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總制片人白一驄:“死磕”出來的《三體》 環球要聞

時間:2023-02-25 05:54:13    來源: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

總制片人白一驄:“死磕”出來的《三體》

澎湃新聞記者 楊偲婷


(相關資料圖)

電視劇《三體》近期收官,點擊率與口碑都不錯,對于一部創制作難度極高的科幻電視劇來說,這一切來之不易。據總制片人白一驄回憶,第一天開播,他就致電導演楊磊,兩個男人在電話里泣不成聲,“事兒確實很困難,前前后后搞了七年”。

從2016年接觸這個項目開始,到2023年播出,七年時間,一部電視劇,是行業內非常罕見的創作周期。其中艱辛,白一驄歷歷在目。“做了這么久,說起來好像挺感人,但實際上是對這個項目的所有人,是一個時間的消耗。”

劇本前期就做了4年,一共做了20多版改編方案。實拍階段歷經126天拍攝,輾轉舟山、橫店、北京、黑河、天津、河北、杭州等多地,大大小小涉及了200個左右的場景,除紅岸基地和作戰中心的內景是搭建外,其他外景均為實景拍攝,甚至去了粒子對撞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三體游戲在開拍之前就做了大量論證,為了能讓觀眾感受和書中描述的游戲世界更加接近,最后選擇用掃描動捕的方式來做,動捕技術也是首次在國產劇中大規模的使用,這是技術層面上的一個挑戰,也是非常大膽的嘗試。

“做三體,等于我們是在科幻這個領域‘開荒’。‘開荒’意味著過去的經驗幫不了我們。”

“主很滿意”

“這個項目差不多在2016年,就跟騰訊敲定了。”白一驄回憶,“我不太清楚平臺對這個項目具體的預期是什么,基本的商業邏輯當然是希望不虧穩賺。但這個商業壓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騰訊并沒有給到我們制作方,他們還是希望做好內容。我只能揣測,對于騰訊這樣的大平臺,對于《三體》這個IP,他們可能希望能做一個面對全世界,都不至于丟人的科幻作品。所以在商業回報、播放量上,他們對我是比較寬容的。”

同時對這部作品報以無條件支持的,還有原著作者劉慈欣。“劉老師是非常平和的人,他對我們沒做什么限制。他來拍攝現場的時候,就說:你們盡力拍,反正我的創作已經結束了,現在是你們的創作,我不干涉你們的創作。我覺得這是一位偉大的創作者,對其他創作者有著很多包容和尊重,非常感謝他。”

各方的支持和包容,讓整個創制作團隊有了底氣,但要面臨的問題,依然是“關關難過關關過”。首先是劇本改編,《三體》作為有一定門檻的科幻作品,原著粉和普通觀眾很難同時滿足。“如果太原著向,肯定有很多普通觀眾進入這個故事會比較難,比較累。但只考慮普通觀眾,很有可能原著粉看起來覺得:你這什么玩意兒,把原著降智了。這是個兩難的抉擇,但最終我們決定以原著粉為主,那就會犧牲一部分普通觀眾的觀看體驗,這是必然的。但我們覺得這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三體》這本書,尤其第一次拍攝的時候,一定要以原著為基準。”

拍攝上,《三體》第一部橫跨兩個時代,更有大量三體游戲內的重要劇情,拍攝起來難度加倍。白一驄透露,早期曾考慮用三個導演來拍《三體》:一位導演拍2007年的時期,因為這部分劇情更像懸疑劇;一位導演拍游戲部分,需要一個技術上很好的年輕導演;紅岸基地想找一位資歷深的老導演來拍。“但后來我們覺得涉及三個時空的轉換和剪輯,分成三位導演,技術和審美上的差別可能會太大,所以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同時也需要一個跟我們定位現實主義契合的導演,因此我們最終選擇了楊磊導演,他的完成度也很高”。

演員方面,更是經歷了漫長的篩選過程,《三體》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必然是眾多原著粉絲審視的焦點。如今的電視劇,已是劇組精心組合后的最佳呈現。像“葉文潔”的扮演者王子文、陳瑾,“史強”的扮演者于和偉,都得到了大部分觀眾的認可。白一驄提到,“史強”這個人物,本身有原型,是劉慈欣的一位朋友,“所以我們也很擔心劉老師會不會認同劇中我們對這個人物的塑造。后來劉老師表示非常認可于和偉的演繹,那天我還專門給老于發信息說:主很滿意。”白一驄笑說。?

“死磕”出來的特效

作為一部科幻作品,《三體》最大的制作難點之一,是在特效。該劇的特效全部由國內團隊完成,特效制作部分歷時兩年多,最終呈現出CG制作時長200多分鐘、純CG鏡頭650個、總鏡頭數2000多個、CG角色290多位,包含11個大型場景,最終渲染幀數97900頓的超大制作,凝聚了300多位數字藝術家的辛勤努力和熱忱付出。

白一驄入行多年,對于國內影視劇特效制作的歷史,頗為了解。“國內重特效的電視劇,其實也就這十年剛發展起來。我印象中第一部,是《幻城》,找了國外很好的特效團隊。”白一驄回憶,“《幻城》拍攝中間我去了很多次,去學習別人在特效上是怎么做的。”

但在《幻城》之后,慢慢國內劇集制作開始重視特效。“我們特效技術在發展,單講特效這個部分,國內團隊的技術水平其實不差。”白一驄表示。但問題是,一個具體的類型作品特效,需要大量同類型作品的經驗積累,特效公司積累的特效資產越多,資產復用率越高,那制作成本才能降低,“科幻這一塊,我們確實積累太少了。”

求助于科幻作品經驗豐富的國外團隊,在白一驄看來,也不是好的選擇。“說實在的,我們也沒錢找國外的團隊來幫我們做,只能自己慢慢摸索。而且就算找國際上比較好的團隊,你也會發現一個問題,即便他同意跟你合作,他派來的團隊,不會是他們很好的團隊。”

“所以為什么我們最后只能大家‘死磕’,這就是沒辦法的事情。”

謹慎的樂觀

支撐著白一驄,甚至整個主創團隊“死磕”的,他認為還是“情懷”。從很多年前開始,白一驄在很多公開場合發言,都在強調希望國內多拍一些科幻作品。“一方面來講,能拓展題材的寬度,另一方面,科幻作品最能提升工業水平。”

白一驄個人偏愛科幻類型,對于《三體》這部小說,他認為是“中國目前最好的科幻作品,沒有之一”。“我能有機會做,我太開心了。”而據他介紹,整個靈河文化的核心管理層也都是創作者出身,所以做這個項目在公司內部沒有阻力。同時對于公司來說,白一驄也希望靈河能在工業流程水平上,成為在國內領先的公司,“當然有這種野心在,但你要說掙錢,這事兒是掙不了錢的,不虧就很好了。”

“如果是一個資本型的公司,它一定要考慮成本、周期、回報率,你一測算,這個東西不可能掙錢,很多公司就算了。但我們公司不是一個資本型的公司,沒有什么對賭協議,也沒什么業績壓力,只要公司不垮,大家接著干,能做事就行。”

對于中國科幻影視的未來,我抱以謹慎的樂觀和謹慎的悲觀。”

樂觀在于,這一段時間里很多觀眾給了《三體》足夠的正反饋,但白一驄認為,行業必須得清晰地認識到(跟國外的)差距,“我們目前的技術水平挑戰太多了。我們有決心和勇氣去挑戰,我們還沒有完善的工業體系。”

他認為,大家需要對科幻這個類型有正確的認知。“不要因為一個作品不好了,我們一擁而上把這個類型砸死,一個作品突然好了,然后又猛地把這個類型抬得特別高。一部作品出來,大家說中國科幻的門打開了,然后另外一部作品出來的時候,大家喊這部作品把中國科幻的門關上了。這個話我覺得不對,我覺得要讓別人敢嘗試,要是大家最后都不敢做了,這是個大問題。”

白一驄透露,《三體》的創制作過程,給團隊帶來迅速的成長,“像我們這個項目的制片人蔡佳,現在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她一定是國內現在目前做科幻劇集最好的制片人之一了。”他說道,“但這個經驗它傳遞不出去,它無法形成能直接讓其他團隊繼承的方法論,因為我們行業流程化這塊做得其實一般,這是全行業的問題。”

“我們在工業化之前,必須先有標準化,標準化之前,肯定要有流程化,這些都沒有的情況下,怎么指望它能迅速發展?”沒有一個科學現代的管理系統,白一驄認為這是中國影視行業落后的地方。“嚴格意義上講,我們行業它的基礎工作人員,很多并沒有那么高的受教育程度。行業流動性還很強,你可以理解這個行業跟建筑工地很像,一個包工頭帶一堆人,一個項目做完大家就散了。”

“我們和好萊塢差距太大了,但我們很多觀眾和網友沒看到差距,只覺得你們那么苦,把這個事做下來了,真牛逼。這是一種自我麻痹。”白一驄道,“我跟我團隊說,千萬不要別人覺得我們做出來牛逼,你就沾沾自喜,我們要非常清晰的知道我們現在不行就是不行,你才能再往前走。所以網上對我們的抬舉,大家對科幻的信心,我只能保持謹慎的樂觀。”

白一驄認為,中國科幻能不能在國際上有更高影響力,根本上還要看我國在國際上能否有更高的影響力,才有可能實現強有力的文化和價值觀輸出。要讓國內創制作者們做科幻能獲得更好收益,起碼生活得有尊嚴,這種情況下才能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現,才能形成集群效應。

“我們現在精氣神夠了,可能錢會多一點點,技術上稍微好一點點,但科幻影視創制作,依然是一條非常痛苦和漫長的路。”

標簽: 科幻作品 技術水平 不是一個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