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角逐2022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它們是“種子選手”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相關資料圖)
中華文明有8000多年起源史、5000多年形成史。正是一次次的考古新發現,讓中華文明歷史軸線得以延長,歷史信度不斷增強,歷史內涵得以豐富,歷史場景變得更加鮮活。
2022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預計在本月底公布。此前,初評結果已經揭曉:共有22個項目入圍終評階段。
和以往一樣,在所有入圍項目里,多數是存在一定懸念的。比如2021年很受關注的陜西寶雞周原遺址,最終未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但每年的候選名單里,也都會有至少兩三項格外突出的考古發現,在考古界專家們眼中屬于沒什么懸念的“種子選手”,比如入選2021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三星堆遺址。
同樣,在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里,也有這么幾個項目,被一些考古專家認為入選幾無懸念。
學堂梁子遺址
百萬年前的“鄖縣人”意味著什么
學堂梁子遺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型曠野遺址。1989年和1990年,該遺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年代距今110萬年至80萬年左右,屬于直立人,被學術界命名為“鄖縣人”。
遠古時代的每一個頭骨化石,都無比珍貴。人類的骸骨本就難以保存,年代越久遠就越難尋覓蹤跡——地下水的侵蝕、土壤中的酸和細菌……都可以輕松地讓尸骨“塵歸塵、土歸土”。
2022年5月18日,第三個“鄖縣人”頭骨在學堂梁子遺址被發現。距離第一個頭骨被發現的日子,整整過去了33年。
新發現的3號頭骨,與前兩個相比,保存完好,形態清晰,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形,所能提供的性狀信息比以前發現的兩具頭骨更豐富而真實,因此也更加珍貴。
欣喜若狂的考古學家們表示:這個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僅僅是把它挖出土,考古人員就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極盡最大可能令其保存完好,為此還在現場建了恒溫恒濕的方艙。
這個頭骨的主人,生活在距今約100萬年前的地球上。他/她甚至都不是我們現代人的直系祖先,而是更加古老的直立人。
現代人類的祖先是智人。關于智人的起源目前有兩派不同的假說,一派認為大約30萬年前,在非洲演化出早期的智人。約6萬年前,這種智人有一部分走出非洲,向全世界擴散,在此過程中,智人漸漸“干掉”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其他的古老直立人類,成為今天所有現代人的老祖先。
簡而言之,現代人類全部源自走出非洲的那些智人。
另一派則認為:如今分布在亞歐大陸等地的現代人,其遠祖是200萬年前走出非洲的另一批直立人。這些直立人來到中東、亞歐大陸等地后,就在當地繁衍,先演化成其他過渡類型人種,最后再演化成智人,并且跟那批非洲起源的智人有過基因交流,而不是被他們完全取代。
主張現代人類全部來自6萬年前走出非洲那批智人的觀點,在過去半個世紀一直占據主流;但近些年來,隨著更多化石和古基因組證據的出現,“多地區演化說”也逐漸受到更多重視。
2019年,一塊來自甘肅夏河縣的人類下頜骨化石,被測定為屬于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這是世界首次在丹尼索瓦洞穴以外的地方發現丹尼索瓦人的化石,因此成為國際考古界轟動一時的重大發現。有學者認為,中國新的化石證據正在改寫人類演化的歷史,特別是東亞地區的演化史。
學堂梁子遺址所在的秦嶺及漢水中上游河谷,也是一處重要的古人類遷徙演化地帶——位于這片區域的陜西藍田,發現了著名的“藍田人”頭蓋骨;位于湖北境內約50萬年前的白龍洞直立人、約10萬年前的黃龍洞早期現代人和150余處舊石器時代各時段的考古遺址,都分布在這一地區。
目前,對于鄖縣人的分類屬性和演化階段,學界尚無定論。主流觀點認為他們屬于直立人,也有學者將其劃歸早期智人,因為鄖縣人具有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混合特征,也暗示著東亞的直立人與智人是連續演化的。
因此,正如學堂梁子遺址的負責人陸成秋所說的那樣:在探討直立人的演化、在東亞的起源發展、整個世界的時空演化關系等問題上,“鄖縣人”的數據是非常重要的。
四臺遺址
關于史前一萬年的生活
今年是四臺遺址正式開始考古挖掘的第八年。在2019年之前,考古人員們便下探到了距今7600~7100年左右的第三、四期遺存。這已經是一處非常古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了。
該遺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石井鄉四臺蒙古營村南,是近年冀西北發現的一處面積最大、保存完整的包含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遺存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
距今約一萬年,是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一道分界線。上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就曾提出:當下中國考古最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便是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銜接。
2020年起至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開展新一輪發掘和研究,發掘房址40余座,出土了陶、石、骨、貝類遺物800余件。這些房址和遺物,被依據地層、測年、遺存特征劃分為五期,其中尤其重要的便是距今10400~10000年、9200~9000年這兩組最早期的遺存。通過這兩組遺存,我們得以一窺上萬年前古人類生活居住的概貌。
首先便是他們住的“房子”,都是半地穴式的,面積大約7~10平方米,僅相當于現代人剛能放一張單人床加一個衣柜的小客臥。但在這狹小的半地穴式家里,當年的先民們不僅給自己安排了煮飯的小火塘,還堆放了各種磨制石器,主要是用來研磨谷物的石磨盤、磨棒(杵)等,以及粗糙但實用的夾砂陶罐等。夾砂陶的原料是未經淘洗的黏土,雖雜質較多,但耐高溫、有韌性??脊湃藛T分析,這些陶罐應該都是生活用具,集炊具、盛儲、汲水等功能于一身。
據此,我們可以想象出一幅畫面:住在半地穴房屋里的先民們,將收獲的糧食先放在石磨盤上用石磨棒碾碎,然后用石鏟將加工好的糧食鏟到“鍋(陶罐)”里,加入從附近取回來的水,就這樣把“鍋”架在火上,慢慢烹熟。
他們蓋房子的方式,應該是先挖好基坑,也就是那個面積不大的地穴,然后把幾根較粗的樹干分別插進提前挖好的柱洞內,再用泥土壘出墻面。有一處房址內,考古專家發現:屋內的居住面和四周墻壁還抹上了灰白的泥漿——縱然條件艱苦,這些生活在新舊石器時代銜接期的先民們,依然在用心裝飾自己的小窩。
既然有墻,那么門在哪里?遠古先民也像我們今天這樣走著進門嗎?原張家口市文物事業管理所所長陶宗冶認為,遠古人類在不會造房子之前都是穴居,所以當他們進化到會造房子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可能也是仿照自己生活慣了的洞穴來建造。
尚義四臺遺址的房址都是半地穴式,恰恰符合早期人類的生活需求:遮風避雨、防御野獸攻擊。因此,包括他們出入房間的方式,都不是在墻上留一個寬闊的門道,直立出入,而是只留下一個較小的門洞,人想進入房間,須先趴下,頭朝外,反身一點一點退進去,這樣才能時刻觀察到屋外情況,時刻保持警惕。
這個北方地區發現最早的定居村落,為中國北方舊-新石器時代的過渡研究提供了典型和直接的證據,對于探索中華文明根系等重大課題具有重要價值。
河泊所遺址
滇池邊為何有個“益州郡”
云南和四川一樣,自古便是多民族地區。與四川人熟悉的古蜀國相對應,古代的云南也有古滇國,這是一個從戰國時期延續至漢代的地方政權,屬西南夷的一部分。
目前公認關于古滇國最早的記錄,源于《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幾句記載:“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
公元前277年,這位名叫莊蹻的楚國王族大將,在為國君征服了古滇池一帶地界之后,正欲回楚報功,卻發現黔中郡已被秦國軍隊占領,歸路受阻。莊蹻不得已又回到滇地,自封為王,建立了古滇國。他很有智慧地“變服,從其俗以長之”,率領手下軍士們迅速融入了當地人的文化風俗與生活中。1956年,在云南昆明晉寧縣的石寨山古墓群,大量精美青銅器和金質“滇王之印”的出土,以考古物證確認了當年古滇王的統治,一時轟動考古界。
“莊蹻王滇”一百多年后,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回到長安,說起自己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內)見到過蜀布和邛竹杖等西南物產,證明那一帶早有通往西域的貿易之路。漢武帝當即下令,派使臣前往西南夷尋求通往大夏的道路,以期對匈奴形成夾擊之勢。
在洱海附近,漢朝軍隊受到當地土著所阻,于是漢武帝決定:先征服滇國再說。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軍大兵臨滇,滇王歸降。漢王朝在此設置益州郡,從此云南地區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統治,開啟了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新篇章。
2019年,考古人員在河泊所的西王廟3號臺地發掘出“滇國相印”封泥,不僅從實物資料上進一步證實了古滇國的存在,還顯示出當時漢王朝對滇國的治理很有政治智慧——首先,臣服歸降的滇王仍保留其位,至少在漢置郡縣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滇王國依然存在;同時,漢武帝也在此設置益州郡,并設立了滇相,建立了一套中央王朝的行政管理體系,并實現了有效的管理。
2022年9月,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最新考古成果:在昆明市晉寧區河泊所遺址出土了大量漢代封泥和簡牘,為尋找西漢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重要線索。考古人員推測這個地方既是古滇國都邑,也是西漢益州郡的郡治(一個郡的首府所在)。
這些官印封泥,主要是用來封緘當時的官方文書,也就是簡牘。寫好了字的竹簡裝在木盒里,用一塊青泥封緘,泥塊上印有字樣,用于表明寄信人的身份,有點類似現在的郵戳。官印封泥如“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同勞丞印”等,涵蓋了漢代益州郡24縣中的20個縣名;私印封泥有“宋虞之印”“君馮私印”等,考古工作者猜測“宋虞”“君馮”就是官員自己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官印封泥中還有“成都”字樣,說明是從當時的成都發來的官方文件封印。
隋唐時期曾有“揚一益二”之說——當時全國繁華程度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揚州和益州,這里的益州指代的是當時的成都。那為什么益州郡的郡治會在今天的昆明呢?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河泊所遺址考古領隊蔣志龍告訴記者:漢代的成都屬于蜀郡,昆明屬于益州郡,這兩個郡都在益州刺史部的治下?!皾h武帝時期曾在全國設十三個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刺史部,范圍包括今天的四川、貴州、云南及陜西漢中盆地?!笔Y志龍說。
這些帶字的簡牘中,目前已釋讀出“滇池以亭行(發往滇池縣)”“罪當死”“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等文字,是反映當時益州郡行政往來和司法制度的珍貴物證,也是中國南方繼“里耶秦簡”之后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蔣志龍表示,河泊所遺址之所以格外重要,是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滇池盆地只發現了古滇文化的墓葬,后來終于在河泊所遺址范圍內找到了古滇文化村落遺址,成為古滇國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
“現在可以肯定地說,河泊所是一個聚落遺址,地下埋有古代的村落,而且還埋著古滇國的都城。這要放在以前,誰都不信?!笔Y志龍說,“如果說20世紀50年代滇王金印的發現是我們了解古滇國是否存在的一個契機,那么這次的發掘則像是打開了一扇窗,為研究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提供了更多材料。根據這批材料,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研究漢代云南與蜀地以及中央的關系?!?/p>
入圍終評項目名單
(以時代早晚為序)
1.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
2.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
3.河北尚義四臺遺址
4.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
5.甘肅慶陽南佐遺址
6.山西興縣碧村遺址
7.陜西西安太平遺址
8.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
9.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商代墓地
10.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11.陜西旬邑西頭遺址
12.陜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
13.云南晉寧河泊所遺址
14.湖南桑植官田遺址
15.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
16.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
17.新疆奇臺唐朝墩古城遺址
18.西藏曲水溫江多遺址
19.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
20.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
21.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址
22.山東濟南元代張榮家族墓地
標簽:
上一篇:河南洛陽出土兩套北朝圍屏石床
下一篇:在三亞想買份報刊,咋就這么難?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溫故而知今(主題)《畢竟東流去——清史筆記》序(副題)李國文小平寫舊體詩,很見功夫。這次讀他的歷史隨筆,感到他另一支筆的力量
2023-03-26 10:49
原標題:網紅書店不少報刊一份難求(引題)在三亞想買份報刊,咋就這么難?(主題)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書聞)來三亞旅游的宋先
2023-03-26 10:38
原標題:角逐2022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它們是“種子選手”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喬雪陽中華文明有8000多年起源史、5000多年形成史。正是一次次的
2023-03-26 10:52
原標題:河南洛陽出土兩套北朝圍屏石床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光明日報通訊員智慧貼金涂朱、雕刻精美、神獸護門、儀仗出行……3月23日,在河南省洛
2023-03-26 10:45
原標題: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煥新升級光明日報記者李建斌坐地行萬里,“一眼”五千年。3月21日,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全面煥新升級,以全新的數字
2023-03-26 10:37
【藝評】原標題:是花就會盛開,是樹就會逢春蘇墨張頌文火了。憑借《狂飆》中的精湛演技,這位46歲的中年男演員,終于站到了C位。不僅是張頌文
2023-03-26 05:42
原標題:非遺傳承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尚仕權正在自家的小院里吹奏嗩吶。日前,在嗩吶之鄉——重慶金橋鎮綠水村的農家小院里,48歲的非遺傳承人
2023-03-26 05:52
原標題:田野調查顯示,云南有很多少數民族樂器還未被人熟知便已瀕臨失傳——(引題)為少數民族樂器留下記憶(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
2023-03-26 05:37
【新書榜單】原標題:解讀好的教育闡釋吃的哲學《媽!這是我的人生》 王食欲 永愛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是個很難給出標準答案
2023-03-26 05:39
原標題:第六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3月24日,第六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式暨高峰論壇在北京
2023-03-26 05:41
【作品廣議】原標題:珍惜凝視的機會肖承森凝視 趙曙合漫畫源于生活,和很多藝術門類一樣,漫畫通過關注生活,發現生活很精彩,也很無奈。讓
2023-03-25 07:47
原標題: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如何“走出去”?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莫言的多部小說被翻譯到國外,為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3-03-25 05:43
原標題:歐陽江河出新詩集“創造”跟得上他思維飛翔的讀者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磅礴的當代漢語,精微的知識考據,用來形容歐陽江河的最
2023-03-25 05:36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40期)都是駐村干部 陜西 李天躍如今我們這行叫“討” 吉林 孫德民為兒再移山 黑龍江 郝延鵬抄答案 山東 于昌
2023-03-25 05:42
原標題:《故鄉,年少故事》:日本作家寫給孩子的書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實習生劉珈汐說起經典兒童文學,你會想到哪些書?《長襪子皮皮
2023-03-24 15:40
原標題:亞洲最大中科院古脊椎所館藏46萬余件化石和人類遺存標本中新網北京3月24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2023-03-24 15:34
原標題:當ChatGPT也能創作文學作品(引題)戴濰娜:人更需要生命感知的純度和濃度(主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第六屆成都國際詩歌周3
2023-03-24 15:35
原標題:《燃燒的巴黎圣母院》內地定檔4月7日羊城晚報記者聶青3月23日,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紀實性災難電影《燃燒的巴黎圣母院》
2023-03-24 15:43
“旅人心語”原標題:歷史名城盧克索埃及南部城市盧克索以豐富的考古資源而聞名。不久前,考古學家在那里新發現多座古墓,其中包括一座公元2、
2023-03-24 14:48
原標題:《詩刊》主編、詩人李少君:情感讓詩歌難以被AI取代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3月15日,第六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正式開啟。參會的詩人
2023-03-24 14:46
原標題:怎么把千尋小姐拍成了活菩薩?千尋“很忙”《千尋小姐》乍看不乏療愈效果:有村架純飾演的前風俗店小姐千尋來到海邊小鎮的便當店工作
2023-03-24 14:56
原標題:六種制式一網打盡《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預售開啟羊城晚報記者李麗派拉蒙奇幻冒險大片《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近日發布影片的IMAX
2023-03-24 14:52
原標題:天津京劇院泰州再獻好戲(引題)《長坂坡·漢津口》展厲派風采(主題)天津日報泰州電(記者劉莉莉攝影姚文生)天津京劇院昨晚在泰州
2023-03-24 14:56
原標題:京腔京韻傳唱老舍經典北京曲劇《茶館》結束全國巡演中新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高凱)記者從北京市曲劇團獲悉,北京曲劇經典劇目《茶館
2023-03-24 13:53
原標題:影視圈需要正視“爛片榜”全球影視圈,喜“奧斯卡”者眾,悅“金酸莓”者寡。這一專注吐槽爛片,持續輸出“差評”的頒獎典禮,已堅持4
2023-03-24 13:42