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全球熱點評!從碑刻看金元鼎革之際華北社會的巨變

時間:2023-03-19 14:42:39    來源:文匯報    


(資料圖)

原標題:從碑刻看金元鼎革之際華北社會的巨變

雅玲

95版《神雕俠侶》曾是多少人的青春回憶,劇中李莫愁吟唱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為江湖兒女蕩氣回腸的愛恨情仇奠定了基調。其詞正出自金末元初文壇盟主元好問之手,而元好問一生的坎坷際遇和他的重要作品,則揭示了金元鼎革之際華北社會的巨變。

1203年,14歲的元好問跟隨養父來到山西陵川縣,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求學問道。1221年,元好問考上進士,成為政治精英人士,后官至知制誥,親身經歷了華北地區繁榮的“功名社會”。隨著蒙古人入侵,金朝滅亡后,“功名社會”逐漸解體,元好問淪為階下囚數年。等到晚年重回故土,他隱居不仕,在家中潛心寫作,留下了關于金元之際士人、政治和社會極為豐富的文字資料。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王錦萍的《蒙古征服之后》,以元好問的視角展開敘述,重現戰爭摧殘與重建華北社會的過程,揭示了全真教及佛教組織取代說經論道、爭取仕進的士人階層的史實。

作為嚴謹的歷史學家,王錦萍對史料的處理頗為細致。她在本書中整合大量未被利用的碑刻資料,包括碑刻、寺院壁畫、水利碑刻文書、墓志碑銘等等,涉及17世紀之前北方基層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碑刻銘文不僅是文本史料,更是十分重要的物質文化的原始資料,揭示出形形色色的參與者(包括立碑人、刻碑人、讀碑人)圍繞碑刻進行的各種社會活動的本質。

在1200年至1600年間,南方雕版印刷繁榮,大量的紙質材料(文集、家譜、契約、雜記錄)能以手稿和印刷品的形式保存下來,而北方的紙質材料遠不及南方普及。但王錦萍發現,華北的碑刻卻是異常豐富,特別在蒙元統治時期,碑刻成為北方個人和機構表達社會權力最常見的方式。這一現象絕非偶然。比如,書中最吸引人的碑刻之一——《亮公孝行之碑》,歌頌的就是一位身居官職的僧人的孝行,這種現象在其他朝代非常少見。

王錦萍在引述碑刻文字的同時,也對其進行分析,并用多種材料加以印證,得出一個相對有說服力的結論。例如,蒙古人雖然改變了北方的政治和社會秩序,讓絕大多數的士人群體被排除在仕途之外,但僧道等邊緣化的社會群體卻得以翻身,在蒙古人的支持下崛起,成為新的政治、社會精英。比如,在面對蒙古人對佛教的青睞和明朝統治者對理學推崇的挑戰時,全真教表現出極強的韌性。

除此之外,女子社會地位的提升也是作者的一個重要發現。在儒學禮教支配的中國古代社會,女性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相夫教子,履行家庭義務。但是本書提到一個觀點:在蒙元統治時期,與全真教有關系的女性在社會公共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在宗教機構、地方社會甚至征服者的建造項目中擔任領導者。這在儒學士人家族中是不可能的。

作為一部填補華北社會史空白的作品,《蒙古征服之后》對學界長期忽視的山西基層社會進行跨朝代及具體個案研究,對于碑刻資料作了詳盡的描述和解釋,并從社會、政治和經濟三個方面,考察了蒙古統治時期獨特的社會秩序,是一部可讀性與學術性俱佳之作。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