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主攻小星星防御!“中國復眼”有多強?

時間:2023-02-18 07:43:40    來源:科普中國網    

2月14日,“中國復眼”二期項目在重慶市云陽縣龍角鎮中洲島開工建設。該項目占地面積300余畝,計劃于2025年建成25部30米孔徑雷達。屆時可實現對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測和成像,為我國近地小行星撞擊防御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2022年12月29日,“中國復眼”完成第一期工程的安裝調試和開機觀測工作,成功拍攝出國內首張地基雷達三維月面圖。

△國內首張月球環形山地基雷達三維圖像


(資料圖片)

“中國復眼”是我國首個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完全建成后,可實現超遠程探測,探測距離可達1.5億公里。“中國復眼”是什么?為啥要建“中國復眼”?

“中國復眼”是什么?

“中國復眼”是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在重慶謀劃建設的深空探測雷達,它可實現上億公里外小行星和類地行星觀察,拓展人類深空觀察的邊界,滿足我國近地小行星撞擊防御、地月態勢感知等科研需求。

為什么叫“中國復眼”?

“中國復眼”是一個形象的叫法。有些昆蟲的眼睛是由很多小眼睛構成的復眼,而“中國復眼”是由多個小天線構成的一個大天線,就像是昆蟲的復眼一樣。

△項目二期“超大分布孔徑雷達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預研項目”模擬動畫截圖

它能看多遠?

“中國復眼”是具備三維成像/形變監測的深空探測雷達。“中國復眼”三期工程計劃探測距離將達到1.5億公里,差不多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具備內太陽系天體高精度主動觀測能力,將高分辨率觀測近地/主帶小行星、月球、金星、火星、木星等。

△項目一期“分布式雷達天體成像測量儀驗證試驗場”模擬動畫截圖。

為啥要建“中國復眼”?

科學研究表明,地球的誕生以及恐龍滅絕等許多地球之謎都與集中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近地小行星息息相關。近些年來,也常有小行星接近地球威脅人類的事件發生,如何防御小行星撞擊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課題。截至目前,科學家們追蹤了2000多顆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

“中國復眼”將為人類規避外太空小行星撞擊風險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它是世界首部具備三維成像和形變監測的深空雷達,具備內太陽系天體高精度主動觀測能力,可完成深空雷達探測與成像的演示驗證,還能看到上千萬公里外僅足球大小的小行星的運行軌跡。

“中國復眼”和“中國天眼”

有什么不同?

■在構型上

“中國天眼”是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一個500米口徑的大“鍋蓋”,而“中國復眼”是分布式雷達,由一個個小“鍋蓋”構成。第一期由4部16米孔徑雷達組成,第二期由25部30米孔徑雷達組成,第三期雷達單元數量將擴展到百部以上。

■在功能上

“中國天眼”是射電天文望遠鏡,主要接收星體發射出來的信號,是靈敏度極高的“遠視眼”,但其本身并不發射電磁波。而小行星本身不發射電磁波,因此“中國天眼”存在一部分局限性。浩瀚深邃的宇宙就像深夜里視線受阻,看不到,但不代表你周圍沒有事物。

“中國復眼”則屬于一種主動型觀測設備,正好可以和被動觀測的“中國天眼”形成互補。其能發射電磁波探測小行星,并能接收自己發射電磁波的回波,從而探測成像,讓我們知道有東西在哪兒,有多大,長什么樣。

△中國天眼

標簽: 近地小行星 內太陽系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