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知“帕”不懼怕-全球快看

時間:2023-06-12 14:56:30    來源:科普中國網    

作者:黃益玲 王艷華 魯華 三峽大學基礎醫學院

繪圖:王慧萍 三峽大學基礎醫學院


【資料圖】

審核:胡火軍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主任醫師

七十歲的張奶奶患帕金森病6年了,但她一直在堅持吃藥,療效不錯,身體也還硬朗。前幾天張奶奶在小區散步的時候,突然手舞足蹈,在大庭廣眾之下“跳起了舞”,動作夸張,舉止滑稽,引來不少人圍觀。張奶奶感到十分尷尬,想馬上停下來,但身體卻不聽使喚,根本就停不下來。有人說她中邪了。面對大家的嘲笑,張奶奶感到萬分委屈,但又有誰能理解她的苦衷呢?

一向矜持內向的張奶奶為什么會突然手舞足蹈呢?難道她真的中邪了嗎?答案當然不是。張奶奶這種怪異的舉止在醫學上稱之為“異動癥”,表現為全身不自主地扭動,而且無法控制。那么帕金森病究竟是一種什么疾???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奇怪的手舞足蹈的“異動癥”呢?

一、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 多見于中老年人,是由于腦內黑質的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脫失及殘存神經元合成多巴胺能力下降引起的。1817年英國醫生詹姆士?帕金森第一次描述了這種疾病,這種病也因此被命名為“帕金森病”。帕金森醫生的生日是4月11日,為了紀念他,每年的4月11日被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目前,帕金森病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之后嚴重威脅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第三大殺手。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約為1.7%。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1.9億,隨著老齡人口不斷增加,帕金森病的患病人數也在持續增多。

二、帕金森病有哪些典型表現?

帕金森病可以用4個字來總結,即抖、慢、僵、倒,具體表現為肢體靜止性震顫、行動遲緩、肌肉僵直、容易摔倒。以前做事情很麻利的人,患病后做一些很簡單的動作(如夾菜、喝水、刷牙、系紐扣或系鞋帶等)都變得緩慢吃力,起身、轉身等動作也都變得異常困難,走路時呈慌張步態,面部表情減少,稱之為“面具臉”,嗅覺也會減退,出現焦慮、失眠、便秘等癥狀,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得了帕金森病該如何治療?

帕金森病一旦確診,首選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對藥物比較敏感,吃藥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隨著病情進展,藥物療效逐漸減退,相反,還會出現很多嚴重并發癥。比如這位張奶奶,一直長期吃一種名為“左旋多巴”的藥物,治療效果非常好,但用藥時間長了以后,逐漸出現一種并發癥,就是前面提到的“異動癥”,所以她才會手舞足蹈。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即使調整藥物也很難獲得理想的改善效果。那么問題來了,患者吃藥時間長了會出現并發癥,不吃藥又會出現行動困難等癥狀,解決這一兩難困境的最佳選擇便是腦起搏器手術。

四、治療帕金森病的黑科技——腦起搏器手術

腦起搏器手術是目前治療帕金森病最先進的技術,這一治療方法的出現給那些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帶來了福音。腦起搏器手術又稱腦深部電刺激術,通過在大腦植入電極,發放高頻電刺激至控制運動的相關神經核團,從而達到減輕運動障礙的目的,這有點類似于“腦機接口”,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電子藥物”。腦起搏器治療系統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刺激電極、延伸導線和神經刺激器。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腦起搏器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腦損傷小,療效好,安全性高,是目前治療帕金森病首選的外科手術方法。開啟腦起搏器后,患者將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行動自如,動作敏捷,重新滿血復活,可以跑步、游泳、登山、跳廣場舞,盡情享受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Zhang Z X, Roman G C, Hong Z, et al.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a:prevalence in Beijing,Xian and Shanghai[J].Lancet, 2005, 365(9459):595-597.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專業.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16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6,49(4):268-271.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