地適用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用鹽堿地轉變,聯合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耐鹽堿農作物選育,成功培育一批農作物耐鹽堿新品種,以良種繁育助力鹽堿地改良。

重生——黨建引領、服務護航,探索鹽堿地增產增收新路徑

1畝土地用無人機噴藥30秒完成;7天時間完成2.3萬畝小麥的春季管理;10.2萬畝土地只需100多人管理……依托現代化、專業化管理機制,昌邑過去“只長黃席不長糧”的撂荒地、低產田,現在已是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種糧的“示范園”。

昔日鹽堿荒灘,今朝沃野良田。這一“華麗變身”在竇海燕看來,關鍵在于突出機制創新,構建起以規模經營為基礎、糧食生產為核心、增收富民為根本的土地開發利用新模式:“一是堅持黨建引領,以‘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為組織結構,推動實現土地的連片整治和集約化經營。二是堅持服務護航,培育壯大以豐瑞農業為代表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專業化種糧。”

在這一模式支持下,青阜農業綜合體累計投入資金3億多元,完善提升鹽堿地、低產田改良利用基礎設施,并借助PPP模式吸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改良開發。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后,以蓄水灣塘、“四荒地”入股,年底進行股權分紅。農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每畝土地可獲得400元的保底收益,年底享受股權分紅,平時可參與田間管理獲得勞動報酬,實現土地租金、經營分紅、生產務工三份收入。

“目前,之所以每畝保底分紅低一點兒,是因為前期鹽堿地改良投入大,占用大量資金。后期隨著種糧效益提高,我們也會提升保底價格,目的就是讓合作社和農戶放心把土地交給我們。”青阜農業綜合體負責人孫德東說。目前,青阜農業綜合體已改良鹽堿地近6萬畝,全部流轉托管土地面積達到10.2萬畝,分糧食、林草、棉花等多個板塊,年產小麥6600噸、玉米7800噸、苜蓿3.4萬噸、大豆810噸等。

蝶變——延伸鏈條、提升價值,拓展鹽堿地提質增效新空間

“這幾年,我們還著力延伸產業鏈條,建設烘干塔、糧食儲存庫和包裝加工車間,形成耕、種、管、收、烘、儲、銷全程運轉體系。去年,我們在鹽堿地種植的無公害水稻,品質非常好,借助電商平臺每斤賣到8元錢,并且供不應求。”孫德東說。

三產融合、鏈條發展。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閆文志介紹,青阜農業綜合體創新鹽堿地信息化、產業化路徑,在鹽堿地上建設大數據智控中心,通過智慧大屏或手機APP可隨時觀看田間莊稼長勢及土壤墑情、肥力、光照指數、溫濕度等指標數據,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實施“數字賦能、效益倍增”計劃,創建農產品深加工品牌“豐瑞”,開發大米、小米、雜糧等系列產品,帶動年增收500多萬元。

銷售方面,青阜農業綜合體實施“互聯網+”工程,對接全國供銷社“供銷e家”及山東省、濰坊市供銷社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農資、農產品社區2個電商平臺,打造“網絡+實體+配送”服務模式,變單純線上銷售為線上線下聯動運營,有效開拓了市場、增加了銷量,2021年累計實現線上銷售收入1600多萬元。

同時,“鹽堿地上鄉村游”漸成聲勢。昌邑青阜農業綜合體串聯整合鹽業、農耕、絲綢、紅色等文化資源,實施“稻香漁歌”“阜地沃波”等項目,發展農業觀光、農耕體驗、休閑垂釣、親子教育等鹽堿地新業態,形成“宿在民居、樂在鄉間、游在田園”文旅品牌,2021年吸引游客6萬多人,成為“鹽堿地+文旅”發展新亮點。

作者:代選慶 徐旭兵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呂兵兵

標簽: 糧食作物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