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很早就知道地球深部有熱量產生并可“上溢”到地表,似乎在地下存在一個熱氣騰騰的“灶火”、大大的“鍋爐”。人們對地下深處熱量的產生充滿興趣,一直在探索這種被稱為“天然鍋爐”的能源來自何方。
大地深處的頭號熱源—— 地熱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深藏于地殼內的高溫很早以前就被人類認識了,并將其作為一種極具潛力的能量資源。從舊石器時代起,古人就利用溫泉中的水進行沐浴和治療身體的不適,而自古羅馬時代起就將其用于空間取暖。近年來,人們對用地熱能代替化石燃料的努力使我們對地熱的興趣再度燃起。絕大部分地熱能被直接用于為建筑物供熱和工業加工,即用于房間的供熱和發電。
地熱能是地球內部產生和存儲的熱能。地殼內的地熱能起源于行星的原始結構和物質的放射性衰變,地幔邊界溫度可能達到4000℃以上。地球內部的高溫和高壓會導致一些巖石融化,而固體地幔則具有塑性,因此它比周圍的巖石輕,導致部分地幔向上對流。地殼中的巖石和水被加熱,有時會高達370℃,這些水就是被 “天然鍋爐”加熱的溫泉。
地熱發電與常規蒸汽發電廠使用的技術密切相關,但整個系統的設計完全不同,取決于人們利用的地熱資源的類型。最簡單的地熱發電廠是利用地熱地區自然產生的“干氣”直接驅動蒸汽輪機,進而驅動發電機產生電力,這個過程與使用常規化石燃料的發電機原理完全一樣。在地下,水流經幾千米處灼熱的巖石層時會產生蒸汽。
大地深處的 “新鍋爐”—— 干熱巖
近年來,一個新名詞頻頻見于各媒體——“干熱巖”,它是大地深處“鍋爐”的新成員。
干熱巖,從名字上就很好理解,其實就是又干又熱的巖石,通俗點說,就是地下“發燒”的巖石。從巖石分類來講,包含變質巖、沉積巖和侵入巖在內的巖石都能夠成為干熱巖。而它又干又熱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它們分布在溫度很高的地層深處,或者直接受到巖漿這類物質的影響,加上深埋地下,所以熱量很難釋放,溫度一般都可以在200℃以上。
干熱巖屬于新興地熱能源,干熱巖的形成與地球的結構有關。在地球深處,存在著可達7000℃的熾熱的熔漿,其熱量向上傳導,穿過地幔接近地殼,而地殼中不含水或者流體極少的巖石層就會獲得高溫能量,進而形成了干熱巖。地球內部蘊含著大量的干熱巖,這些都是天然的能源,只要地球不毀滅,這些干熱巖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在我國大西北的青海湖畔,有一個藏族、漢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22個民族聚集的縣城——共和縣,意為“五族共和”,素有“青藏咽喉”之稱,古時因文成公主進藏駐足的日月山、吐谷渾王建都伏俟城而聞名。今以高原明珠青海湖、黃河第一壩龍羊峽而著稱。現在,卻因干熱巖成為“網紅”,走上了世界舞臺。2014年,在青海共和盆地首次鉆探獲得181℃的干熱巖,實現了我國干熱巖勘探零的突破。
青海共和干熱巖形成機理并不復雜:以距今約2億年地下深處形成的巖漿為主要供熱體,以熱傳導方式為主,區域性深大斷裂和密集發育的巖石裂縫散熱為輔,在后期上部蓋層的密閉盆狀環境中,地下多期次巖漿活動形成的花崗巖為儲熱載體而形成。
2017年,我國科學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鉆獲236℃的高溫干熱巖體。這是我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干熱巖資源,該資源屬清潔能源,可用于地熱發電。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東西長210千米,南北寬近90千米,面積約20000平方千米,海拔3000米左右。這次鉆獲的干熱巖資源具有埋藏淺、溫度高、分布范圍廣的特點,填補了我國勘探發現干熱巖資源的空白。該巖體在共和盆地底部廣泛分布,鉆孔控制干熱巖面積達150平方千米以上,干熱巖資源潛力巨大。這得益于青藏高原在隆升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地熱資源,從干熱巖地熱資源區域分布看,青藏高原南部約占我國大陸地區干熱巖總資源量的1/5,資源量巨大。
除了青海共和盆地外,我國已勘探發現的干熱巖資源主要位于松遼盆地、東南沿海、四川康定市等區域。2019年7月,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五蓮縣一帶和威海市文登區發現干熱巖富存區,資源量折合標準煤總計超過187.79億噸。
全球陸區干熱巖資源量相當于4950萬億噸標準煤,是全球所有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藏能量的近30倍。
中國大陸3~10千米深處干熱巖資源量約合856萬億噸標準煤,占世界資源量的1/6左右,有望成為戰略性接替能源。
“新鍋爐”的開發利用有多難
干熱巖的利用,實際上就是利用高熱量的水或蒸汽中的能量。所獲得的200~400℃的蒸汽直接用于發電及綜合利用;150~200℃的蒸汽用于雙循環發電、制冷、工業干燥、工業熱加工等;100~150℃的蒸汽用于雙循環發電、供暖、制冷、工業干燥、脫水加工、回收鹽類、制作罐頭食品等;50~100℃的熱水用于供暖、溫室、家庭用熱水、工業干燥等;20~50℃的熱水用于沐浴、水產養殖、牲畜飼養、土壤加溫、脫水加工等。
那么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夠利用這些干熱巖呢?首要問題是干熱巖的勘探,絕大多數的干熱巖都在地球深處,就目前人類的技術水平,太深的地方我們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找相對比較淺的干熱巖加以利用。通過地質勘探可以找到幾百米深處的煤炭,同樣可以通過地質勘探,找到相對淺層的干熱巖。對于幾萬米深處的干熱巖的利用,無論是勘探手段還是開采技術,都無法做到,一般來說,2000~4000米的干熱巖是可以被勘探的,并且通過地熱鉆井技術加以利用。
人類又該如何獲取干熱巖的熱能呢?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一是從地表向干熱巖中打一口“注入井”;二是封閉井孔,并向里面高壓注入低溫水;三是極高的水壓迫使巖層出現裂縫,逐漸形成一個面狀的熱儲構造;四是從地表向下鉆幾個“生產井”,它們可以將蒸汽和高溫水回收到地面;五是利用這些高溫蒸汽供暖或者發電,剩余的溫水會通過注入井返回到干熱巖中,從而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
干熱巖因其得天獨厚的較高溫度,一旦成功開采,將是冬季供暖的良好熱源。但因其造價較高,對于面積較小的建筑供暖,高昂的成本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
在利用干熱巖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還不是轉化利用的技術環節,而干熱巖所處的位置在數十千米深的地下,靠一般的鉆井設備根本無法鉆達,距離地面最近的也有數千米深,難度非常大。所以從經濟性上來講,埋藏深度越淺的干熱巖,就越有可能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
另外,還有很多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比如干熱巖開發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的環境問題,地球內部本身就是生態脆弱的地帶,別說是在幾千米深處開發地熱了,就是在地面修一條鐵路都要小心翼翼。
干熱巖熱能采集勢必會破壞地下的高溫高壓環境,必然會影響這個地區的地層,如果不小心引發地震或者其他地質破壞,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即便發現了一個“聚寶盆”一樣的干熱巖地熱資源區域,實際開發依然面臨很多困難,如果不仔細考量,強行開發,后續可能引發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問題。
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人類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2022年1月,我國研制的4200米重力熱管采熱試驗裝置試運行成功,首次在國內實現了干熱巖熱能的長距離輸運,也為中國干熱巖的開采利用奠定了技術基礎。
作者:王大銳
上一篇:今日報丨一次數學比賽,誕生了數學上至關重要的概念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藝考多一點文化課要求沒壞處近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考生高考須達一本線”的話題沖上熱搜。雖然該校澄清此說法系誤讀,但透過這則
2023-02-24 10:37
“深觀察”原標題:精品迭出走向海外(引題)網絡電影精耕細作結碩果(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苗春?業內通常這樣定義網絡電影:時長超過60
2023-02-24 10:55
原標題:兩部漫威大片口碑票房遇冷(引題)老套劇情難令觀眾滿意(主題)春節檔過后,幾部國產片的觀眾滿意度創下歷史最高分,全國院線電影總
2023-02-24 09:47
原標題:助力電影制作,拓展想象空間——(引題)科幻電影背后的“中國制造”(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趙昊?春節期間,電影《流浪地球2》帶
2023-02-24 09:46
原標題:體育電影依舊非燃不可?如果說近期上映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屬于血脈正統的體育電影,那么一舉囊括日本電影旬報獎最佳影片、最佳
2023-02-24 09:48
原標題:《前任4:英年早婚》殺青?韓庚鄭愷于文文回歸羊城晚報記者李麗2月22日,愛情喜劇電影《前任4:英年早婚》正式殺青。影片由“前任”系
2023-02-24 08:53
原標題:《狂飆》被認為是2023年開年“爆款劇”(引題)劇集已收官熱度仍“狂飆”(主題)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斯其格京海的天,很藍。熱度
2023-02-24 08:56
全球連線原標題:河北四臺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2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承辦的“中國社
2023-02-24 08:47
原標題:戰國對頭雙鳥首青銅劍吉林首展罕見融合中原特點中新網吉林2月23日電(記者石洪宇)吉林市博物館23日對外展出32件館藏文物。其中,在當
2023-02-24 08:56
原標題:年輕觀眾在“年代感”里體味“新鮮感”“引題”現實題材劇吹起“懷舊風”(主題)百年老廠紅磚瓦房,老式彩電木質衣柜,富有年代感的
2023-02-24 08:36
原標題:《深海》入圍柏林電影節(引題)外媒贊“超乎想象”(主題)羊城晚報記者李麗第73屆柏林電影節近日開幕,動畫電影《深海》入圍新生代
2023-02-23 22:48
原標題:《聽說你喜歡我》為何能“黑馬突圍”?不只是因為“太甜了”!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由耀客文化、火花傳媒出品,楊陽執導,張萌、李黎明
2023-02-23 15:34
原標題:億年前的一塊泥燒出千年民窯“黑珍珠”陜西日報記者李靜茹文 圖近年來,澄城縣致力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堯頭窯文化旅游生態園區
2023-02-23 15:57
原標題:首輪播出已結束,話題繼續“飆”(引題)《狂飆》片頭侵權了嗎?(主題)羊城晚報記者龔衛鋒經歷了首輪熱播狂潮后,電視劇《狂飆》正
2023-02-23 15:43
原標題:圖片新聞近日,朝陽區首個由政府提供場地支持,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運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北京市朝陽香文化傳習
2023-02-23 14:56
原標題:梁啟超數字圖書館上午開通(主題)普及版主要面向青少年(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牛偉坤)今天是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紀念日。上午,“前
2023-02-23 14:34
原標題:90后創新傳承景泰藍北京晚報記者張驁文武亦彬攝出了磁器口地鐵站,不到200米就是曹雪芹故居紀念館。90后北京大妞趙萌每天早上不到九點
2023-02-23 14:49
原標題:香港影史首部票房破億港產片來了(主題)《毒舌律師》在法庭辯論中掀起全場最高潮(副題)北京晚報記者袁云兒一宗國際名模涉嫌虐待女
2023-02-23 14:52
原標題:侯鑫個展在京展出北京晚報訊(記者王廣燕)侯鑫個人作品展“共生——視覺轉譯與內心獨語”近日在位于朝陽門的四合院藝術空間槐軒開展
2023-02-23 14:38
原標題:話劇《俗世奇人》迎來德云社青年演員(引題)相聲元素融入津味兒話劇(主題)天津日報記者劉莉莉日前,話劇《俗世奇人》劇組迎來兩名
2023-02-23 13:45
原標題:名票相聚《早安京劇》“二月二”龍抬頭暨《早安京劇》創辦六周年樂進京劇研習社嘉年華京劇晚會,日前在中華曲苑舉行。本市京劇名票先
2023-02-23 13:39
原標題:山西金代墓地首次發現極短墓道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考古成果,2022年3月,忻州原平市南頭村村民在耕地時偶然發現古代壁畫墓
2023-02-23 13:53
原標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引題)中華文明起源發展有了新視角新資料(主題)中國文化報記者李佳霖2月22日,中國社會
2023-02-23 10:41
原標題:山西太原:(引題)激活民間收藏力量共建“博物館之城”(主題)朱萌?中國文化報駐山西記者郭志清午后的晉商博物院,靜謐、古老,是
2023-02-23 10:45
原標題:“非遺小傳人”助力文化傳承(圖)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王倩)近日,市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成立“非遺小傳人學院”。據悉,“非遺
2023-02-23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