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即時 > 正文

社區團購戰場要往深處走

時間:2023-01-28 11:46:10    來源:網經社    

溫州龍灣區的一條小巷里,多多買菜BD(地推)龍成環顧四周的小店,已經數不清自己是第幾次來這條街道“掃街”。


(相關資料圖)

“掃街”是社區團購開通自提點工作的俗稱。2021年初,多多買菜、美團優選均入駐溫州市場,BD們如螞蟻大軍般不斷“掃街”,為平臺開出上萬家團點,龍成也是這個時期加入了多多買菜。

但今非昔比,團點拉新獎“縮水”,單量沒有起色的團長選擇了退出;BD的核心績效指標從開團變為運營,在沒有補貼“利器”的情況下,最前線的團點維護工作也無從下手。

2021年地歌網曾預言,社區團購將是“四強爭霸”;但僅僅過去一年,社區團購的行業格局就再次洗牌,“四強爭霸”變成了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的“雙雄競逐”。

不過,市場也傳來好消息。1月16日,滴滴出行恢復新用戶注冊,曠日持久的監管事件即將迎來“大結局”;而就在去年,橙心優選已經在甘肅蘭州悄然重啟。

過去,社區團購戰場的焦點是規模、是件單量;現在,由于監管落地、內需依然疲弱,社區團購的格局快速分化,戰爭轉向暗處,平臺玩家正在不斷深耕供應鏈和盈利能力。

戰火一直在外界不易窺視的地方,繼續彌漫。

繼續退潮

2022年伊始,社區團購在持續退潮。

3月,十薈團、橙心優選均被曝出所有業務全面關停,前者當時僅保留湖南、湖北、江西等主要市場,后者當時僅剩成都市場。

與此同時,京喜拼拼開始新一輪撤城,業務僅保留北京、山東、河南和湖北四個省市,京喜APP首頁也關閉了給京喜拼拼的流量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月,京喜拼拼年會上,京東集團總裁徐雷還表示,上一個十年,京東在電商領域站穩了腳跟,下一個十年,京東要做的是供應鏈的變革,京喜拼拼在其中的位置很重要。

徐雷說完這句話的五個月后,京喜拼拼再度收縮,僅保留北京和鄭州兩地業務。

至此,十薈團、橙心優選和京喜拼拼基本退出社區團購的一線戰事,這是2021年社區團購大撤退的延續,也是對2022年互聯網持續下行的直觀反應。

當時,寒意已經傳遞到每一家社區團購巨頭。

2022年4月,淘菜菜被曝出從年初啟動裁員,比例在20%左右;美團同樣在進行人員調整,重點涉及優選、美團和快驢事業部,比例為10%-20%。

多多買菜從去年開始陸續關停低效團點,很多自提點往往在一夜之間突然關閉、無法提貨,涉及區域包括廣州、上海、天津、長春等諸多城市。

過去一年,“降本增效”成為互聯網大廠的主旋律,仍然需要外部輸血的社區團購業務,自然會成為重點關注對象,這也是互聯網全行業降本增效的連鎖反應。

降本增效的背后,社區團購無形中出現了一道“資本門檻”。

2021年第三季度,滴滴披露橙心優選業績,虧損已高達208億元;美團2021年年報顯示,包括美團優選在內的新業務虧損384億元。

互聯網巨頭均對社區團購投入超過百億級資金,短短三年內讓行業重新洗牌、市場基本出清,投資人不再關注社區團購的項目,除了盤踞單一區域市場的尾部玩家和頭部的超級玩家之外,腰部玩家的生存空間被擠壓殆盡。

美團優選與多多買菜成為超級頭部,以絕對的市場規模取勝;本地小玩家采取精耕細作的方式,只深耕單一城市或部分區域,而市場規模和深耕能力都不完全占優的腰部平臺,很難繼續立足。

要么做大,要么被淘汰。

資本門檻的形成,不僅是告誡一般平臺不要輕易入局社區團購,更預示著社區團購在熱戰之后進入了新的競爭階段。

從去年8月起,興盛優選進行了數輪市場收縮,最終只保留湖南、湖北、廣東等少量優勢省份,維持區域經營。

作為曾經“老三團”的領頭羊,興盛優選一度在追趕互聯網巨頭的道路上走得很遠,但差距同樣明顯。

一位河南興盛優選的員工表示,2021年中旬全省日均單量只有50-60萬,遠不及多多和美團。一位興盛優選的廣西員工更表示,當地多多買菜的日單量是興盛的2倍之多。

興盛優選做不成超級頭部。未來,興盛優選還有可能繼續收縮,甚至只保留湖南這最后的優勢市場,回歸最初起家的地方。

興盛優選大收縮,老三團徹底退出一線競爭,互聯網“新三團”也僅有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還在鏖戰。

雙雄暗戰

過去一年,美團和拼多多成為社區團購賽道唯二的超級玩家,兩家平臺也在“爭盈利”的戰線上進行明爭暗斗。

2022年4月,美團優選相繼撤出青海、寧夏、甘肅和新疆四省,西北市場僅保留陜西一省。撤城背后,美團優選在西北市場的運營成本過高,營收難以覆蓋虧損,及時止損(關城)也是為了保證整體大盤能盈利。

不難理解,當社區團購平臺在某地的單量增長觸及天花板,運營成本又大于GMV數字,長此以往,平臺必然會及時止損、關停并轉。

“壯士斷腕”有時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不過,美團優選撤出的西北市場,幾乎成為了多多買菜的天下,后者可以在當地市場快速實現盈虧平衡,甚至已經在新疆實現盈利。

社區團購的熱戰伊始,美團優選就和多多買菜互相對標。而據地歌網了解,多多買菜目前的內部目標是,在與美團優選共存的區域,繼續爭奪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在僅剩多多買菜的市場,平臺要爭取盈利。

從開城熱戰到爭盈利的暗戰,美團與拼多多的社區團購“雙雄格局”業已成型。

與此同時,三年過去,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兩大巨頭,已經初步形成不同的戰略風格和消費者心智。

在策略上,多多買菜強調結果導向。一位多多買菜的采購員工表示,以雞蛋為例,平臺是在滿足基本品質要求的條件下,做到價格最低,品控檢查也主要是過濾掉臟蛋、病蛋等產品。

但在底線之上,上述采購人士也表示,供應商會保證不出現問題蛋,但也沒有高品質的雞蛋,“畢竟價格低,雞蛋主要是用來提高(平臺)交易單量?!?/p>

當然,一旦出現消費者投訴,比如商品變質、損壞或過期,多多買菜就會重罰供應商,這是以消費者反饋的結果來倒逼供應商確保品質基本過關。

不同于多多買菜,美團優選注重流程管理,即對商品運輸、入庫的各個環節做好SOP(標準作業流程),從而形成對供應商、網格倉及內部員工的約束。

甚至于,美團優選在部分地區的要求細化到冰品入庫必須加夠多少塊干冰。

結果導向的多多買菜,打法更迅猛,在商品端主打低價,通過對同一品類多方比價的模式,選出最低價的單品,或倒逼供應商給出最低價。

重視流程管理的美團優選,試圖在商品端打出性價比優勢。一位湖南地區的供應商曾向地歌網表示,給社區團購供貨時,給多多的基本是大日期貨等品質較差的產品,品質中等的商品給美團優選。

但無論商品品質如何,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在供應鏈端的基礎還不夠扎實。

以龐大的市場規模為基礎,社區團購平臺一直在努力變革供應鏈端,包括發力產地直供、強化定制類自有產品、提高商品毛利率。

一件農產品或商品從產地直連消費者餐桌,這一理想模型對消費者最有利,但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存在諸多難題。

要實現大范圍的產地直供,平臺要確保能連接到廣泛的、優質的產地商家,建設相應的產地加工倉和轉運倉等基礎設施,迭代傳統的經銷和分銷體系。

做到以上幾點,平臺也僅僅是為做好產地直供打下基礎;尤其是,傳統經銷體系已經存在多年,平臺變革無法一蹴而就,源頭直供商品比例的擴大化需要漫長的過程,更需要平臺持續深耕。

供應鏈端深耕不徹底,商品無法確保全面的性價比優勢,社區團購平臺還需要補課。

曾幾何時,互聯網平臺往往能在傳統領域以商業模式取勝。不過,社區團購的模式創新,無法真正解決零售供應鏈變革所遇到的難題

針對供應鏈,社區團購雙雄還要繼續“熬戰”,但平臺沒了消費者補貼的刺激,互聯網主旋律仍然還是“降本增效”,外部市場環境對平臺似乎并不有利。

不僅如此,互聯網巨頭正在攻堅社區團購之外的新戰場。

復蘇與未來

2022年,美團、拼多多等互聯網巨頭,都在尋找社區團購之外的新機會。

去年10月,美團優選品牌升級成為“明日達超市”,將進一步改善“最后一公里”消費體驗,同時增加SKU數量,向大型會員制超市看齊。

“明日達超市”的定位背后,美團的戰略重心正在一點點發生變化。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中,美團將業務直接劃分為核心本地商業和新業務兩大板塊,而原先屬于新業務的美團閃購,此次被劃分至核心本地商業板塊。

阿里和拼多多的戰略重心同樣有所轉移。拼多多從去年8月開始,抽調多位多多買菜的一級主管,轉向負責跨境電商項目Temu;當季財報電話會議的核心內容,也是拼多多高管向分析師介紹跨境電商業務。

阿里方面,戴珊主管大淘寶后,力主推動“從交易到消費”的新戰略,提升對淘寶、天貓商家的服務支持,加強手淘內容端的建設、改善消費者體驗的產品細節。

面對外部更加強有力的對手,阿里正在一步步地進行“大象轉身”,而暫時難以自我造血的淘菜菜,還需要在市場中不斷摸索前路。

過去一年,各家巨頭不停進行業務調整和人員變動,社區團購是被裁撤的重點業務,也是被外界所遺忘的重要戰場。

不過,平臺并非要放棄投入百億級的社區團購賽道。

市場規模上,美團優選與多多買菜基本遍及全國各地,均開通近3000座縣市,大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小到福建的一座漁村、新疆大漠周邊的一座小縣城,消費者都能享受到社區團購的服務。

兩巨頭確實布局了足夠多的省份和城市,但從消費的整體面來看,社區團購的消費習慣還不夠深入。

筆者調研過浙江溫州的十余家社區團購自提點,他們的日單量普遍在10余單或者10單以下,多多買菜比美團優選稍多一些。

一家零食店的老板表示,門店入駐了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前者每天有五到六單,后者能達到10單以上,下單購物的基本都是周邊小區的年輕人。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全國各地,而多種原因導致了團點單量偏低:過于密集的自提點對用戶分流、團點附近有菜市場吸引了客流、團長沒有推廣的積極性等等。

最關鍵的,以平臺現有的補貼力度和商品水平,社區團購的消費心智還未完全成型。

據地歌網從可靠信源了解,2021年,美團優選內部的GMV目標原本高達5000億,但由于政策與市場環境的變化,GMV目標最終調低到2000億。

拋開影響因素不談,社區團購如果無法建立深入的消費習慣,無法將GMV目標提升到更高水平,比如逼近傳統電商的萬億GMV,平臺對供應鏈端的改造也缺乏有力抓手。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國內互聯網經濟近三十年的發展長河中,“規模效應”一直是不變的鐵律,平臺通過前期燒錢來“跑馬圈地”、承受虧損,中后期隨著供需兩端同步增長,邊際成本不斷降低,平臺得以實現盈利。

現在,社區團購要證明自己能建立更深厚的消費習慣,放大規模效應。

即使巨頭玩家在2022年都錨定了不同的新業務,但社區團購依然能與核心業務產生協同,或者社區團購本身就是巨頭們極為重要的第二曲線。而社區團購對消費者習慣、對物流業及商品供應鏈的革新,這本身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事。

年關歲末,各類有利互聯網發展的積極信號相繼放出,互聯網的2023年或許會有所復蘇,社區團購行業也會繼續變化,雖然沒有了當年激烈廝殺的熱戰,但各家平臺不會停止對供應鏈的深耕、對需求端的發力,這也是決定誰能成為社區團購超級贏家的關鍵一役。

標簽: 降本增效 市場規模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