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
【資料圖】
這是什么字嗎?
(結尾會揭曉答案)
▼
這種難以辨識的文字
就是甲骨文
目前已發現大約4500個單字
仍有近2/3無法釋讀
因此
中國文字博物館
以最高10萬元/字
重金懸賞破譯人員
可謂一字千金
(獎項自2016年公布以來,僅1位獲得最高10萬元獎金,下圖為獎金獲得者復旦大學蔣玉斌的研究成果,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或許你也可以嘗試
破解以下尚未被識別的字
只要足夠“幸運”
你也能斬獲大獎
(未被破譯的甲骨文列舉,破譯甲骨文需要刻苦努力研究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已進行兩批甲骨文釋讀征集評選活動,具體情況可關注中國文字博物館官網,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在這重獎的背后
你可曾想過
甲骨文為何如此重要?
或許那段歷史太過久遠
或許我們對當下的漢字習以為常
很難會想到
如果沒有文字
我們的歷史會是怎樣?
(卜骨刻辭,攝影師@柳葉氘,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當我們好好審視一番
便會發現
甲骨文的出現
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新世界”
一個可以讓古今對話、詩篇縱橫的新世界
01
無字時代
在文字誕生以前
經驗通過語言溝通
歷史通過口耳記錄
大腦是唯一的記錄“機器”
但這臺機器因人而異、有好有壞
經常遺漏或出現偏差
(紅陶人頭壺,圖片僅為示意,圖片來源@西安半坡博物館,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怎樣才能有一種
消除遺忘與偏差
準確記錄和傳達信息的“機器”呢?
古人開始了嘗試
距今8000多年前
在今河南舞陽賈湖村
不知是哪位古人
在某場宗教活動之后
費勁心力地在堅硬的龜甲上
刻下一個眼睛形的圖案
以此來傳遞或記錄某種信息
(賈湖遺址刻符龜甲,為龜腹甲,其上的符號像一只眼睛,具體含義已不可知,攝影師@包浩霖,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直到又過了5000年
一個形狀極為形似的文字
出現在龜甲上
它被專家識出
即如今的“目”字
(甲骨文“目”字,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但賈湖村先民的寥寥數筆
會是最早的文字嗎?
我們并不敢肯定
只能謹慎地把它當作符號
而非文字
(賈湖刻畫符號列舉,因沒有規律,尚無法識別,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距今6000多年前
浙江余姚河姆渡
一群崇拜太陽的先民們
認為太陽是由鳥兒托運才能升起降落
于是
他們設計了一幅鳥和日為主題的圖案
并將其刻在珍貴的象牙制品上
(“雙鳥朝陽”牙雕,反映了古人對太陽和鳥關系的認識,圖片來源@浙江省博物館,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這其中另外一位先民
則在崇拜太陽之外
也想展現一下離自己更近的事物
或許在捕獲到一頭野豬后
不滿足于口頭上的喜悅和炫耀
想要更長久地宣揚自己的“戰績”
于是在陶器上“畫”出了這只豬的形象
(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攝影師@柳葉氘,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這些出現在器物上的圖案
超越語言、跨越時空
留存至今
讓6000多年后的我們
得以窺見古人的世界
(河姆渡文化魚藻紋陶盤,圖案可能為鳥和藻類植物,圖片來源@浙江省博物館,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圖像不僅能美化裝飾
還能記錄和傳遞信息
一時間
中華大地刮起了一場圖案風潮
天南海北的人們
都在陶器上作畫
(魚紋彩陶盆,攝影師@包浩霖,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鳥、魚、蟾蜍、蜥蜴、花朵等動植物
三角形、菱形、弧形等幾何圖形
傳遞著他們的審美、信仰、情感
甚至是故事
(部分彩陶紋飾列舉,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其中
河南汝州閻村人
在陶缸上畫下
鳥、魚、鉞三種元素
很可能表達了一場以鳥為族徽的部族
征服以魚為族徽的部族的故事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攝影師@柳葉氘,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甘青的馬家窯人
在陶盆上畫下某場重大活動時
眾人手舞足蹈、載歌載舞的場景
(舞蹈紋彩陶盆,攝影師@龍世杰,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但或許“寫實”的繪畫風格
費時費力
人們遂對其簡化、再簡化
甚至抽象到難以辨識的程度
(鳥紋演變示意,從寫實到抽象的發展,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擺脫事物具體形象
凝煉為“簡筆畫”的形式
開始大量出現
(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安徽蚌埠雙墩遺址等都在陶器上發現有較多刻畫符號,這些“簡筆畫”基本都是孤立地存在,缺乏語境,造成我們對其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只能保守地稱其為刻畫符號,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到距今5000年左右
已步入文明階段的良渚先民
或許為了更有效的傳遞信息
將多個刻畫符號組成了“句子”
(刻符陶罐,有學者認為其上的刻符是文字,解讀為某人在某地捕獲老虎,攝影師@明天會更好,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距今4100年前
山東鄒平丁公村的先民們
也開始了這種“造句游戲“
(丁公刻畫符號,有學者認為是古彝族文字,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但隨著社會更加復雜
這些記錄和表達方式
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接下來
在圖像和符號的基礎上
一場文字風暴即將開啟
一場改變歷史、影響深遠的造字運動
悄然而至
02
造字風暴
至少在3300年前
古人已經開始海量生產文字
(朱書扁壺,距今4000年左右的山西陶寺遺址發現毛筆書寫的兩個字,釋讀目前仍有爭議,有“文堯”、“易文”、“文邑”等不同觀點,并認為其與甲骨文為一個體系,表明文字的誕生很早就開始了,攝影師@王寧,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其中有一種文字類型
它們仿佛自己會說話
無論古今、無論老幼
一看便懂
鹿字
就寫成鹿的樣子
(甲骨文“鹿”字,圖片僅為示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鳥字
就寫成鳥的樣子
(甲骨文“鳥”字,圖片僅為示意,攝影師@關翔宇,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這種“畫成其物”的造字方法
謂之象形
象形可以讓古人所看到的一切
都成為造字的素材來源
世間的萬物都卷入了這場造字風暴
山川河流
日月星辰
(甲骨文“月”字,圖片僅為示意,攝影師@山風,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草木生靈
(甲骨文“禾”字,圖片僅為示意,圖片來源@圖蟲創意,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生活器具等
都被形象地“臨摹”出來
(甲骨文“鼎”字,圖片僅為示意,攝影師@楊敏芝,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然而僅通過象形造字
遠遠不夠人們使用
比如較為抽象的概念
家
該如何表示呢?
于是
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礎上
把不同的文字進行組合
創造了更多的字
在古人眼中
家是居住的地方
所以要有
房
(房屋形狀僅為示意,圖片來源@匯圖網,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房子附近還飼養著
當時人們最重要的財富之一
豬
(甲骨文“豕”字,圖片來源@圖蟲創意,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有房有豬
一個幸福的、安全的、讓先民們無比向往的家
就誕生了
普通、真實而又溫情
(甲骨文“家”字,該字亦有其他解釋,圖片僅為示意,圖片來源@匯圖網&圖蟲創意,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這種極富表現力
又蘊含深意的造字方法
是為會意
它讓古人得以創造
更多充滿智慧的文字
比如
男子娶親成家
家中有女為安
**(甲骨文“安”字,女子在家中為安,**另有女子在野外危險,在家為安的解釋,圖片來源@匯圖網,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房屋被燒為災
**(甲骨文“災”字,另有其他解釋,圖片來源@匯圖網,**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除此之外
古人在造字時
還會采用添加標注的形式
來表達其含義
比如
創造具有方位概念的字時
先有一長橫
上面加一短橫
為上
(甲骨文“上”字,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下面加一短橫
為下
這種造字方法是為指事
(甲骨文“下”字,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象形、會意、指事這些造字方法
讓古人創造了大量的字
一個側身站立的人形
為**“**人”****字
(甲骨文“人”字,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在人的不同部位以圓弧標注
分別為
臀
(甲骨文“臀”字,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為尾
**(甲骨文“尾”字,**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為身
**(甲骨文“身”**字,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身子里懷有孩子
為孕
(甲骨文“孕”字,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女子生產之狀
為毓(yù)
(甲骨文“毓”字,生育之意,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嬰兒出生后
抱著像在哺乳
為乳
**(甲骨文“乳”字,**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而人似在小便
為尿
******(甲骨文“尿”字,******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似在大便
為屎
********(甲骨文“屎”字,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但既便如此豐富
也仍未能滿足人們的使用
于是古人奇思妙想
把兩個既有文字
一個充當形旁、一個充當聲旁
從而組成一款新字
有形有聲
謂之形聲
比如
在創造與女性有關的抽象文字時
以**“女”**為形旁指示性別
以**“未”**為聲旁指示讀音
組成了有女子輩分含義的
妹
(甲骨文“妹”字,漢字的讀音會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但大多數形聲字在此過程中其讀音仍與其聲旁的讀音保持高度的同步,為便于大家理解,圖中的讀音選取現代漢語普****通話,****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然而字的數量不能無限增加
數量太多
勢必會增加人們學習掌握文字的難度
但社會又在不斷發展、新事物不斷出現
怎么辦?
答案便是
一字兩用,甚至一字多用
鼎
本指飲食器具鼎
因多用于祭祀
在一定語境中
被借用為具有占卜含義的字**“貞”**
(甲骨文“鼎”字的兩種含義,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月
本指月亮
不僅被引申為月份的月
又被借用為具有傍晚含義的夕
(甲骨文“月”字的兩種含義,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這樣海量的造字和別出心裁的用字
基本滿足了古人記錄和表達的需求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
這些“新鮮出爐”的文字
主要“寫”在龜甲和獸骨上
故被稱為“甲骨文”
(獸骨包括牛骨、虎骨、鹿骨等,攝影師@宋鵬,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此外
文字剛剛誕生不久
其“書寫”尚未定型
結構、文字方向還很靈活
正寫反寫均可
(甲骨文正反書寫示意,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也正因此
商代第一鼎
根據銘文命名究竟是
“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
至今紛爭不斷
(后母戊鼎及其文字,下圖圖名采用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命名,攝影師@柳葉氘,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總之
一個個文字誕生了
而它們對我們的影響
才剛剛開始
03
字里乾坤
在商代
文字是高新產品
只被王室貴族掌握和使用
當商王捕獲一頭兇猛的老虎時
會取出虎的骨頭
刻上文字,以此銘記
某日
商王顯然對自己的狩獵成果十分滿意
不惜花費重金
用珍貴寶石鑲嵌文字
以記錄“戰績”
彰顯實力
(虎骨刻辭,圖片來源@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貴族臣子也會依靠文字
名留青史
他們偏愛在青銅器上
鑄上家族“logo”
表明所有權
(在商代,族氏會有特定的族氏族徽,但又與文字有所區別,圖像性更強;殷墟目前出土銅器上的族氏名達100種,下圖為商代部分族徽列舉,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或記載自己的高光時刻
告慰祖先
某年九月
官員戍****嗣子
被商王賞賜二十朋貝(錢財)
這對他來說可謂光宗耀祖
于是
戍嗣子用這些賞賜
做了一件銅鼎
并在其上“書寫”文字將這一殊榮告訴父親
(戍嗣子鼎及其銘文,圖片采自秦文生等主編.中原文物大典·文物典·青銅卷,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而文字除了承載
王室貴族的可歌可泣之事
還承擔了一項
事關天機的活動
占卜
3000多年前的商人
相信天地間的諸多神靈
操控著人間的一切
同時認為人的未來
可以通過神靈預知
因此
人們頻繁地向神靈祈求保佑
(尋求神靈保佑的卜辭,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武丁
是商代的第二十二位王
他在位期間
中華大地上方國林立
數量多達上百個
而商是最有勢力的存在
因此商人有時自稱
大邑商、天邑商
(甲骨文“大邑商”,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即便是強大的商
也避免不了其他國家的侵擾
一天
敵國巴方襲擊商的邊境
武丁得知后
立即向神靈求助
他任命巫師爭用龜與神靈溝通
(據學者統計,武丁時期商王所得貢龜達12334只,除用龜與神靈溝通外還有牛肩胛骨等,下圖為“作冊般”青銅黿,攝影師@包浩霖,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首先取其龜甲
經過分割、打磨修整等工序
獲得相對平整光滑的腹甲和背甲
而后通過鉆和鑿
制出相應的凹槽
便于之后形成兆紋
(龜甲整治示意,鉆便于顯示橫向的兆紋,鑿便于形成縱向的兆紋,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準備工作完成后
卜師一面念念有詞
向神求問
“派婦好攻打巴方,會受到保佑嗎?”
一面拿著點燃的硬木炭棒
在凹槽處灼炙
直至龜甲發出“噗”的一聲
出現裂紋
即卜兆
而甲骨文卜字亦由此而來
(龜甲占卜示意,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這種紋路
是神的回答
世間能讀懂這種語言的
只有包括王在內的少數人
(目前兆紋的秘密仍未被破解,何種代表兇兆,何種代表吉兆,下圖為甲骨上的兆紋,攝影師@包浩霖,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占卜結束后
人們會向神靈祭祀
祭祀中會使用牛、羊、豬等動物
有時還會殘忍的使用活人祭祀
有文字記載
某次用人祭祀的數量或高達千人
(據統計,從盤庚遷殷到帝辛亡國,統治者用人牲達13052人,下圖為用千人祭祀的卜骨拓片,制圖@龍雁翎/星球研究所)
▼
最終為了記錄下這次占卜的內容
以供日后核驗
相關人員在龜甲上用文字
“寫”下了占卜的時間、巫師、事件等信息
留作檔案
(龜甲刻字示意,制圖@龍雁翎/星球研究所)
▼
我們已經無法得知
被商王派出征戰的婦好
是否受到神靈的保佑
取得戰爭的勝利
但文字記載
婦好曾多次帶兵征伐
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領
(銅鉞,攝影師@柳葉氘,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而讓我們驚訝的是
婦好的身份不只是位將軍
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王后)
她是如此獨特的人物
以至于她頻繁地出現在文字里
當時醫療水平有限
婦好懷孕后
商王十分關切
同樣通過占卜的方式
向神靈祈求庇佑
言辭中反復地詢問
婦好生育能否順利
(婦好生育卜辭,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縱使有商王的關心
婦好在生育中
仍然沒有得到神靈的保佑
剛出生的女嬰不幸夭折
這令武丁和婦好悲痛不已
(婦好生育卜辭,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除此之外
商王幾乎事事占卜
向神靈求助
包括
天氣
(天氣卜辭,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農業
(農業卜辭,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狩獵
(狩獵卜辭,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疾病
等等
(疾病卜辭,制圖@龍雁翎&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就這樣
商人留下近15萬片甲骨
留下無數“天人溝通”的文字
這些文字
跨越時空
成為商人無聲的“留聲機”
向我們展示著3000多年前他們的世界
如果沒有甲骨文
我們不可能
對那個時代
有如此充滿畫面感的了解
如果沒有甲骨文
我們甚至不能確定
商代究竟是傳說還是事實
(近代以來,曾經很長時間,夏商都被認為是傳說而非史實,直到甲骨文的發現實證了商王朝的存在,而如今尚未發現夏朝的文字,因此夏是否存在仍有爭論)
如果沒有甲骨文
我們的唐詩宋詞、文章史籍
不知道會否如此繁榮
04
尾聲
世間本沒有文字
古人經過漫長的摸索
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甲骨文
開啟了一個文字的世界
后經
3000多年的時光
甲骨文不斷發展演變
發展為如今洋洋灑灑的數萬漢字
(“中”字演變示意,制圖@劉志鵬&袁佳欣/星球研究所)
▼
甲骨文
作為中華文字的第一縷曙光
見證了古人的造字智慧
記錄了商人的社會百態
而后
猶如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在這個世界里
中華文明的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匯集成二十四史
述說著華夏兒女的生生不息
記錄著這顆藍色星球的大千世界
(甲骨文,攝影師@袁歡歡)
▼
在這個世界里
圣賢的肉體死去
思想永存
他們得以跨越時空
與我們對話
當你因挫折想要放棄時
孟子會疏導你
(出自《孟子》)
▼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當你自我懷疑、焦慮迷茫時
李白會勉勵你
(出自《將進酒》)
▼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當你正經歷低谷時
蘇軾會告訴你
(出自《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這就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創造的文字的世界
如今
正由我們
續寫新的篇章
————破譯時刻————
開頭的甲骨文
是“**美好”**二字
送給你
無論你正身處逆境或順境
真誠地祝福你擁有美好的未來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 | 王長春
設計 | 龍雁翎&劉志鵬
圖片 | 晝眠
審校 | 江上帆&黃太極
頭圖 | 袁歡歡
審核專家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具隆會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張立東
注:
1. 關于造字之法,有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三書說等有不同觀點,仍有爭議
2. 目前約有4500個甲骨單字,這一數據仍有爭議,其中被破譯的約有1/3,學者們之間尚有爭論的約有1/3,剩余約1/3尚未認得。
【主要參考文獻】
[1]高明. 論陶符兼談漢字的起源[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6):49-62.
[2]李宗焜. 甲骨文字編[M]. 北京:中華書局,2012.3.
[3]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王蘊智. 殷商甲骨文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夏大兆. 甲骨文字用研究[D]. 安徽大學,2014.
[6]朱雪坷. 甲骨文婦好刻辭的整理與系聯[D]. 河南大學,2019.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面對面丨專訪翟楊揭秘百年古船“穿越”歸來的背后故事11月21日,長江口二號古船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打撈出水,在海底沉默150多年
2022-12-07 19:57
原標題:河北蔚縣:文化進萬家老戲傳新聲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蘭德華通訊員藺媛媛“金秋華夏彩旗揚 ”臺上表演精湛,唱腔優美,臺下群眾歡
2022-12-05 08:48
原標題:“陸游的鄉村世界”火了中國文化報記者?黨云峰2022年是南宋詩人陸游誕辰897周年。為進一步弘揚宋韻文化,擦亮“宋韻越城”和“陸游詩
2022-12-05 08:49
【視線】原標題:《風味人間》第四季將谷物匯集成篇(引題)每一種谷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谷物是人類
2022-12-04 20:40
原標題:重慶合川發現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出土各類器物278件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后,重慶合川
2022-12-04 05:34
原標題:京津冀三地協同立法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2022年12月1日,天津市
2022-12-04 05:38
原標題: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票12月1日開售每張300元中新網12月1日電故宮博物院近日發布關于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票發售的公告。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
2022-12-02 19:42
原標題:文旅部:將劇本娛樂經營場所全面納入監管視線據文化和旅游部網站消息,近日,文旅部市場管理司召開全國劇本娛樂管理工作視頻會,督促
2022-12-02 19:43
原標題:嘉陵江下游發現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
2022-12-02 09:31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原標題:對話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設計師團隊——(引題)精美靈動的文創產品這樣產生(主題)人民日報記者付文核心
2022-11-30 16:43
原標題:山西展出商周青銅盤珍品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西周晉叔友父盤。山西博物院供圖近日,“盤之典——商周青銅盤特展”在山西博物院開
2022-11-30 05:49
原標題:剛剛!“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通過評審
2022-11-30 05:30
權威快報原標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記者從文化和旅游部獲悉,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
2022-11-30 05:32
原標題:河南仰韶村遺址發現5000多年前大型房屋基址新華社鄭州11月28日電(記者桂娟、史林靜)130平方米的大房子、“混凝土”地坪、大型防御壕
2022-11-29 08:45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原標題:復原技藝,轉化創意,組建樂團(引題)曾侯乙編鐘的文創旅行(主題)人民日報記者李霞當前,依托博物館等文
2022-11-29 05:34
原標題:江蘇鹽城建湖縣出土1 5噸唐宋錢幣11月28日,新江蘇記者從鹽城市建湖縣文旅部門獲悉,該縣岡西鎮雙墩村發現一處北宋末年的錢幣窖藏遺存
2022-11-29 05:34
原標題:李仁清:拓古傳今“復活”石雕在位于鄭州市金水區文化館的工作室里,李仁清查看完成后的拓印作品(11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上
2022-11-28 22:45
原標題:多元粵劇節目亮相香港“粵劇日”活動新華社香港11月27日電(記者黃茜恬)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2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太空館舉行一年
2022-11-28 17:27
原標題:新聞特寫丨古船“歸港”海洋木質文物該如何保護?眼前,這個在江面上行駛的長方形大家伙,名叫“奮力輪”。在它懷抱里,靜靜躺著一個
2022-11-28 05:25
原標題:海南省第六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新華社客戶端海口11月27日電(周慧敏、譚生其)為繁榮和發展海南省少數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
2022-11-28 05:38
原標題:在古鎮見證戲劇“豐碩生長”——第九屆烏鎮戲劇節開幕記者:段菁菁、鄭夢雨25日晚,在位于浙江省桐鄉市的烏鎮大劇院,烏鎮戲劇節發起
2022-11-27 15:31
原標題:《愛的二八定律》熱播引發觀眾思考人生態度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都市情感劇《愛的二八定律》正在騰訊視頻熱播。該劇
2022-11-27 07:34
【視線】原標題:硬核科技助力中國水下考古取得新的歷史性突破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22根巨型弧形梁組成的長48米、寬19米、高9米、重約8800
2022-11-27 07:45
原標題:《平民英雄張富清傳》研討會舉辦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明強)近日,湖北省報告文學學會在省文聯主辦了《平民英雄張富清傳
2022-11-27 05:41
原標題:通向未來的階梯人們常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實際上,這句話因蘊含著形而上的想象而意蘊非常,喜歡開卷的文豪們幾乎難以用有限且
2022-11-27 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