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啥?廁所竟然還能挖出這么多好東西?怪不得考古學家這么認真! 世界聚看點

時間:2023-03-09 14:42:53    來源:科普中國網    

近日,陜西秦漢櫟陽城遺址發現了一處距今約2400年的廁類遺存。據考古工作者說,**它不僅是我國考古發現的第一個“沖水式”廁所,也是中國歷代宮城考古中發現的唯一一例廁類遺存,**甚至有可能被秦獻公、漢高祖劉邦等名人使用過。這條帶有味道的新聞報道很快引起了社會大眾的興趣,也讓不明真相的群眾不禁疑惑“考古不挖寶藏,咋還關注起臭烘烘的廁所了呢?”

陜西秦漢櫟陽城遺址出土廁所遺存 圖源:作者其實呀,考古不是挖寶,**它的主要目標就在于通過留存下來的遺跡、遺物,獲取古人相關信息,了解古代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是滿堂金玉,還是廁所、垃圾堆,只要保存有與古人相關的珍貴信息,都是考古研究的內容,都是考古的珍寶。那么,廁所究竟能研究出什么名堂呢?幾個例子,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廁所的別樣味道!01

廁所——肥水不流外豬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漢書中記載“廁中豕群出,壞大官灶”,顏師古注解“廁,養豕溷也”。考古出土文物印證了文獻所說的廁所養豬的說法。從出土明器可以清晰看到,漢代的廁所和豬圈合二為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供人類排泄,下層則圈養肥豬。也就是說人類的排泄物可以通過糞坑直達豬圈內,供家養的肥豬食用或積肥。

漢代陶制廁所 圖源:作者豬食用人糞這個事兒,大家可以自行想象,在這里就不做過多說明了。積肥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據西漢農學著作《汜勝之書》的描述,當時的人們有在溷廁中漚肥的做法。他們會在豬圈中墊土,使其與殘留的雜草、麥秸和人豬糞便混合。**這些混合物經過豬的反復踩踏,會發酵形成肥料。**這種漚肥的方法是非常減少成本、節約資源的,也是我國古代注重耕作技術的精進、重視農業發展的真實反映。有意思的是,**在我國現代化農業生產中仍有將將豬圈、廁所、沼氣池合而為一的做法,**可能就是古代溷廁的發揚光大吧!02

廁籌——既擦屁股又記事兒

在過去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祖先上廁所擦穢用的不是紙,而是竹木條。在香港電視劇《尋秦記》里,現代人項少龍在古代著急要借衛生紙上廁所。身旁的古人拿起一塊竹片說“這就是啊!請隨便用。”其實,這一情節是有一定事實根據的。甘肅馬圈灣遺址曾發現有1221枚記錄有文字信息的木質簡牘,其中部分簡牘混有人糞。考古學家認為這是簡牘在被使用、廢棄后,又被二次利用成為了大便拭穢的廁籌。這些有記錄有文字的攪屎片兒在二次完成歷史使命后被順手丟棄于廁所之中。**而它們重見天日時,不僅成為我們了解當時人如廁習慣的實物證據,其上文字更生動記錄著西漢時期烽燧管理中的諸多信息。**正如上文所說,考古主要是為了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字的發現相當于古人直接與我們交流、對話。所以古人既記事兒又能擦屁股的廁籌,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廁籌和衛生紙 圖源:作者03

便便——一不小心透露主人身份信息

在日本東北部的秋田城曾發現有一處奈良時代(公元710年至784年)的建筑中,發現有高等級廁所和化糞池的相關遺跡。考古工作者在對遺址的糞便多次提取分析后,發現了水稻、紫蘇、茄子、香瓜、樹莓、八月瓜、野生獼胡桃等多種珍稀植物種子,還發現有鯉魚、鯽魚體內的肝吸蟲以及生吃蔬菜的蛔蟲。但唯獨沒有發現與當地盛產的鱒魚和鮭魚相關的蟲卵。他們據此推斷,這個廁所的使用者飲食非常挑剔。他不僅吃珍稀的水果,還會食用從其他地區運來的肉食。往大了說,**這些糞便展示出了古代飲食生活的實際狀況,更揭示出了上流貴族社會奢侈的生活。**此外,考古工作者在糞便中還檢測出了牛肉絳蟲和豬肉絳蟲。但是當時受佛教思想的影響,當地律令規定不允許食用牛肉、豬肉,在同時期的廁所遺跡里也從未發現過牛肉絳蟲和豬肉絳蟲。難道這還是一坨進口的大便?這一觀點很有可能。通過查閱文獻,研究人員發現渤海國曾有使臣在當時來到過秋田城,并下榻于九州太宰府接待外國使臣的鴻臚館;還受到了日本官員的熱情款待,甚至當時也發生過使臣因豬肉絳蟲生病的事情。由此推斷,這坨糞便的主人可能就是渤海國使臣,這個建筑就是九州太宰府的鴻臚館了。

陜西省乾縣乾陵章懷太子墓中戴紅冠者就被認為可能是渤海國使臣 圖源:作者04

廁所革命——見證人類文明發展

美國教育學博士朱莉·霍蘭在《廁神:廁所的文明史》一書中提到,文明并非源于文字的發明。**第一個糞坑的出現,才使得人們不再到處游走躲避糞便,從而定居下來形成古代文明。**深以為然。考古中發現過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樣,甚至與現代廁所相差無幾的各種廁所。比如西安半坡遺址發現有距今約 5000 年之久的廁所。它更像一個簡單的土坑,坑滿則廢棄再另挖新坑。再如春秋戰國時增加了排糞池設計的廁所,這一設計提高了廁所的使用年限,也造成了諸如晉景公在廁所解決三急卻不慎掉入糞坑溺亡的安全事故。而秦漢時期較為齊備的廁所不僅有排污、通風、腳踏等多重考慮,甚至在徐州一座墓葬中還出現了男女區分的雙廁設計。這些廁所,和其中的廁籌、糞便、明器等等遺物、遺跡一起,向我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講述著“保家衛國的軍事史”、“嚴陣以待的外交史”、“循環利用的致富經”等等接地氣的過往,也見證著人類一步步走向文明、走向進步。透物見史,如是而已。參考文獻:

[1]陳默,《我國古代的如廁文化》,《百科知識》,2018,8。[2]趙璐,《“如廁潛遁”與漢代溷廁》,《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8,5。[3]張童謠,《中國古代如廁文化中的造物觀念研究》,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9。[4]彭衛,《秦漢時期廁所及相關的衛生設施》,《尋根》。[5]朱晨露,《秦漢廁所小議》,《秦漢研究》,第11輯。[6]謝姍姍,《漢代溷廁的考古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20。[7][美]朱莉·霍蘭,《廁神:廁所的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8]王志軒 ,《廁籌雜考》,《華夏考古》,2010第一期出品|科普中國作者|申珅 馬一鳴 趙倩茹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