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加強特種設備智慧監管能力建設 廣東省特種設備信息化系統上線

時間:2022-03-22 10:10:42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日前,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信息化系統(一期)正式在全省上線試運行。該系統是為破解監管人機比困境,夯實企業主體安全責任,提升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效能的重要舉措。根據市場監管總局公布數據,2020年度全國人均監管設備數量為157臺,而廣東省縣(區)以上人均特種設備監管為995臺,為全國的6倍多。即便涵蓋所有市場監管所人員,全省人均監管設備數量也達到了584臺,為全國的3.7倍。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信息化系統的上線運行將為廣東開創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新局面,提供巨大助力。

據悉,該系統共設“政務平臺、企業特種設備自主管理平臺、特種設備信息共享平臺”3個平臺,并在“粵政易”開發了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現場執法模塊。整個系統匯集全省系統特種設備許可、監察、檢驗數據、電梯維保、企業自主管理和隱患排查等數據,目前已對接廣東省政務大數據中心、廣東省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廣東省政務服務網、廣東省政務服務好差評系統、廣東省電子證照系統、國家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公示平臺、信用廣東、省局市場準入系統、廣東省特檢院MIS系統、廣東省特檢院特種設備監督抽查系統等多個平臺,并預留了外部數據接口,以備未來實現與其他相關系統數據的對接。該系統具有信息化程度高、監管智能化、人性化等特點,可自動抓取行政許可、安全監察、設備檢驗、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考核等數據,形成可視化分析圖表,進行監管數據分析,并對系統采集到的問題隱患,按照閉環管理的模式,直至問題整改,全鏈條壓實監管責任。根據法律法規及安全技術規范的不同要求,該系統將根據不同設備設定標準化檢查項目,后臺自動匹對法條,智能生成檢查文書,大幅減少以往人工填寫文書的時間,提高執法效率,從根本上解決基層監察人員人手不足、人員流動大導致的不懂查、不會查的問題。同時,該系統的運用可使許可流程標準化,審批操作便捷化。通過標準化申報、智能化審核、可視化瀏覽,實現行政許可智能審批,降低人為影響,并極大減少申請人紙質材料的提交,實現許可辦理從人工核準向智能審批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為督促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該系統在企業特種設備自主管理平臺為企業建立設備使用管理臺賬和隱患排查風險治理兩個模塊。企業登錄平臺認領本設備后,按照模塊內設置的內容,以管理臺賬的方式履行使用管理人首負責任,確保設備、人員、制度等條件符合使用管理要求。同時,系統設定13項檢驗過程中必要檢查上報的問題清單,由檢驗機構通過數據交換推送至監管系統和企業自主管理平臺,監察人員結合日常監察發現的問題,按照任務跟蹤模式,推動問題整改閉環。企業則在自主管理平臺中接收到相關問題后,自行進行整改,整改完成后,通過平臺約請監察機構實施復查,確保問題閉環處置。另外,該系統還建立特種設備使用領域信用評價模型,按設定的標準和規范結合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情況和監察、檢驗等信息進行自動評級,形成該企業設備安全信用自評得分和監察得分,監察人員可根據企業安全信用得分,有針對性實施監管措施。

據了解,該系統還以電梯作為突破口,以二維碼為切入點,為每臺設備賦碼,依靠系統大數據和無紙化維保系統,共享設備檢驗、監察、管理和維保信息,乘客困梯時通過掃描二維碼,困梯救援信息發送至物業及維保人員手機,在等待救援過程中,系統播放電梯安全宣傳視頻,對受困人員實施安撫,實現乘客困梯一碼救援,推動政府、企業、公眾三位一體的社會共治格局。

廣東省特種設備信息化系統基本上建立了以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為理念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構建了特種設備安全信用監管的基礎模型,形成了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治理新模式。對照市場監管總局提出的“七個一”的智慧監管目標,圍繞目前監管工作需要,下一步,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將二期系統建設的主要目標集中在優化一期建設的各項功能,引入智能AI技術,依靠大數據庫和智能搜索引擎,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智能分析提醒、AI智能問詢、履職風險智能研判、安全形勢分析報告一鍵生成等功能,并借助強大的物聯網技術,開發運用電子封條,對責令停止使用或查封、扣押的設備實行智能監控,防止違法設備被擅自使用,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通訊員 粵市監)

標簽: 特種設備 監察人員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