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智惠農民】野生鯉魚也瀕危!水生物種的野生型正受威脅|今日熱訊

時間:2023-02-27 14:53:44    來源:科普中國網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農業強國與農業生物多樣性有怎樣的內在聯系?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如何平衡?我國農業生物多樣性現狀如何?如何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五谷六畜”、“一飯一蔬”都是我們關心的話題,科普中國智惠農民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歡迎關注。


【資料圖】

生物多樣性是描述自然界多樣化程度內容的廣泛概念,它包括地球上所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和他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所形成的生態過程和所有的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今天話題的主人翁是魚類,這里所說的魚類是泛指包括魚、蝦、蟹、貝的水生生物。全世界魚類目前已有記錄的物種數目多達22396種和亞種,分屬4綱57目479科3848屬,經人類研究和加以利用的,也就是說人類捕撈,或馴化養殖作為食用,或者其他用途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多物種科學家們還沒來得及發現和定名就已滅絕了。

在我們吃的魚里,有多少種魚是野生的?有多少種魚是養殖的?這個問題常常無法回答,原因是:一、科技在進步,有一些魚原來不能人工養殖,現在已經可以了,特別是一些海水魚。二、各個地方的品種和資源狀況不一樣,有些魚在我們這里資源已經衰退了,需要用人工養殖來提供市場需求,可能這種魚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資源很好,所以他們市場上的魚是野生捕撈的。

但是,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資料顯示,2016年所報告的養殖物種,共計554種。這里也有一些數據上的小小不同,說是自1950年糧農組織開始記錄以來到2016年,共有598種物種被養殖。那么,有44種是不再需要靠人工養殖,還是物種消失了,還是有待于科學家們進一步去研究。在2016年報告的養殖物種總數中,包括369種鰭魚(其中有5種雜交種)、109種軟體動物、64種甲殼動物、7種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不包括短吻鱷、凱門鱷或鱷魚)、9種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和40種水生藻類。

這里要注意的是這些數字不包括糧農組織已知或未知的、通過研究生產的、在水產養殖孵化場作為活飼料養殖的物種,或圈養生產的觀賞物種。

從2006年至2016年,糧農組織歷史記錄的商業養殖物種或物種項目總數增加了26.7%,從2006年的472個增加到2016年的598個。而且,各國向糧農組織報告的數據與水產養殖物種多樣化的實際速度是不同步的。許多國家的官方統計數據中記錄的許多單一物種項目實際上由多個物種組成,有時還是雜交種。

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養殖物種的多樣性,也因此,我們能吃到各種各樣、味道鮮美的水產品。對于水產養殖的重要性,不是業內的人可能不一定會了解。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關心最多的是有沒有魚吃?有什么魚吃?好不好吃?至于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對保障糧食安全、對保證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對提供就業和鄉村振興有什么重要性,也許大家知之甚少。

按照糧農組織的統計,2020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創歷史新高,達1.226億噸,總價值2815億美元。水生動物占8750萬噸,在為世界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食物和營養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據糧農組織的2030年漁業和水產養殖展望預計,未來生產、消費和貿易仍將增長。預計2030年水生動物總產量將達到2.02億噸,主要得益于水產養殖的持續增長。

2020年,水產養殖對全球水生動物產量的貢獻率達49.2%,創歷史新高。水產養殖擁有巨大潛力,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但增長必須是可持續,也是各國漁業界的共識。專家們認為物種數量的增加可能是水產養殖產量快速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可是,據統計,養殖的水生動物種類非常多樣,但作為食用魚的水產養殖產量由少數幾個“主要”品種主導,特別是內陸養殖的草魚以及海洋養殖的大西洋鮭魚。

我們都知道,任何家畜和家禽都是野生馴化而來的,水產養殖品種也不例外。一份國際研究報告稱,與陸地農業產業不同的是,盡管一些水生物種的野生型正受到威脅,特別是由于養殖型和非本地基因型的入侵造成的威脅,但所有養殖水生物種的野生近緣種仍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這種遺傳多樣性的自然保護區不僅支持捕撈漁業,幫助物種適應人為和自然影響,而且還提供了用于水產養殖的個體和基因來源,不至于全軍覆沒,還有點竊竊自喜。

然而,去年的一則消息,主題是鯉魚的瀕危等級和大熊貓一樣了,這讓人們大吃一驚!

鯉魚 圖片來自網絡

鯉魚是我國歷史上最早養殖的品種,它所在的家族十分龐大,最上層分類叫鯉形目,其組成約有280屬、2700余種,是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一類淡水魚類,地球上幾乎到處都有它的蹤跡。還不包括一些不斷被發現的新品種和被改良的新品種。鯉魚的瀕危等級怎么會和大熊貓一樣呢?

認真一查,果然如此!因為鯉魚野外種群的基因近年來不斷受到污染,一是大量人工選育養殖的家鯉逃逸到野外水域,二是鯉魚作為放生的主要品種,有些人不懂科學放生,把它們放生到野外水域,并和野生鯉魚進行交配,導致野生鯉魚種群的基因不純,危害到野生鯉魚的種群基因多樣性。

早在2007年12月12日,我國已把野生鯉魚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ver3.1),鯉魚也成為了易危(VU)物種。

我國在鯉科魚類的養殖技術和產量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工雜交育種培育出來的豐鯉、荷元鯉、芙蓉鯉、建鯉、松浦鏡鯉、湘云鯉、豫選黃河鯉魚、烏克蘭鱗鯉、松荷鯉等多個生長快速、品質良好的鯉魚新品種,已成為廣受歡迎的美味佳肴。但是鯉魚的野生種群卻處于瀕危。不僅鯉魚,同樣處境的還有作為四大家魚之一的白鰱,也是近危(NT)了。

可持續的水產養殖發展需要生物多樣性的支撐,在發展水產養殖的同時,關注和保護野生近緣種的健康,是抗拒風險的根本保證。因此,我們要保護生態系統、減少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進而保障社會公平。

出品:科普中國智惠農民

作者:劉雅丹研究員 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水產學會原秘書長助理、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秘書長助理

審核專家:潘曉賦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正高級工程師

策劃:武玥彤 姜楠

標簽: 水產養殖 生物多樣性 水生動物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